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双牙印记</b></p><p class="ql-block">踏上伊比利亚半岛,便步入一片与众不同的欧洲图景。葡萄牙与西班牙的魂,在于其炽热的阳光、交融的文化与悲欢交织的历史。摩尔人的马蹄、天主教国王的远征与航海家的雄心,在此刻下深邃的烙印,使其区别于欧洲腹地的庄重典雅。</p><p class="ql-block">这里的特色,是弗拉明戈舞步中的激情与哀愁,是法多歌声里沉淀的乡愁;是阿尔罕布拉宫的精雕细琢,亦是里斯本电车穿梭的斑斓街巷。</p><p class="ql-block">旅人于此,收获的远不止风景。你可在大西洋的尽头(罗卡角)感受“陆止于此,海始于斯”的壮阔;在托莱多的古城中阅读“三种文化”共存的史诗;于巴塞罗那的高迪建筑里,惊叹超越时代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你能品尝时间的醇厚——从波特酒到雪利酒,从塔帕斯到葡式蛋挞,每一味都是生活的艺术。</p><p class="ql-block">双牙之旅是一场感官的盛宴,更是一次与厚重历史和热情灵魂的深度对话。这片土地教会我们的,是如何热烈地生活,并优雅地承载过往。</p> <p class="ql-block"><b>Day 01</b></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里斯本游览的第一景点就是贝伦塔景区。我们的专车在一座老式飞机雕塑旁边停下,飞机的前面就是通往大西洋的特茹河。这是一座飞机雕塑纪念碑,建于1991年,是为纪念1922年葡萄牙海军飞行员加戈·库蒂尼奥和萨卡杜拉·卡布拉尔首次飞越大西洋而建的。纪念碑主体是一架不锈钢材质的费利 III 型双翼飞机复制品,座舱有两位飞行员的真人大小半身像。1922年,这两位飞行员驾驶着这架双翼飞机从里斯本飞到了里约热内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贝伦塔</b></p><p class="ql-block">矗立于特茹河北岸,此时正在维护装修的贝伦塔是葡萄牙港口最经典的地标建筑,也是里斯本的象征,名列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有着近500年历史的古城堡,见证过里斯本昔日曾有过的辉煌。</p><p class="ql-block">贝伦塔的独特建筑风格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它带来了世界各地旅游观光者,是里斯本最上游客镜头的一个风景点。</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被用作海关、电报站、甚至是灯塔,也曾利用贮藏室改造成地牢作为监狱。在大航海时代,也是航海家们的起点。</p><p class="ql-block">下面是一幅朋友之前拍的、未被围起来时的贝伦塔照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大航海发现者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纪念碑距离贝伦塔不远,也称发现者纪念碑。这座高大的纪念碑屹立在帝国广场花园旁的广场上,特茹河的北岸边。整座纪念碑气势宏伟,现已成为葡萄牙和里斯本的象征和地标建筑。</p><p class="ql-block">大航海发现者纪念碑建于1960年,是为纪念航海王子亨利逝世500周年而建。其外形如同一艘展开巨帆的船只,碑上刻有亨利及其它80位水手的雕像。</p><p class="ql-block">船头站立者即亨利,身侧是达伽马,随后是一些航海家以及葡国历史上有名的将军、传教士和科学家。</p><p class="ql-block">碑前的地面上刻有世界地图,上面标志着发现新大陆的日期。</p><p class="ql-block">纪念碑最前面的亨利王子,手持一艘小型帆船,象征着他对航海探险的巨大贡献。这些雕像精细刻画,栩栩如生,展现了他们在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4月25号大桥</b></p><p class="ql-block">上图背景中的大桥就是著名的4月25号大桥。这座悬索桥长度为 2,277 米,1966年建成通车。此桥原名为萨拉查桥,以纪念下令建造这座桥的葡萄牙总理安东尼奥·德奥利维拉·萨拉查。1974年葡萄牙康乃馨革命推翻了萨拉查政权势力后,这座桥便以革命日期“4月25日”重新命名。</p><p class="ql-block">4 月 25 日大桥,以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为样板,桥身颜色与1933年开建的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相似。