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花对日本的传播

玉成茶雅

<p class="ql-block">美篇号:331494</p><p class="ql-block">文:王季成(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副会长)</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善于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民族,中外茶花文化的交融,正是中国茶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花不仅是中国传统名花,更是一叶承载文明互鉴的芳华之舟,自唐以来,跨越东海,播芳邻邦,尤以对日本茶花文化的影响深远而绵长。</p><p class="ql-block"> 据冯国楣教授在《中国茶花》序言中所述:“早在公元七世纪初的唐代,日本遣唐使来华求学,归国时从浙江温州港将山茶花引入日本栽培。”这一记载与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700–750年)中关于茶花的吟咏相呼应,印证了茶花东传的悠久历史。彼时,明州(今宁波)与温州作为唐代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不仅商旅辐辏,更是文化播迁的起点,山茶花便由此启程,绽放于异国庭院。</p><p class="ql-block"> 台湾茶花学者蔡福贵先生在《世界茶花专集》中指出:“公元1400年前后,中国已有大量茶花品种传入日本。”至十六世纪,日本战国名将丰臣秀吉(1538–1598年)酷爱茶花,广为搜罗珍品,更从中国与高丽引进诸多山茶名种,推动茶花在日本贵族园林中蔚然成风。这一时期,中国茶花不仅作为观赏植物,更成为日本上层社会审美意趣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刊行于1590年,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药物学与植物学之大成,其中对山茶的产地、形态与药用价值均有详实记载,堪称中国古代茶花研究的里程碑。此书问世后广为流传,复刻众多,并迅速传播海外。日文译本于十六世纪末或十七世纪初完成,被日本学界奉为重要典籍。《古代日本茶花文化史》所列茶花文献目录中,《本草纲目》位列首部,标注时间为1590年,足见其在日本茶花文化发展中的奠基地位。</p><p class="ql-block"> 明代文人袁宏道(1568–1610年)所著《瓶史》,专论插花艺术,其中对茶花的品赏与陈设颇有精辟见解。此书传入日本后,深刻影响了日本花道的发展,袁宏道的美学理念被奉为圭臬,衍生出日本最古老的插花流派之一——“宏道流”。此后,明末思想家朱舜水(1600–1682年)旅居日本二十余载,积极传播中华园艺技艺,其中便包括茶花的栽培与养护之法,进一步丰富了日本茶文化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个半重瓣类型的滇山茶品种由中国传入日本,成为中日茶花交流史上的又一重要节点。1733年,日本出版的《CHIKINSHO FUYOKU》一书首次记载了这一品种,标志着中国云南山茶正式进入日本园艺视野。这一品种的引入,不仅拓展了日本茶花的品种谱系,也开启了滇山茶在东亚传播的序章。</p> <p class="ql-block">1981年,冯国楣、夏丽芳、朱象鸿合著的《云南山茶花》在日本出版,系统介绍了中国云南山茶花的品种、历史与栽培技艺,全面展现中国茶花文化的深厚底蕴。该书一经问世,便引起日本花卉园艺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中日茶花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重新唤起日本对中华茶花源流的敬意与研究热情。</p><p class="ql-block"> 1982年2月,夏丽芳、朱象鸿应日本邀请,出席在西武百货店举办的“国际茶花展”。夏丽芳携90盆、25个品种的云南山茶参展,并在学术交流会上发表演讲,赢得高度赞誉。同年,她与西武舞鹤植物所在北京签署科研技术交流协议,标志着中日茶花领域的合作迈入制度化、专业化的新阶段,为后续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1995年,云南省与日本德岛县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为深化文化交流,云南省政府决定赠送一批滇山茶予“日本德岛云南交流协会”,由昆明植物研究所具体承办。自1996年至2000年,分三批共向德岛县赠送茶属原种4种、滇山茶品种51个,总计531株。此举不仅传递了友谊,更将中国茶花的活态基因播撒于东瀛沃土。</p><p class="ql-block"> 1999年3月,金华市政府为申办2003年国际茶花协会大会,派出由何美华任团长的11人代表团,赴日本及各国进行宣传推介。代表团深入介绍中国茶花的历史、品种与文化内涵,赢得日本代表的热烈反响。日方代表对中国代表团格外亲切,盛赞中国为“茶花资源的宝库”,并纷纷表示渴望亲临中国,实地领略茶花故里的风华与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