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甘肃省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总面积43000平方米,平面呈“山”字形,中间五层、两翼三层,是一座集办公区、藏品库房区、展览区等为一体的智能化综合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甘肃省博物馆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珍贵文化遗存。馆藏各类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等藏品88821 件/套,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为特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集中展示了古丝绸之路甘肃段的精美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甘肃彩陶是数千年来延绵不绝的独特文化传统,甘肃彩陶历经五千多年漫长的发展岁月,其数量与种类,制作水平与艺术成就,都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对我国文化、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和贡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甘肃古生物化石展览是甘肃省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之一。展览主要亮点:在甘肃出土的亚洲最大的蜥脚类恐龙马门溪龙化石,当今世界保存最完整的黄河剑齿象(黄河古象)化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甘肃地处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东段,是从西域到中原的“咽喉”与“门户”。作为佛教从西域向内地传播的必经之地,甘肃佛教艺术在这里与中国传统艺术相交融,然后又向内地传播。甘肃境内的佛教遗迹及相关文物异常丰富,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甘肃省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687件(组),其中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中的甲类(国宝级文物)有16件,它们均出土于甘肃省境内,承载着甘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甘肃在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下部分文物均为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冠绝“彩陶之乡”:鲵鱼纹彩陶瓶</p> <p class="ql-block">汉代木雕艺术的旷世杰作:彩绘木六博俑</p> <p class="ql-block">迄今发现最大的汉代木雕作品:彩绘木轺车</p> <p class="ql-block">目前所见《仪礼》最古版本:《仪礼》简</p> <p class="ql-block">医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医药简牍</p> <p class="ql-block">傲世凌空 一骑绝尘:铜奔马</p> <p class="ql-block">中国早期古塔实例:高善穆石造像塔</p> 兰州黄河中山大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兰州黄河铁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中山桥,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白塔山下的滨河路中段。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建造。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月9日,兰州黄河铁桥工程正式开工。清宣统元年(1909年)8月19日,兰州黄河铁桥竣工通行。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始称“中山桥”。</p> <p class="ql-block">中山铁桥百年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重塑镇远桥将军柱记(明初宋国公冯胜)</p> <p class="ql-block">黄河第一桥石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兰州黄河铁桥长233.5米,总宽8.36米。为四墩五孔,每孔跨径45.9米。上部结构为梯形穿式钢桁架,每一跨都是超静定结构组成桁架体系,由竖向钢架划分成五个长方形。</p> <p class="ql-block">黄河中山桥雄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兰州黄河铁桥是中国近代史上整个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外国技术建造的桥梁,这一特殊的建设背景及建设年代使兰州黄河铁桥成为研究近代历史的钥匙,在中国的建筑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兰州黄河铁桥作为一个交通结构工程,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洋务运动时期建筑艺术发展史的风格、流派、特征。同时,建造桥梁所需物资的运输过程也创造了近代运输史上的奇迹。</p> 天下黄河兰州段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西向东,一路奔腾咆哮穿过兰州城。黄河兰州段西起西固区达川镇,东至榆中县青城镇,全长150.7公里,其中47.5公里流经市区。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地之一,兰州是黄河上游重要的中心城市。</p> <p class="ql-block">黄河中山桥附近河段游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亿万年来,华夏神州,龙人赤子无不把黄河称为“母亲河”,把黄河圣域称为“母亲摇篮”。</p> <p class="ql-block">兰州黄河母亲雕塑</p> <p class="ql-block">黄河母亲码头</p> <p class="ql-block">黄河水车园</p> <p class="ql-block">羊皮筏</p> <p class="ql-block">黄河兰州段观光步道</p> <p class="ql-block">兰州小西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在兰州百里黄河风景线,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得到了完美结合。百里黄河段如同一条绿色的丝带,将古老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紧密相连。黄河兰州段既有壮美的山川河流自然风光,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一处景点,都有着回荡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黄河跨江索道</p> <p class="ql-block">兰州黄河铁桥</p> 平凉崆峒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崆峒山景区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郊15千米,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崆峒山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西接六盘山,东望关中平原,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崆峒山主峰望驾山前。崆峒山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间,垂直高度为667.5米,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总面积83.6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景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登山途中</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标志</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千年圆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说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秦始皇、汉武帝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笔下多有赞誉。崆峒武术被誉为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法轮禅寺</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塔院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崆峒山山峰众多,有大小山峰数十座,最高峰为香山,海拔2123米;主峰马鬃山海拔2025米,叠居于五台之上,东、西、南、北、中五台,中台突起,诸台环列,形似莲花。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势平坦宽广,视野开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崆峒山先后获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旅游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国十大道教文化旅游胜地和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等殊荣。</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风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谢谢分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10月15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明:大美甘肃地大物博,景点众多,我们曾三进甘肃旅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9年5月从成都去山西、内蒙、宁夏自助旅游,返回时从宁夏中卫乘火车到甘肃平凉崆峒山景区观光,仅平凉崆峒山一处景点未及时发表旅游美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10月从成都到甘肃兰州、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自助旅游。兰州有三处景点未发表旅游美篇,原计划补充陇南、天水旅游景点后一并发表。由于疫情及老伴较严重的新冠后遗症影响,曾中断外出旅游近三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9月从成都到甘肃陇南、天水、陕西延安、汉中自助旅游,陇南、天水景点均已发表旅游美篇。故将未发表过的内容合并为《甘肃省博物馆•兰州中山桥•平凉崆峒山》美篇并予发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