因此,也被世人称为该桥的姊妹桥。该桥拥有欧洲大陆最长的悬跨和主跨、世界上最长的连续桁架、世界上最深的桥基。它曾是世界第五大悬索桥,也曾是美国以外最大的悬索桥。驱车从桥上经过时,拍到了大桥南岸高耸的里斯本大耶稣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帝国广场花园</b></p><p class="ql-block">结束了在大航海发现者纪念碑的游览,我们通过地下通道前往对面的圣热罗尼姆修道院和教堂。</p><p class="ql-block">帝国广场是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一个广场,面积近8万平方米。是伊比利亚半岛最大的广场,也是欧洲最大的广场之一。这个广场是为了纪念昔日的葡萄牙帝国,于1940年为葡萄牙语世界博览会而兴建。下面呈现的是帝国广场花园南部东西两侧巨大的水池,9月艳阳下,走在水池旁边似乎能感受到一丝凉意。</p><p class="ql-block">沿着花园间的步道我们慢慢前行,东侧水池尽头是一座双马奔腾的雕像,我们在这里转向北面的步道,前方高大的绿树后面就是著名的热罗尼莫斯修道院和教堂。高大宏伟的白色殿堂在绿地、树丛和蓝天的映衬下,在画面中十分醒目。</p><p class="ql-block">据说这里是里斯本最重要的文化地标,周围一圈有多个世界文化遗产。葡萄牙很多重大的国事欢迎仪式,都会选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热罗尼莫斯修道院和教堂</b></p><p class="ql-block">走过了帝国广场,热罗尼莫斯修道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这是一座高大宏伟的白色建筑,也是这座港口城市的著名地标。西部与其相连的建筑,就是圣玛利亚骑士团教堂。这座修道院始建于1501年,为纪念瓦斯科·达·伽马发现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线,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下令用每年香料和黄金饰品所征税收5%的款项修建。修道院的外观装饰华丽,雕刻精美,展示了大航海时代的辉煌与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修道院规模宏大,有令人震惊的宽长超过300米的门面。由于地处葡萄牙首都的入海港,因此被认为是葡萄牙的名片。工程原计划为期50年,实际上前后共约花费了100年。著名航海家达伽马也长眠于此。</p><p class="ql-block">修道院的建筑原料采于本地产的金色石灰石,建筑风格则是哥特式与文艺复兴式的结合,被后世认为是曼努埃尔式建筑的珍宝。其主大门(即南门)最为华丽,高32米,宽12米,上方有诸多精细华丽的浮雕。</p><p class="ql-block">1755年,里斯本发生了罕见的大地震,整个城市被毁于一旦。地震发生在周日早上,许多教徒都死在正在做弥撒的教堂里。唯独在修道院大教堂祈祷的全体王室成员,没有受到丝毫伤害。使这座原来就有特殊意义的修道院,披上了更加神圣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葡式蛋挞的百年老店</b></p><p class="ql-block">我们此次葡萄牙之行的一个项目是品尝“百年老店葡式蛋挞”。葡式蛋挞无人不知,但地道的葡式蛋挞的根在里斯本。这里的葡式蛋挞在味道、润滑感和酥脆感之间的平衡,造就了这一天赐甜品。</p><p class="ql-block">我们在烈日之下游览修道院后,就来到了距离热罗尼莫斯修道院不远,飘散着浓郁甜香的葡萄牙蛋挞百年老店Pastéis de Belém。品尝了这家百年老店的葡式蛋挞,这也是我们葡萄牙之行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项目。</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家创立于1837年的老店,藏着葡式蛋挞的经典秘方。1.5欧元一个的蛋挞,外皮烤得金黄酥脆,焦糖色的纹路诉说着火候的精妙。当你轻轻拿起,还未入口,浓郁的蛋奶香便扑鼻而来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唐・佩德罗四世广场</b></p><p class="ql-block">广场在奥古斯塔大街的尽头,是拜沙区北面的起点。