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隆兴寺历史沿革: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龙兴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建筑地位: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宋代佛教寺院建筑群,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京外名刹之首”,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特色景观:</p><p class="ql-block">摩尼殿:现存唯一的宋代十字抱厦结构建筑,其建筑形制独特,殿内壁画和泥塑精美。</p><p class="ql-block">倒坐观音:被鲁迅先生称为“东方美神”的五彩悬塑,造型优美,神态安详。</p><p class="ql-block">转轮藏:国内最古老、体量最大的藏经橱,直径7米,可转动,是早期佛教藏经设施的珍贵实例。</p><p class="ql-block">龙藏寺碑:被誉为“隋碑第一”,是研究隋代书法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p><p class="ql-block">铜铸千手观音:我国古代最高大的铜铸佛像,矗立在大悲阁内,工艺精湛。</p><p class="ql-block">铜铸毗卢佛:万历皇帝为其生母御制,周身有1072尊佛像,是我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海内古建孤例,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殿宇建于砖砌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顶,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平面呈十字形。</p> <p class="ql-block">转轮藏:中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安放于转轮藏阁内,通高10.2米,直径约7米,形似八角重檐亭阁,由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组成,用两个手指就能让它转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刻立于隋代开皇六年,青石质,碑为龟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详尽记录了隆兴寺兴建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铜铸毗卢佛:殿内的毗卢佛为明万历皇帝为其生母祝寿所御制,全部为青铜铸造,高6.72米,由三层坐式毗卢佛和三层圆鼓形莲座层置而成,整尊造像上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堪称海内孤例。</p> <p class="ql-block">铜铸千手观音:供奉于大悲阁内,通高21.3米,铸造于北宋开宝四年,铜像身躯高大,比例适度,其形体之巨、雕工之细实为罕见,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铜铸观音。</p> <p class="ql-block">倒坐观音(图4):位于摩尼殿内,是被鲁迅先生称为“东方美神”的五彩悬塑。观音呈半跏趺坐姿态,造型优美、神态安详,衣饰纹理与背景的“海水江崖”“假山花木”悬塑浑然一体,色彩虽历经岁月仍显灵动,是宋代悬塑艺术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主殿佛像:大殿内的金色佛像庄严大气,衣褶流畅自然,工艺精湛,体现了宋代造像的写实与神韵兼具的风格,周围的胁侍造像也各具姿态,细节刻画入微。</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的壁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内容题材,多以佛教故事、仪轨场景为主题,画面中人物众多,涵盖佛、菩萨、罗汉、供养人等形象,神态、服饰各异,生动展现了佛教世界的繁复图景。</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笔法古朴细腻,设色沉稳典雅,虽历经岁月沧桑,仍能感受到其构图的恢宏与细节的精妙,体现了古代画师精湛的技艺,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绘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这些壁画与隆兴寺的建筑、造像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这座千年古刹的文化魅力,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敕命重修隆兴寺碑</p><p class="ql-block">刻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王继超书丹。</p><p class="ql-block">碑文主要记述了康熙四十一年起,正定西竺庵隆兴礼梵香火大愿券庙容日渐颓败,遂令重修一事。此碑意义非凡,“敕令重修隆兴寺”之名就源于《隆兴寺志》的相关记载。</p> <p class="ql-block">刘公民隐功德碑</p><p class="ql-block">立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住持僧如杲撰文,王秉谦书丹。</p><p class="ql-block">碑文记录了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八年间,敕修隆兴寺及为皇上设寺建醮、御香火地等事宜,彰显了正定知府刘民隐在这些事务中悉心询问、踊跃奉行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果亲王行次正定隆兴寺碑</p><p class="ql-block">刻立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清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撰文。</p><p class="ql-block">碑文生动描绘了正定古郡的地理形貌、滹沱河在不同时节的水势变化,还展现了隆兴寺铜铸佛像的雄姿与威严。</p><p class="ql-block">从碑文书法看,笔锋娴熟、体态舒展,气息平和从容,体现了果亲王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p> <p class="ql-block">龙兴寺勑主勑赏沙门通照大师之碑</p><p class="ql-block">立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为青石质。</p><p class="ql-block">1956年曾被撞倒,碑身残断,碑首缺失,1984年粘接重立时,误将《净业堂碑记》碑首置于该碑之上。该碑碑身高211厘米、宽83厘米、厚23厘米,通顾大师是北宋佛教禅宗临济宗的高僧,此碑是在通照大师圆寂219年后的元至正六年(1346年),因舍利塔旧址不存,时任龙兴寺住持智心为存大师风范,特追记大师行状而立。</p> <p class="ql-block">这些古碑是研究隆兴寺历史沿革、清代皇家与寺院关系、古代书法艺术以及佛教人物事迹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是正定隆兴寺内的乾隆御碑,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形制规模:通高约6.07米,碑阳镌刻着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御制《游隆兴寺作》,碑阴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定隆兴寺再叠旧作韵》。</p><p class="ql-block">碑文内容:还分别刻有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丙午季春再至正定隆兴寺小憩即事旧作》、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再游隆兴寺九言长歌一首》、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定隆兴寺五叠旧作韵》。</p><p class="ql-block">价值意义:这些碑文不仅是乾隆皇帝多次游览隆兴寺的历史见证,其书法与内容也为研究清代皇家对佛教寺院的关注、乾隆时期的书法艺术以及隆兴寺的历史沿革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是正定隆兴寺的圣主本命长生祝延碑,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刻立于元延祐四年(1317年),由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书丹并篆额,王思廉撰文。</p><p class="ql-block">碑文内容:主要记述了元仁宗时资善大夫扶礼和印造《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于龙兴寺,为圣主长生祝延的事宜。</p><p class="ql-block">书法艺术:碑文字体秀丽端雅,运笔酣畅温润,结体宽博缜密,是赵孟頫晚年书作的精品,展现了其书法“elegant and beautiful characters, free gentle movement, broad but careful structure”(字体雅致优美、运笔灵动舒展、结体宽博精细)的风格特点,为研究元代书法及赵孟頫艺术成就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