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翻晒'(七十七)《九品廉吏》观感(原载2007年12月23日新浪博客)

阿庚

<p class="ql-block">  “手捧官文上官道,千思万虑心头烧,苏郡素称富庶地,夜读史书熠熠照。” 主人公暴式昭一曲悠扬激越的簧调,将观众很快引入到了剧情中。</p><p class="ql-block"> 2007年12月20日下午,苏州市锡剧团最新编排的大型历史剧《九品廉吏》,在苏州科文中心大剧院举行首场演出。感入肺腑、催人泪下的剧情,演员们的精彩演出,糅合有评弹韵味的优美锡剧曲调,诗画交融的舞台布景,让全场观众在受到震撼和启迪的同时,享受了一席丰美的文化大餐。</p><p class="ql-block"> 锡剧《九品廉吏》,是根据苏州洞庭西山文人秦敏树绘制的《林屋山民送米图》和暴式昭在西山为政的事迹编写的。</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河南籍人暴式昭被授任苏州府太湖厅甪头司巡检。巡检官职为九品,是当时最低级别的公务员。虽然位卑权微,但他克尽职守,清正廉洁,“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p><p class="ql-block"> 西山有典当商三家,每年须纳钱三百六十千于巡检司。他上任后,首先废除了这一陋规,将所得尽给予西山的慈善机构继善堂。公事之余,短衣草屦,徜徉田野,问民疾苦。光绪十六年发生了一件事:西山百姓以种植花果为主要生计,然而时有外地人到西山放蜂采蜜,影响了花果的收成。暴式昭作为巡检,便予阻止。不料官司打到苏州府,几经周折,当年11月,暴式昭被弹劾丢官。因他“债累满身,一钱无存,时届年终,无钱搬家,权住西山”。其时正值隆冬,炊烟无温,家人饥寒,西山百姓争相送米送柴送菜蔬。据暴式昭自述,“每村家家公集,遂蔓延到八十余村,为户约七八千家”;“处处醵集,村村馈赠,肩挑盘载,踊跃争先。即极小村落如张家湾、中瑶等处,亦复载柴一船,致米数斗。亦有老翁持肉,青壮担酒,庵尼负菜,禅僧携茶相饷者”。这让暴式昭感动万分,不由叹道:“此乃万众心情所愿,怨者不能阻,爱者不能劝,非势驱利诱所能至,亦非乞求讨索所能得也。” 他将百姓的馈物周济贫困,其中给善继堂的就有大米六十三石、柴数百担。十七年(1891年)三月初六,暴式昭携眷返回河南老家,西山百姓四五百人至码头跪送,哭不听行。暴式昭夫妇也泣不成声,依依不舍而去,仅载图书数十卷、质券一束而已。</p><p class="ql-block"> 西山百姓送米的故事一时盛传,文人秦敏树作诗咏之,并绘《林屋山民送米图》,俞樾为之题端,吴昌硕、沈坚、江瀚等题咏;郑文焯也绘《雪篷载米图》,遂成长卷。1947年末,暴式昭之孙暴春霆在北平,持长卷又请当时名家题咏,有胡适、朱光潜、冯友兰、俞平伯、朱自清、沈从文、张大千等;徐悲鸿又为此再作《雪篷载米图》。1948年6月,《林屋山民送米图》由北平彩华印刷局印了一百本,装订成书册形式,分赠题咏者。原件据说已毀于“文革”,印本今也流传绝少。苏州图书馆幸存一册,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苏州市锡剧团演出的《九品廉吏》,就是根据《林屋山民送米图》和上述暴式昭在西山为政的事迹编成的。全剧运用生动典型的故事,演绎了暴式昭在西山“为民岂能不作为,为官何俱斗虎狼”的善政、德政。当他洞察到在污吏腐政下“人祸更比天灾惨”的现实时,敢于挺身而出,为民疾呼,为民操劳,为民撑腰。“洞庭清风扫妖孽,乐为黎民献肝胆”。</p><p class="ql-block"> 演出过程中,生动的剧情和演员们倾情的表演,紧紧地抓住了观众,感染着观众。在第三场的“夫妻夜会”中,通过刻画暴式昭夫人李氏对丈夫“早晨出门天未亮,夜晚归来披月光,九品吏忙过一品相,绿豆官偏要作栋梁” 的行踪举止既怨恨又疼爱的复杂心情,激起了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许多观众流下了眼泪。那一曲“明月如盘扣天上,太湖甜甜入梦乡,远处传来更鼓响,不知夫君在何方”的幽怨深情、缠绵悱恻的长三调,深深地刻印到了观众心坎上。第五场的“送别”,凸现了暴式昭“罢官十天一贫如洗,风尘劫处见忠烈”的形象,更展现了山民们扶老携幼垂泪相送的感人场景,深化了“善政者得民心”这一主题,将全剧推到了高潮。</p><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时,一些观众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这个剧应该让当官的都来看看。”</p> <p class="ql-block">林屋山民送米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