初建成时叫佩德罗四世广场,而罗西欧是当地居民给它起的,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罗西欧广场是里斯本的中心,建于十三世纪,虽然在大地震中遭到毁坏,但基本面貌仍然保持至今,美丽的建筑和喷泉依旧在优雅地讲述耐人寻味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这里还是里斯本市交通的枢纽,地铁Rossio站和大部份的巴士及电车均会经过此地,同时亦是里斯本人每日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广场的面积不大,设计仿造巴黎协和广场,铺设了代表葡萄牙特色的葡式碎石路,是里斯本人生活的一部份,别有一番亲切感。</p><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矗立着国王佩德罗四世的雕像,在雕像的底部有4个女性小雕像,分别象征着正义、智慧、力量和节制,这是国王对自己的评价。</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拜萨商业区</b></p><p class="ql-block">是里斯本的商业步行街区,这里聚集了大批的时装店、首饰店、纪念品商店、餐馆、中档旅馆、书店报摊、花档和街头卖艺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圣胡斯塔升降机</b></p><p class="ql-block">里斯本众多升降机中,唯一垂直的一台,观街景的黄金位置。设计师是埃菲尔铁塔建造者的学生,深得老师的真传。</p><p class="ql-block">新哥特式的装饰,近代电梯的鼻祖,使用里斯本一日通票便可免费轻松体验。</p><p class="ql-block">连接庞巴尔下城与较高的卡尔穆广场,也是里斯本市民的日常交通工具。</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奥古斯塔大街</b></p><p class="ql-block">从佩德罗四世广场去奥古斯塔凯旋门最好就是走奥古斯塔大街,街道两边商店林立,繁华热闹。街道中央还有很多餐厅。</p><p class="ql-block">沿奥古斯塔大街走到横向出现上图拱廊时,就到达奥古斯塔凯旋门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奥古斯塔街凯旋门</b></p><p class="ql-block">是葡萄牙里斯本的一个石砌历史建筑和旅游景点,纪念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p><p class="ql-block">凯旋门由6根11米高的圆柱支撑,上面装饰着各种历史英雄人物的大理石雕像,中间是葡萄牙国徽。</p> <p class="ql-block"><b>Day 01 游览所感</b></p><p class="ql-block">半日穿行里斯本,仿佛翻阅一册浓缩的航海史诗。贝伦塔静静矗立在特茹河畔,石墙见证着大航海时代的雄心与孤寂。热罗尼姆修道院的石雕如浪花凝固,曼努埃尔风格的繁复里,藏着对未知海洋的虔诚祈愿。航海纪念碑的帆船剪影劈开天际,仍能听见五百年前的风在缆绳间呼啸。</p><p class="ql-block">转入奥古斯塔大街,凯旋门将视线引向湛蓝天空,商业区的喧闹忽然将历史拉回当下。圣胡斯塔升降机缓缓攀升,铁艺雕花的观景台上,整座城市在红瓦黄墙间铺展——修道院的肃穆与商业区的活力在此奇妙交融。唐·佩德罗四世广场上鸽群飞起,黑白波浪纹地面如同永远起伏的海面。</p><p class="ql-block">这半日如同触摸葡萄牙的灵魂:它既敢于驶向未知的深渊,也懂得在日常烟火中安放生活。那些探险家带回来的不仅是香料黄金,更是向世界敞开的胸怀。当夕阳为贝伦塔镀上金辉,忽然明白:真正的伟大,是勇敢出发后依然能温柔靠岸。</p> <p class="ql-block"><b>Day 0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佩纳宫(Palácio Nacional da Pena)</b></p><p class="ql-block">是葡萄牙国王离宫,位于葡萄牙西南部的辛特拉市。它是葡萄牙最重要的宫殿之一,也是欧洲最重要的浪漫主义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佩纳宫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包括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摩尔式和曼努埃尔式等,形成了独特的外观。宫殿的外墙色彩鲜艳,包括黄色、红色和紫色等,使其在山脊上显得非常引人注目。宫殿乃十九世纪葡萄牙女王玛丽雅二世的丈夫——费迪南德之心血结晶。</p><p class="ql-block">宫殿始建于1840年,竣工于1885年,即费迪南德逝世那年。