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年前的国庆节,在省城偶遇了来自家乡的一位老街坊,小时候,我们同住农村集镇的一条街道。几十年未见,情不自禁的与他摆起了家乡的龙门阵。</p><p class="ql-block"> 离开家乡已40多年了,由于那里没有了亲人,也就再也没有回去过,因此,对家乡的事自然知之甚少了。这位街坊姓陈,小我两岁。八十年代,他是“半边户”(家属是农村的),因超生了第二胎,被开除了公职。见到我,他像打开了话匣子,边说边打开手机,找到他儿子写给他的那封信给我看,并聊起了他家里的那本经。</p><p class="ql-block"> 儿子读大学,尽管一家人都很省吃俭用,但四年下来还是念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毕业后,一直在各种各样的考场应试,两次考公笔试过了,但一到面试就没有了下文。参加企业招聘,三个单位回了电话,其中工资最高的那家也只有3000块。因此,他一度颓废,甚至质疑自己读大学的目的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 在考场颠簸了一年后,他儿子决定放弃一切考试,去顺丰快递应聘成了一名快递员。一个月努力奋斗,能挣上七八千块钱,但一直不敢把真相告诉家里。在他的一再追问下,儿子只得把实情告知了他,并強调暂时不要告诉母亲和乡邻,一是怕乡邻亲戚取笑他,二是怕母亲接受不了他读了四年大学,最后却是一名快递员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如今,儿子已成家,并且有了一个上小学的孙子,儿媳妇是外地人,也是送快递的,三口之家租房漂泊在他乡。</p><p class="ql-block"> 他也是60多岁的人了,为了集攒钱让儿孙在外地有个家,他敷衍着自己的病痛,敷衍着漂泊的生活,未过完年就去外地找“活路”(即找事做)。由于没技术,加之年龄偏大,只在建筑工地做些扛水泥、搬砖、立架或家政之类的苦力活。60多岁的人还在外地打短工,可想而知,心中有几多无奈。</p> <p class="ql-block"> 看着他的憨厚样,听着他直白、带着乡音的讲述,我的鼻腔不由得有点发酸。他告诉我,他在浙江打工,那是一群上了年纪的人,通常都是凌晨三四点钟就去天桥底下候工,因为那里不仅能找到活路,而且花四块钱就能解决早餐的问题。住的地方就更不讲究了,每月花100多块钱,五六个人甚至十来个人合租一起,只要有厕所和洗澡的地方就行。</p><p class="ql-block"> 他滔滔不绝却又云淡风轻地讲述着,我边听边陷入沉思:这一代人,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不怕苦,也从来不敢说累,全靠力气在赚钱。干一天的活,就能结一天的工资,人多活少,工钱常常被减压,但是只有找到了活,才能找到一家人的活路。</p> <p class="ql-block"> 他们是大龄务工者,并不是躺平的弱者。数字的鸿沟让他们抢不到线上的单子,年龄的歧视让他们被挡在了正规工作的门外。农村早已经装不下养家糊口的希望,这是他们处在当下权衡利弊后做出的最好选择。</p><p class="ql-block"> 与我分手后,他又去了武汉。一个星期后给我发来信息:老兄,你是我的福星,我儿子打来电话,告诉我有两个选择:要么马上回老家,结束老年漂泊生活;要么就去给他打工。因为儿子有了自己的公司和家了!看到他的这条信息,我的心情也为之轻松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故事的最后,我想把他儿子写给他的信节录给大家分享:“亲爱的父亲,我一直在思考,我这大学读得还有没有意义?但读书与不读书还是有认知高低的区别。儿子对不起您,辜负了您和家人的希望,请不要难过,想开点,咱们家就这能力,儿子也就这点本事,我们接受现实好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图片源于网络 </b></p><p class="ql-block"><b>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