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庵字差点弄糊涂了

王发枝

<p class="ql-block">【我被“庵”字,差点弄糊涂了!】:闲走仓山,在位于崇圣庵巷之东,一条东西走向,长不到百米窄小的巷弄口,偶见一座白墙大厝左偶边上,有一单披门罩和石门匾的门,边上挂着“朱厝庵-晓庐”小匾的房子。拾步入内发现该房已被“重生”成为由DIY手作和咖啡完美融合,充满艺术气息的店铺。站在厝内的天井,回望这建筑的风格,丝毫没有尼众修行庙庵的残迹。难道这老厝的前世是庵?为了弄明白这老厝的前世,我特意掏腰包转身入厝内,买了一杯现磨的拿铁咖啡,希冀能与店主套套近乎,弄明白这古厝“朱厝庵”的历史--即这厝与庵的关系。遗憾的是店主还是员工对此未能说出一二三,只用廖廖几字告诉我说,“我们是向管委会租来的,租过来的时候就是现在这模样!”带着困惑辞别朱厝庵,一夜未眠。翻看家里与仓山文物有关的书籍、以及百度对朱厝庵的介绍,得到的竟然是二种不同的结果:一是“明清两朝,乃至民国初期,弄中有一座尼庵叫朱厝庵”,如果按此说法那这座老厝的前身则是“尼姑庵”了;二是弄内有清代民居建筑叫“朱厝庵”,该建筑又名晓庐。按这解说那这老厝则是民居了--如果是民居,但这厝的主人为什么要在朱厝的后面加上一个“庵”字呢?…早上起床泡一杯茶,边饮茶边思考这“庵”一字是不是还有其它的含义?果然在辞海中找到这“庵”另有一解,即“文人用以命名书斋”为庵;而在百度则显示这“庵”字,其“本义为圆形草屋或书斋,后借指佛教修行地,规模较小且僧尼均可居住。”顿时愰然大悟--此庵非彼庵,乃书斋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