居住在此地区的其他达官显贵,按照同样的理念建筑官邸,使得辛特拉成为欧洲浪漫派建筑的中心,其公园与庭园风格更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景观美化设计。</p><p class="ql-block">由于深具文化价值,佩纳宫于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p><p class="ql-block">晴空下的佩纳宫,明艳色彩在充足光线下饱和夺目,长焦镜头能清晰捕捉摩尔与哥特风格混搭的细节。阴雨时,雨雾为宫殿蒙上灰调滤镜,建筑轮廓在云雾中柔和朦胧,更适合用慢门表现流动的云霭。晴时得明信片般的锐利,雨时得水墨画般的意境,二者皆是通过光影重塑这座19世纪浪漫主义杰作的独特契机。</p> <p class="ql-block">佩纳宫内部装饰华丽,融合了新曼努埃尔、摩尔等风格。厅室布满精美壁画、浮雕及瓷砖壁画,描绘神话、航海主题。彩色玻璃窗透射斑斓光影,拱顶与墙壁饰有繁复灰泥雕刻。家具奢华,悬挂水晶吊灯,营造出19世纪浪漫主义宫殿的浓郁氛围。</p><p class="ql-block">满怀憧憬来到佩纳宫,本想在这童话城堡前留下惊艳的人生照片。可天公不作美,灰白的天幕低垂着,将七彩宫殿也染成了沉闷的色调。那酝酿已久却始终未落的雨,恰如我们6人悬在心头未能圆满的期待。最终,镜头里只留下几张勉强的身影——算是到此一游的证明,也是这趟游览淡淡的遗憾。</p><p class="ql-block">与佩纳宫作别,我们前往被称为“全球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的罗卡角。</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罗卡角(Cape Roca)</b></p><p class="ql-block">是葡萄牙境内毗邻大西洋的一处海拔约140米的狭窄悬崖,为辛特拉山地西端。距离里斯本大约40公里,处于葡萄牙的最西端,也是整个欧亚大陆的最西点。</p><p class="ql-block">罗卡角的山崖上建了一座灯塔和一个面向大洋的十字架。碑上以葡萄牙语写有著名的一句话:“陆止于此、海始于斯”(Onde a terra acaba e o mar começa)。罗卡角是欧洲大陆的“天涯海角”。其自然形态以险峻的临海悬崖为标志,由坚硬的花岗岩构成,历经千万年风浪侵蚀,崖壁陡峭,岩石嶙峋。脚下巨浪翻涌,视野极为壮阔。</p><p class="ql-block">罗卡角的价值在于独特的地理坐标与象征意义——“陆止于此,海始于斯”的铭文使之成为世界级文化地标。作为辛特拉-卡斯凯什自然公园的一部分,它保护着典型的海岸生态系统与自然景观,兼具重要的地质科研、旅游观光与文化遗产价值,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日游览的第三个景点</p><p class="ql-block"><b>见证葡萄牙历史兴衰的活博物馆—</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埃武拉</b></p> <p class="ql-block">埃武拉是一座见证葡萄牙历史兴衰的活博物馆。自罗马时期建城以来,它先后被西哥特人、摩尔人统治,15世纪更成为葡萄牙王室居城,达到鼎盛。城中保留的罗马神庙、中世纪教堂与摩尔式建筑,层层叠叠地记录着两千年的权力更迭与文化交融,1986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这里从15世纪起,曾作为“葡萄牙”的王宫,成就了它的黄金时代,16到18世纪期间到达鼎盛。粉白色的房屋对“巴西”的建筑风格起了决定性影响。</p><p class="ql-block">这里在十六世纪就已形成规则性城市规划设计,它沿着山丘顶部呈放射状发展。</p><p class="ql-block">这里四周有花园围绕的砖墙,有倾斜屋顶的白粉房形成了统一的建筑整体,而铸铁和花砖使这一特点显得更为突出。</p><p class="ql-block">走进“埃武拉”,各时期的建筑风格成就了“埃武拉”的繁华过去,这里有罗马人的智慧、哥特的壮观和摩尔风格的华丽。</p><p class="ql-block">狭窄的街道将不同的建筑群体连接在一起,展现出曼奴埃尔式宫殿和修道院的精致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埃武拉主广场”是小镇的中心地带,<span style="font-size:18px;">埃武拉的风情在慢节奏生活中流淌。当地咖啡馆里飘着浓郁咖啡香,老匠人仍在经营传统手工艺。街头随处可见的曼努埃尔式窗框与阿拉伯元素装饰,诉说着基督教与伊斯兰文化的共生。入夜后,城墙在灯光下泛着金色光辉,酒馆里传来法多歌声,将历史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每个瞬间。