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 初心永驻——参观保山市施甸县善洲林场

带月凌波

<p class="ql-block">今年国庆节假期,受好友小段热情相邀,我们三家人自驾八百多公里,来到了他的家乡——保山市施甸县五楼村。一路风尘仆仆,却满怀期待。</p> <p class="ql-block">“来了施甸,一定要去善洲林场看看!”小段激动地推荐。记得多年前单位组织学习杨善洲事迹时,我就被这位老书记深深打动。如今能亲眼看看他亲手种下的那片林海,实在难得。</p> <p class="ql-block">10月2日下午,我们驱车四十多公里前往林场。出发时艳阳高照,越往山里走,天色却渐渐沉了下来,竟飘起了细雨。穿过刻着“善洲林场”的石头牌楼,两旁柱子上那副藏头联格外醒目:“善行换来亮山呈碧翠,洲绿引得甘泉润桑梓。”短短两句话,道尽了这位老人的毕生追求。</p> <p class="ql-block">驶入林场深处,眼前的景象让我们不由自主停下车来——漫山遍野的华山松挺拔苍翠,像一片望不到边的绿色海洋在风中起伏。小段动情地说:“你们相信吗?三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石头裸露,森林覆盖率不到17%。是杨老书记带着大家,用二十二年的时间,种出了这5.5万亩林子。现在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7%!”</p> <p class="ql-block">站在雨中,望着这片浩瀚林海,我很难想象,一位退休的地委书记,是如何在这荒山上扎根二十多年的。</p> <p class="ql-block">来到山顶的杨善洲事迹陈列馆,我才真正理解了这份坚守。杨善洲事迹陈列馆,于2013年10月10日杨善洲同志去世三周年之日建成并开馆,馆中设有三个厅,一个音像厅和两个事迹展厅。事迹展厅陈列的是杨善洲同志一生为民务实清廉的展板和他生前使用过的一些物品,展示的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坚守信念,对党忠诚;牢记宗旨,一心为民;大公无私清正廉洁;鞠躬尽瘁,不懈奋斗;感动中国,精神永存。</p> <p class="ql-block">1988年,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岗位退休,本可去省城安享晚年,却毅然选择回到大亮山植树造林。最初九年,他就住在大亮山四面漏风、阴暗潮湿的油毛毡窝棚里指挥造林。直到1997年,林场职工都搬进新建的职工宿舍后,他才最后一个搬离。</p> <p class="ql-block">林场的职工宿舍是一层的瓦房,设施也非常简陋。杨善洲的宿舍里只有一张窄窄的木床、单薄的被褥,墙上挂着竹笠蓑衣,墙角立着锄头镰刀,尽显这位地委书记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更让我震撼的是,当年杨善洲的妻子女儿在农村务农,生活清贫,他从未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谋过任何私利。</p> <p class="ql-block">在林场深处的墓园,杨善洲的雕像静静伫立。老人清瘦的面庞上刻满皱纹,目光深邃地凝视着这片他倾注了半生心血的青山。我仿佛听见他说:“为子孙后代种树是我们的责任,如果我们一个也不想去造林,再过十几年、几十年连烧柴都找不到了,说山穷水尽、山光水干,到那时都活不成了嘛!”这朴实的话语,却道出了最深刻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片5.6万亩的林场已成为生物多样的生态宝库,栖息着486种植物、106种野生动物,每年生态服务价值高达9.61亿元,是周边三个乡镇的重要水源地。而最让人感动的是,2009年,83岁的杨善洲将价值数亿的林场无偿移交国家,连县委给的十万元奖励都坚决拒绝了。临终前,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嘱咐职工一定要把林场收益分给群众,“不能让群众吃亏”。</p> <p class="ql-block">回程的路上,雨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苍翠的林海上。我想,善洲林场不只是一片森林,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告诉我们:一个人,一颗初心,二十二年的坚守,真的可以让荒山变林海;一个共产党员,心里装着百姓,就能创造出跨越时代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这片青山,见证了一位共产党人最纯粹的初心。而这份初心,正如这满山青松,历经风雨,常绿常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