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东肖街道 王玉珍<br>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关键节点,《福建日报》系列敏言文章以“奋勇争先,尽‘福建所能’服务‘国家所需’”为题,为福建在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定位指明了方向。文章深刻揭示了国家规划与地方实践的辩证关系:唯有将“一域之所能”精准对接“全局之所需”,方能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需以全局视野审视地方实践,以创新担当破解发展难题,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交出无愧时代的答卷。<br>一、读懂“国家所需”:在全局坐标中校准福建方位<br>文章指出,国家规划的“宏伟蓝图”需通过地方规划的“施工图”落地生根。福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始终承担着国家战略的特殊使命。从经济特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到“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赋予福建“先行先试”的改革特权。数据显示,2024年福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78万亿元,人均GDP居全国第四,城乡收入比降至2.06,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领先。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福建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结果。<br>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福建需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br>科技创新领域:依托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承接国家产业链升级任务,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br>绿色转型领域:凭借海上风电、核能等产业基础,为全国“双碳”目标提供技术装备与应用场景;<br>两岸融合领域:深化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打造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服务国家统一大业。<br>唯有将地方资源禀赋与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匹配,方能避免“闭门造车”,实现“借势登高”。<br>二、明晰“福建所能”:以差异化路径激活发展动能<br>文章强调,地方规划需立足资源禀赋,避免“千城一面”。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征,曾使其在经济版图中扮演“追赶者”角色,但在新发展格局下,这一劣势正转化为特色优势:<br>数字经济领跑:2024年福建数字经济规模持续领跑全国,5G基站密度居东部省份前列,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br>海洋经济崛起:作为海洋大省,福建已形成临港工业、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等产业集群,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元;<br>生态价值转化:依托武夷山国家公园、闽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福建方案”。<br>在“十五五”规划中,福建需进一步强化特色:<br>产业升级:推动纺织鞋服、建材等传统产业向“智造”转型,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br>区域协同:深化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合作,破解“一核独大”与“区域失衡”矛盾;<br>开放创新:对接RCEP规则,在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领域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br>三、践行“奋勇争先”:以实干担当破解发展难题<br>文章引用毛泽东“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的论断,强调地方规划需以系统观念破解难题。在基层实践中,我们需直面三大挑战:<br>创新主体活力不足:尽管福建研发投入强度达2.3%,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仍需强化。可借鉴厦门“科创飞地”模式,鼓励企业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设立研发中心,实现“研发在外地、转化在福建”;<br>民生短板待补:尽管福建基础教育普及率达99.8%,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问题突出。需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如宁德时代与职业院校共建新能源技术学院;<br>基层治理效能待提升:面对城乡融合发展需求,可借鉴福州“一栋楼办公”经验,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民生服务,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br>四、凝聚“人民智慧”:以民主决策厚植发展根基<br>文章指出,规划编制需“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福建在“十四五”规划中通过网络征求意见活动收集311.3万条建言,其中“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搭建人工智能人才交流平台”等建议被纳入规划。在“十五五”规划中,需进一步拓宽民意渠道:<br>基层调研:开展“百名干部下基层”行动,通过田间地头走访、企业座谈会等形式,收集一线诉求;<br>专家论证:组建由院士、行业领军人才构成的“智囊团”,对重大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br>公众参与:利用“闽政通”APP开设规划建议专区,对采纳的优质建议给予奖励。<br>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福建需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姿态,将国家战略的“大命题”转化为地方实践的“小切口”。从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到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从“数字福建”到“生态省”战略,福建始终以“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篇章。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我们需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务实的举措,将“福建所能”精准对接“国家所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八闽力量。<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