</span>广场的环境宁静安详,广场周围的街道充满了历史韵味和葡萄牙的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 “埃武拉”,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b>Day 02 游览所感</b></p><p class="ql-block">穿行于葡萄牙的斑斓记忆,佩纳宫以童话般的绚烂色彩撕裂了山间晨雾。这座国王离宫宛如盛大的视觉交响,每一处雕琢都在诉说黄金时代的野心与浪漫。然而真正的震撼在罗卡角——当脚步停驻在欧洲大陆最西端,眼前唯有苍茫大西洋与嶙峋悬崖的对峙。风撕扯着“陆止于此,海始于斯”的石碑,人类对未知的敬畏与渴望在此凝固成永恒坐标。</p><p class="ql-block">转向埃武拉,这座被时光浸透的悲伤城市用象牙白建筑群低语着沧桑。教堂里两具镀金骸骨静默端坐,罗马神庙的断柱在暮色中投下斜影。最触目惊心的是人骨教堂,五千具白骨砌成拱廊,死亡在此不再是隐喻而是触手可及的实体。</p><p class="ql-block">从离宫的浮华到天涯的壮阔,再到白骨堆砌的哲思,这段旅程恍若翻阅人类文明的三层隐喻:对永恒的徒劳建造、对边界的执着探索,以及所有辉煌终将化作白骨的顿悟。当佩纳宫的明黄墙垣与埃武拉的森白骸骨在记忆中重叠,方才惊觉——极致的绚烂与极致的虚无,原来都是生命这枚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p> <p class="ql-block"><b>Day 3</b></p> <p class="ql-block"><b>塞维利亚</b></p><p class="ql-block">塞维利亚,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首府,是一座激情与历史交织的千年古城。这里是弗拉明戈舞的诞生地,街头巷尾流淌着吉卜赛人深沉的歌谣。城市地标塞维利亚大教堂巍然矗立,藏着哥伦布的灵柩;相邻的吉拉达钟楼融合了伊斯兰与文艺复兴风韵。古老的犹太区圣十字街区,白墙橘瓦、窄巷繁花,如同迷宫。每年四月节,全城沉醉在弗拉明戈、雪莉酒与斗牛的热情中。瓜达尔基维尔河穿城而过,见证着这座“卡门之城”的永恒浪漫。</p><p class="ql-block">1987年,塞维利亚的塞维利亚大教堂、王宫和西印度群岛档案馆三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塞维利亚西班牙广场</b></p> <p class="ql-block">广场由塞维利亚建筑师阿尼巴尔·冈萨雷斯设计建造,塞维利亚的标志性建筑,摩尔复兴建筑的缩影。</p><p class="ql-block">连续不断的红砖建筑环绕着广场边缘,广场中心是一个大喷泉;傍晚夕阳西下,整个广场将被映衬出另一番韵味。</p><p class="ql-block">一个大型的半圆形建筑物像一幅长卷,铺展 延伸,占据了整个视野一条小河把建筑物和圆形广场隔开,四座小桥飞跨,形成一道独特别致的风景。</p><p class="ql-block">广场的中央是一座喷水池,也是大小朋友嬉戏游玩的地方,广场上还有马车、游船的项目。广场最初是为了伊利比亚美洲展览建造的,有哥特式的塔尖装饰,摩尔风格的拱形门廊和贴砖暖暖的夕阳把建筑映衬得金碧辉煌。立柱、圆弧穹顶、廊桥投射出的阴影,深深浅浅,让整个建筑物显得更加立体。</p><p class="ql-block">走进建筑物,地板、楼梯、墙面上精美的瓷砖装饰,扑面而来的伊斯兰风。</p><p class="ql-block">仿佛越是复杂的装饰,越能显示一个建筑的精美。西班牙人有永远使不完的创意设计,不信,你看那建筑物的最外围的壁龛,几十个,每个壁龛都用精美的壁画和砖贴装饰,色彩斑斓,风格统一,代表西班牙不同的省份。</p><p class="ql-block">迷人的建筑,暖暖的夕阳,空气中弥散着浪漫的气息。</p><p class="ql-block">最动人的,是建筑底部那58幅彩瓷长椅,每一幅都描绘西班牙不同省份的历史画卷与风情。当地人在此休憩,弗拉明戈舞者即兴起舞,马蹄声在铺石路上回响。当夕阳将建筑染成金黄,整个广场便沉浸于一种慵懒又热烈的南欧情调之中,仿佛一场永不落幕的庆典。</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西班牙广场的游览,乘坐马车前往两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塞维利亚王宫和塞维利亚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塞维利亚王宫</b></p><p class="ql-block">这里是电视剧《权力的游戏》中多恩的马泰尔家族的皇宫庭园拍摄地。