深圳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76年盛典

杨生养生

<p class="ql-block">  圣火高照,古乐和鸣,傩戏起舞,八佾献礼。</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2日16时,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乙巳年纪念孔子诞辰2576年大成节典礼”在深圳市文博宫隆重启幕,来自海内外的社会各界千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共赴这场贯通古今、传承文脉的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  纪念大典以迎取象征着儒家文化智慧之光的圣火入场而拉开帷幕,礼乐未央国乐团奏响《煊赫中华》,乐章气势磅礴,余韵浩荡袅绕。共期美好的《祝福你》、安庆祈福的《傩舞》、庄重礼仪的《八佾舞》等,登场献艺。大典献礼官庄严进香,肃穆粢酒,以传统礼仪传递对至圣先师的敬仰之情。仪式之后,还进行了一系列文艺汇演,现场气氛热烈隆重。</p> <p class="ql-block">  本次典礼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公安部一级英模、巡视员张东生先生出席并讲话,从文化自信的高度,阐释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价值。深圳市委统战部原副巡视员涂礼敦先生把传统文化与大湾区发展相联系,认为儒家文化有益于凝聚社会力量。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钟镇宇会长表示,研究会将持续推动儒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千年智慧在深圳这片创新热土上焕发新生。深圳市民政局、深圳市委社会工作部、深圳市司法局、香港国际卫视副总裁、西安市政府驻深办、深圳市宝安青少年宫、香港孔教学院、世界刘氏企业家联合会、广东省汉文化促进会、深圳大学等千余名文化界、企业界代表参加了纪念盛典。</p><p class="ql-block"> 本人应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钟镇宇会长之邀请有幸参加了纪念大典。为此,本人赋诗赞颂至圣先师。</p> 望海潮·至圣先师孔子颂 <p class="ql-block">  洙流①波澜,尼山②巍峨, 千秋圣火长燃。忠义为根,诗书作骨,传经木铎③声喧。韦绝④伴灯寒。历星霜列国,车马征鞍。植杏修坛⑤,蚕丝尽吐化春园。</p><p class="ql-block"> 知山乐水⑥延年。有弦歌⑦养性,射御⑧强元。仁礼佑身,纲常共辅,中庸和道怡然。福寿胜金丹。看德辉美善,文脉绵延。万世儒风浩荡,日月换新天。</p> 【注释】 <p class="ql-block">  ①洙流:指洙水,山东古河流。洙水因流经孔子墓前被赋予文化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 ②尼山:指孔子诞生地。据《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故尼山名扬遐迩。</p><p class="ql-block"> ③木铎:指起源于西周的一种响器,其功能包括召集民众、颁布政令、宣布火禁,督促守法等。《论语》将孔子喻为木铎,象征教化使命,后世以此引申为教育象征。</p><p class="ql-block"> ④韦绝:指“韦编三绝”典故,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记载,本指编连竹简的牛皮绳多次断开,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后引申为勤学钻研。</p><p class="ql-block"> ⑤植杏修坛:指杏坛,为孔子聚徒讲学之处,后泛称教育场所,现多象征教育界。语出《庄子·渔父》,北宋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曲阜孔庙时筑坛植杏定名“杏坛”,金代立碑、明清增设方亭御碑,逐渐成为儒学教育象征地。</p><p class="ql-block"> ⑥知山乐水:化用“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意指喜爱山水。《论语·雍也》,子曰:“知(zhì)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p><p class="ql-block"> ⑦弦歌:原指依琴瑟伴奏吟诵诗歌的形式。《周礼》《史记》等典籍记载其始于先秦,常与《诗经》结合,孔子曾“弦歌三百五篇”传授儒家经典。</p><p class="ql-block"> ⑧射御: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射箭与驾车技艺。</p> 孔子——至圣先师 <p class="ql-block">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王公楼村),长寿约72岁。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对后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孔子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和儒者之业。年五十弃官而偕弟子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志业,其思想学说主要记载于他的学生纂缉的《论语》中。他还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p><p class="ql-block">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儒家学说与养生 <p class="ql-block">  孔子的儒家学说与养生思想深度融合,形成了以道德修养为核心、身心同修为特色的养生体系,护佑中华民族强身健体。其精髓可概括为以下方面:</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第一,仁德养心:长寿之本。</b>儒家提出"仁者寿"(《礼记·中庸》),强调“大德必得其寿”,认为高尚道德能通过调节心理状态促进生理健康。现代心身医学证实,道德感满足可减少心理冲突,通过大脑皮层产生良性生理影响‌。</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第二,中庸之道:平衡法则。</b>儒家养生遵循"不偏不倚"的中庸原则,体现在饮食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强调五味调和与进食规范‌;在作息‌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反对过度劳累与贪图安逸;‌在情志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通过节制情感波动达到“中和”状态‌。</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第三,礼乐修身:实践路径。</b>儒家将养生融入日常生活,射箭、驾车等六艺养身,运动促进气血循环;琴、乐等艺术活动,调和心性,赏心怡情‌;通过“三纲五常”“忠恕”等伦常关系,构建人道与天道、地道和谐相会的社会环境。</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第四,天人合一:终极境界。</b>儒家主张通过“克己复礼”实现身心与自然的统一,‌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医“养慎”理论,如孙思邈所言“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等。</p><p class="ql-block"> 儒家养生体系将伦理哲学与生命科学有机结合,其“修德即养生”的智慧至今仍具指导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