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小水电发展前景展望

笑傲江湖

<p class="ql-block">磐安的山水,是那种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绿。九山半水半田的地貌,像一首写在大地上的诗,而水,正是其中最灵动的韵脚。我曾站在大盘山的高处,看那江流从群峰间蜿蜒而出,曹娥江、灵江、瓯江、钱塘江的源头,就藏在这片葱茏之中。森林覆盖率超过八成,空气里都是湿润的草木香,而那些藏在沟壑深处的小水电站,像大地的脉搏,悄悄为这片宁静输送着能量。</p> <p class="ql-block">过去这些年,磐安的小水电走过粗放的年代,也经历过争议。但如今,它们正被重新定义——不再是“开发即破坏”的旧模式,而是以绿色转型为底色,融入电网、协同运行,成为清洁能源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我听说,全县已有130座村级水电站完成改造,不仅提升了发电效率,还加装了净化设备,让村民喝上了更干净的水。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家乡的溪流清澈见底,如今小水电不再只是“发电”,它也在守护那条河的清与净。</p> <p class="ql-block">有次我沿河而行,走过一座老石桥,桥下水流不急不缓,两岸白墙黛瓦的屋子掩在树影里,远处山势起伏,小径如丝线般缠绕其间。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小水电的意义,不只是装机容量多少万千瓦,而是它是否与这片土地和谐共生。那些藏在山坳里的小电站,没有大坝的雄伟,也没有喧嚣的机器声,它们像山民一样低调、踏实,用山间流淌的水,点亮一盏盏灯。</p> <p class="ql-block">现在,磐安正推进清洁能源占比100%的目标,抽水蓄能、光伏、风电纷纷上马,而小水电的角色,正从“主力”转向“协同者”。它不再单打独斗,而是与新能源打配合——阳光不足时,它补上;风停了,它顶上。这种“与自然共呼吸”的运行方式,正是能源系统平稳过渡的关键。我常想,小水电就像山里的老农,懂得节气、顺应天时,它的价值,不该被简单用数字衡量。</p> <p class="ql-block">河水如镜,倒映着青山与屋檐,阳光洒在水面上,碎成一片片金光。这景致让我想起一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磐安,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小水电的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不能搞“一刀切”地关停,也不能无序扩张。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才是出路。比如有些电站可以转型为生态流量监测点,有些则可参与虚拟电厂调度,成为智慧电网的一环。</p> <p class="ql-block">我始终相信,小水电的未来,不在“大”,而在“绿”。建立生态电价机制,让“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真正落地,才能让保护者不吃亏,让开发者有责任。而那些曾为山区脱贫出过力的小水电站,更应得到政策扶持——它们曾照亮过无数个夜晚,也该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站在河岸,风吹过芦苇,水声轻响。我知道,这片山水不会说话,但它记得每一滴水的去向,也记得每一度电背后的温度。小水电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方向对了,慢一点,也没关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