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二天看到小贾同学发来他在藏东南林芝地区组织环保漂流活动影像,可昨晚10点多又看到他发来10月13日,下午三点,在藏南波密县一棵神树前讲解影像,一瞬之间,心绪如被风吹乱的经幡,纷扬不止。两段影像,两个时空,却在同一个人身上重叠交错。我浮想联翩,凌晨四点再也无法安睡,起身开灯倚床赶写出这篇小文。</p><p class="ql-block">说起刚荣休的贾主任(贾峰),我和他既是师生又是老朋友,我们打交道至今整整40年了。叫他贾主任,是因他曾经的岗位——国家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同时他还有着二级研究员高级岗位职称。但在我眼里,他还够得上业余运动健将(如足球、自行车、登山等),只可惜是没有这个业余级别。为何要说这个?因为有件事一般人还真做不到。</p><p class="ql-block">他参加并完成了二项壮举任务——第一件是1996年世界环境日的这一天,他代表国家环保局(也是唯一的代表)于1996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在珠峰大本营开展“清洁珠峰”活动“清洁珠峰”暨世界环境日纪念,是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现生态环境部)、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探险学会等单位组织的全民环境宣传活动,通过捡拾和运输多年珠峰登山活动遗留的氧气瓶、帐篷、饮料瓶、易拉罐等垃圾,唤起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这是首次珠峰垃圾清理活动。</p> <p class="ql-block">贾峰(左二)与三位在西藏担任要职的北大校友,在珠峰大本营的“清理珠峰”活动纪念碑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第二件更大的事是1999年在长江源头建立环保纪念碑和标志碑,6月5日国家有关部门和青海省共同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p> <p class="ql-block">标志碑前合影人员为环保总局、中国科学院、青海测绘局,国家测绘局和央视代表。小五角星处篮色服装者为贾峰,中为央视记者王小丫。</p> <p class="ql-block">这二座碑的建立,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众多媒体进行了报道,让“长江源生态保护”这一概念首次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贾主任至始参加了这二个碑的创意、设计和建设,其中标志碑的创意更是直接来自于贾主任,设计和凿制由第三方机构完成。</p> <p class="ql-block">前左二贾峰在海拔5400多米处标志碑处</p> <p class="ql-block">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这项工作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贾主任在海拔5400多米的高原指挥(他是队长)完成了标志碑任务,同时他还参与纪念碑的工作,在高原工作长达40多天。</p> <p class="ql-block">这是贾队长(前黄衣者)指挥的这支汉藏民队伍</p> <p class="ql-block">换一个亲切的称呼——“贾峰同学”。他是我们北大环境中心85级环境法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毕业后到国家环保局从事宣传教育工作。他在学校就是个体育运动积极分子,我知道的有三大球,还有田径类,另我还见过他练过拳击。总之没有他不玩的,他当时在北大那届学生中(本硕)是小有名气的。</p> <p class="ql-block">学生时期篮球赛矮个子的贾峰(中)</p> <p class="ql-block">环境中心参加全校1987年研究生足球比赛荣获第三名。贾峰(后右三)</p> <p class="ql-block">在校期间,我和贾同学来往密切,他也从不跟我见外。有一件事特别能说明这一点:我家里有亲戚在国家体委工作,偶尔能弄到些国外新款运动服。有一天我穿了件法国阿瑞纳T恤衫被贾同学看见了。他是个识货的人,他一见眼晴都亮了,二话不说,直接脱下自己的圆领衫,顺手就把我那件给“换”走了。我心里还挺高兴——那衣服我穿了几天没人夸,这下可算找着真正懂的人了!我做的这点小事,跟金瑞林老师当年对学生的情义相比,实在不算什么。1985年,金老师的学生李毅多赴日本留学,临行前,金老师送给他一套呢料西服作为礼物。在金老师去世前半年,他邀请贾峰到家中喝茶叙谈。期间,金老师取出一些衣物,问贾峰是否有喜欢的。贾峰挑选了一条领带和一件西服外套——领带是金老师八十年代访问耶鲁大学法学院时收到的礼物;西服则是九十年代北京大学法学院与香港树仁学院合作期间,他在香港讲学时订制的。</p><p class="ql-block">后来,贾峰整理十几年来参加重要活动的照片时发现,那件西服和那条领带,在他的重要影像中出现的频率最高。</p><p class="ql-block">这么一比,我这顶多算是一碟“开胃小菜”,而金老师给予的,才是情意厚重的“人生大餐”。</p> <p class="ql-block">小贾同学还特意穿上这件T恤衫留影</p> <p class="ql-block">另一件事也很有意思。我因为常联系学校汽车队安排公务用车,就和队长兼书记张发兴熟悉了。有一次他找我帮忙:他山东老家的家人承包了一片林地,本来经营得好好的,村里却眼红,单方面撕毁了合同。老张家想打官司,可诉状没人会写,于是就想到了北大这位“兄弟”。我请贾同学先跟老张沟通情况,再帮忙起草诉状。这位法律系的高材生果然没含糊,不出两天就交了稿。我一看,差点没乐出声——他写得那叫一个生动,完全以山东老农的口吻叙述事情经过,满篇的“俺”字让人如临其境,倍感真切。</p><p class="ql-block">贾同学在我们环境中心那三年,真为这个集体添了不少光彩。这些事情,至今想起仍觉得很有意思。</p><p class="ql-block">贾峰同学在国家生态部搞宣教工作几十年,影响非常大,早多少年前听他说过有二十几万粉丝。直到今天,他还承担着我们环境学院研究生一门很吸引人的课程。他的活力从未因年龄而减退,就在前几天,他才发来在西藏林芝参加漂流活动的影像。今天(2025年10月14日)清晨,我又收到了他从林芝市波密县发来的最新消息:他正站在一棵树龄高达1450多年、103米高的“神树”(西藏柏木)前接受电视采访,向观众讲述这棵由北大生物专业师生发现的、“亚洲第一高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认识的贾峰,一位从长江源头到今日藏南锦绣山河,他始终在奔跑、在思考、在行动的,年轻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小贾同学的赤子之心,赢得了曲格平先生的青睐。这位环保界的开山鼻祖兴致所至,特意为他题字,满是鼓励与期许。</p> <p class="ql-block">贾峰在14日19点32分发来的后续报导</p> <p class="ql-block">傍晚的南迦巴瓦峰被夕阳染成金色,而后随着地球的自转,又回归其冰山的本色。</p> <p class="ql-block">贾峰:</p><p class="ql-block"> “十人九不遇”说的是藏东南的南迦巴瓦峰可见性极低。比如我沿318国道去探访中国乃至亚洲第一高树的路上就未能见到她的真容。</p><p class="ql-block">正因如此,有人把南迦巴瓦峰称作“羞女峰”,比喻其如羞涩少女般隐匿于云雾中,不愿轻易示人。</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抵达海拔4728米的色季拉山口时,对面(东)南迦巴瓦峰方向白茫茫一片,观景台还时不时有雪花飘落。</p><p class="ql-block">两天后,回程路上,虽说天晴了,但南迦巴瓦峰却被浓密的大朵白云遮盖。看风向,若白云不连成一片,估计有可能南迦巴瓦峰会有机会出现。</p><p class="ql-block">于是,在山口耐心等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心想事成。</p> <p class="ql-block"> 2025一10一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