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期两周的学术交流活动,我们被安排入住知本金联世纪温泉酒店。原以为这不过是一次普通的住宿,却没想到,在温泉的蒸腾间、山林的清风中,我们不仅完成了学术任务,更意外收获了一段兼具身心滋养与文化浸润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知本温泉,位于台湾东部,是岛内享誉盛名的温泉胜地,素有“东台第一景”之称。金联世纪酒店依山傍林,远处山峦连绵,林木苍翠;近处温泉旅馆点缀其间,气氛静谧宁和,仿佛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让人忍不住放缓脚步,听一听山风林语,感受那份自然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 走进酒店大厅,最先吸引目光的是一艘大型木船。它线条流畅,色彩低调却不失典雅——红、白、黑三色交织,两端高高翘起。起初我以为这只是装饰,似曾相识地让我想起威尼斯的贡多拉。然而,酒店服务员微笑着解释:“这艘船不只是装饰品,而是达悟族的文化象征——拼板舟。” 在每间客房中,还有相同造型的微型模型,仿佛在默默诉说兰屿达悟族与大海之间的亲密关系。那一刻,我对这艘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我的房间位于高楼层,阳台正对整片山林。清晨醒来,推窗即见满眼绿意,鸟鸣啾啾,山风拂面。那一口吸入的清新空气,让人身心一振,顿觉神清气爽。室内空间宽敞明亮,设计现代却不失温润质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舒适且放松的居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日的早餐也不容错过。酒店提供中西合璧的丰盛选择,色香味俱全。从本地特色的洛神花茶,到清甜的凤梨、火龙果与芭乐,每一口都仿佛在咀嚼阳光。在满载能量的早晨,我们也以更充沛的精神,投入到每天的学术交流中。</p> <p class="ql-block"> 而最令人期待的,自然是温泉体验。知本温泉为碱性碳酸泉,泉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泉温可达百度以上。这与我曾在加州体验过的硫磺泉有些不同:同样的纯净温润,却少了硫磺的味道,反而更添几分清爽。</p> <p class="ql-block"> 酒店不仅设有露天汤池,每间客房的浴室也配备了天然温泉水龙头。夜晚,当一切归于静谧,我调好水温,泡入浴缸,任热气蒸腾,肌肤松软,心灵沉静,仿佛连时间也柔软下来。这种安静而独处的幸福,难以言喻。</p> <p class="ql-block"> 某个晚上,几位老师相约前往露天汤池边泡汤边闲谈。归途中,无意间看见几株绽放的稀有花卉,如节日的烟火般盛放。绚烂多姿,令人久久驻足。原本平凡的夜晚,也因此被赋予了诗意与惊喜。</p> <p class="ql-block"> 令人惊喜的不止自然与温泉,酒店还安排了各类文化体验活动:莲花灯、编织手链、手作麻糬……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手工舂麻糬。</p><p class="ql-block"> 工作人员将蒸熟的小米与糯米倒入石臼,大家轮番挥舞木杵,捣、舂、磨、笑声与节奏交织成一首热闹的“打麻糬进行曲”。空气中弥漫着香气,让人还未入口,便已垂涎三尺。最终,捣好的麻糬被搓成一颗颗圆润的小球,裹上花生粉或黑芝麻,香甜软糯,Q弹可口——尤其是那份亲手制作的滋味,更添几分满足与喜悦。</p> <p class="ql-block"> 在制作过程中,我与工作人员聊起了相关文化:在客家文化里,舂麻糬叫“舂粢粑”,象征乡邻团结;在阿美族,蒸好的糯米称为 hakhak,舂捣后则称为 toron,是一种节庆常见的传统小吃。这些文化片段,如同拼图般逐渐拼出一幅台湾多元族群文化的立体画面。</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中文教师,我不禁设想:能否将这段文化体验融入未来的课堂中——让语言学习不止于课本,而以触摸与参与的方式,真实感受文化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某天清晨,我和两位老师起个大早,沿着林间小路徒步上山。晨雾轻绕,露珠点叶,约莫十五分钟后,便走到小瀑布前。这条瀑布被称作白玉瀑布,虽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却似白练垂挂,如同白玉,别有风情。水声潺潺,宛如大自然轻唱的摇篮曲,令人心神舒展。</p> <p class="ql-block"> 夜晚,我们在房间小聚,分享彼此的教学灵感与当天的见闻。有一晚,我们在水果摊买下一颗“比脸还大”的芒果,苦无刀具。灵机一动,便向酒店借来餐刀,三位老师围坐桌前,切开那金黄软软的果肉,细细品尝着香甜多汁的芒果,异口同声地赞叹它的美味——这不只是一种滋味,更是一段属于台湾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在一次项目参访中,我们走进台东博物馆,展厅里赫然陈列着一艘拼板舟,与酒店大厅那艘的造型几乎如出一辙。我向讲解员询问细节。</p><p class="ql-block"> 原来,达悟族的拼板舟有大小之分,大舟由 27 块木板拼成,小舟则用 21 块。每块木板都根据功能位置、材质特性精心挑选,展现出族人精妙的造舟工艺。而船身上的“船眼”图腾,更是达悟人文化中的神圣象征——他们相信“船眼”能驱逐海怪,守护航行平安。</p><p class="ql-block"> 在飞鱼季来临前,族人还会举行盛大的下水仪式:将芋头装满船身,象征丰收;之后出海捕鱼、分鱼赠礼、吟唱古谣、举行祈福仪式……这一整套仪式,不只是传统,更是族群记忆与信仰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站在那艘舟前,我仿佛听见海浪与古调交织,看见文化在木纹缝隙间流淌。它不仅是一艘船,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人与自然共生、人与文化共鸣。</p> <p class="ql-block"> 几天后,我们闲逛至台东夜市,在一个文创摊位前驻足。那是一幅描绘拼板舟的画作,色调温润、构图简洁,仿佛舟身仍在浪中轻轻摇曳。画面令我着迷。</p><p class="ql-block"> 巧合的是,画家与太太就在摊位上。闲聊中我们发现,彼此竟都曾旅居德国,几句德语让我们迅速熟络起来。他热情地送我一本画集,并与我合影留念。他讲到,这幅画是他在兰屿写生时画的,我欣然地买下那幅画——不仅因为它描绘了我这几天频频遇见、也愈发着迷的拼板舟,更因为它承载了这段温暖的相遇。</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幅画已被我带回美国。在课堂上,我向学生讲述达悟族的舟,也讲那晚台东夜市的温暖邂逅。这艘拼板舟,如今正继续在太平洋的另一端“航行”,在我的教室里,承载着跨文化交流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 在知本温泉酒店,不仅泡了一池温泉,也泡进了一段文化深流。温泉带来疗愈,拼板舟带来思索——关于族群、记忆与传承。而我,将带着这段旅程中的温度与光亮,在课堂上,为学生撑起另一艘驶向文化彼岸的小舟,继续让他们,在语言中航行,在文化里停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李学梅</p><p class="ql-block"> 现任教于美国加州旧金山一所私立中学,多年在英国和美国从事中文教育,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与语言之美,热衷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喜欢旅游、摄影和写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