塞维利亚王宫是欧洲最古老的皇家宫殿,在1987年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这座建筑中,可以同时看到哥特式建筑元素和伊斯兰粘土建筑风格,成为穆德哈尔式建筑的典范。其中最华丽的是金碧辉煌的大使厅。此外,王宫中还有一座古罗马卫城、一座阿拉伯要塞和几座西哥特建筑。卡洛斯五世宫、少女中庭、玩偶中庭、王宫花园等都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塞维利亚王宫建于11世纪,是集摩尔式、哥特式、文艺复兴西班牙风格于一体的王室宫殿,超火美剧"权游"中马泰尔家族的皇宫与庭园就是在此拍摄的,权迷们可以来此寻找剧中的场景。购票后从下面图片中王宫红色的狮子门排队进去。</p> <p class="ql-block">走进王宫第二道内门就看见王宫宫殿了。</p><p class="ql-block">正对着的是大使厅,两侧各有一处宫殿。参观内厅的走大使厅右侧这栋楼,需要提前上楼排队、存包和安检。</p><p class="ql-block">从楼梯上去就是套票中的皇家内廷的入口,参观这些房间之前,必须存放包括手机、相机在内的所有个人物品,并由2-3个保安陪同参观,肯定是没法照相的。每人发一个讲解器,只有英文和西语,走到哪个房间就按下这个房间的编号,讲解完毕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房间参观。所有房间参观完毕大约花了40分钟,这些房间我觉得不看也罢,因为参观过程太麻烦,而且也不能拍照。</p><p class="ql-block">参观完皇家内廷,后面的庭院、宫殿就可以随意参观和拍照了。第一站,眼前便是一片伊斯兰风格的建筑,这是华丽的大使厅,当年国王接见各国时节的地方,由托莱多工匠完成,以红、金、蓝色彩绘雕花小细格加上阿拉伯式拱门,繁复精致却又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因摩尔王每年接见百位进贡少女而得名的少女中庭,是从格拉纳达请来的工匠精雕细琢而成,和阿尔汗布拉宫的桃金娘庭院非常相似,这里也是《权力的游戏》中多恩王国国王的住所。</p><p class="ql-block">少女中庭周边的几个宫殿,都是精雕细刻的伊斯兰风格,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从这里出去就来到花园了。</p> <p class="ql-block">这栋黄色的房子也是权游的拍摄地。</p><p class="ql-block">一处地下宫殿。</p><p class="ql-block">小而精致的室外花园,荷花状的喷水池。</p><p class="ql-block">看见这个喷水池正对的地下室一定要进去,因为里面就是权游中浴室的拍摄地。</p><p class="ql-block">浴室建于12-13世纪,以佩德罗一世国王的情妇玛丽亚.德.帕迪拉(Mariade Padilla)命</p><p class="ql-block">名。哥特式拱顶倒映在水中,极具对称性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花园中池塘、各种形状的喷水池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花园中,有一道空中长廊,叫做“格罗托花廊”,登上二层长廊,花园中的美景可以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两层的长廊中间凸出一个神龛。</p> <p class="ql-block">游览结束,走出王宫。直奔同样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塞维利亚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塞维利亚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与王宫仅隔着一个广场,就是塞维利亚主教座堂Catedral de Santa Maria de la Sede de Sevilla,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占地25300平米,其中哥特式建筑部分长126米,宽83米,十字尖肋拱顶高达37米,吉拉尔达塔从地面到风向标高达96米。大教堂始建于1184年,建了744年,直至1928年才全部完工。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按面积也是世界第三大教堂。著名的哥伦布之墓就在大教堂内。</p><p class="ql-block">大教堂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从上图正门进入大教堂开始教堂内部参观,虽然之前游览过不少教堂,但塞维利亚主教座堂还是给我们非常惊艳的感觉。</p><p class="ql-block">高大华丽的穹顶,采用了大量银匠风格的花纹装饰,犹如璀璨星空,奢华精致。</p> <p class="ql-block">位于主祭坛侧面的银祭坛或称赦免祭坛是18世纪德.毕纳的杰作。</p><p class="ql-block">漂亮且占据C位的主祭坛上满满的金箔,金色与红色为主的壮观木雕,雕成一个个圣经的故事,奢华至极,也贵气逼人。</p><p class="ql-block">祭坛下层中心是一个哥特式雕像的圣母座。</p><p class="ql-block">主祭坛对面的唱诗班,也用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栅栏关着,无法入内欣赏。</p> <p class="ql-block">教堂南门附近的哥伦布墓是大教堂中最吸引人的景点之一,由西班牙建筑家和雕塑家阿图罗·梅里达Arturo Mélida于1891年设计的墓葬雕塑。整个哥伦布墓是一座巨大的铜雕,由四个人和抬着的哥伦布棺木组成,又称“四王抬棺”。四王分别是卡斯蒂利亚国王,莱昂国王,阿拉贡国王和纳瓦拉国王。</p><p class="ql-block">四个抬棺人中,前边的两人面露喜色,后边的两人则低头丧气。因为前面的俩人是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的国王,他们是哥伦布当初航海大发现的支持和赞助者。</p><p class="ql-block">棺椁底部则为1492年至1506年间,西班牙所使用天主教君主纹章图案,其上覆盖的是圣十字旗帜。</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从大教堂的北门离开,北门的门楼也雕刻的异常精美,门外是一片橘园,种有60多棵橘树,这里是穆斯林进入清真寺之前的净身之地,因此园中还保留了一个阿拉伯式的喷泉。</p><p class="ql-block">走出大教堂,在大教堂侧面的出口遇见打扮精致、穿着民族服装的西班牙女郎正在街拍,有幸蹭拍到风情万种的照片一帧。为塞维利亚大教堂的游览平添一番优雅气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塞维利亚古城风情与现代交通浪漫</b></p> <p class="ql-block">走在塞维利亚,时光仿佛被揉进了城市的肌理。黄白相间的老建筑在安达卢西亚的阳光下格外耀眼,窄巷如迷宫般蜿蜒,马蹄声在石板上清脆回响,载着游客的马车不疾不徐,像是从旧世纪驶来的风景。</p><p class="ql-block">而现代生活的脉搏也在同步跳动。红色有轨电车悄无声息地滑过教堂阴影,流线型的车身与摩尔风格的拱门形成奇妙对话。街角停放着成排的电动滑板车,年轻人轻快地穿行其间,衣角扬起地中海的风。</p><p class="ql-block">新旧交融在这座古城达成了微妙平衡——公交车与马车共享着同一条街道,百年酒馆里飘出的弗拉明戈吉他声,与电车进站的提示音交织成独特的城市交响曲。在塞维利亚,每个转角都是故事,每种交通工具都是穿越时空的载体,让这座活着的古城永远年轻,永远令人心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弗拉明戈舞表演观赏</b></p><p class="ql-block">弗拉明戈舞是吉普赛文化和安达卢西亚文化相结合的特殊产物,并且融合了印度、犹太、阿拉伯、拜占庭等许多许多元素,是歌、舞、吉他的三合一艺术。如果音乐是西班牙人的生命,弗拉明戈就是西班牙人的灵魂。上帝创造了西班牙人,既给了他们生命,也赋予了灵魂,让生命可以起舞,可以释放,可以呐喊,可以燃烧。</p><p class="ql-block">没看过弗拉明戈,等于没来过西班牙,而塞维利亚就是弗拉明戈舞艺术的起源地。我们在下图这家弗拉明戈舞表演场观赏了全西班牙最正宗的现场表演!</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弗拉明戈舞表演观感</b></p><p class="ql-block">帷幕拉开,吉他的第一个音符便如利刃划破寂静。舞者并未急于登场,而是静立台前——一袭红裙,脊背挺直如剑。</p><p class="ql-block">吉他声渐密,歌者沙哑的哭喊从胸腔深处迸发。这时她才动了。鞋跟敲击地板,不是舞蹈,是搏斗。每一个顿足都像把痛苦钉进大地,飞扬的裙摆是禁锢灵魂的火焰。</p><p class="ql-block">最震撼的,是她脸上那种近乎痛苦的神情。眉头紧蹙,嘴角下撇,却在转身的刹那绽放傲然。这矛盾正是弗拉明戈的灵魂——在绝望中开出花来。手臂的曲线如阿拉伯纹饰,柔美蜿蜒;而脚下的节奏却如暴雨倾盆,精准凌厉。</p><p class="ql-block">当节奏达到顶点,她突然静止。时间在那一刻凝固,所有挣扎与呐喊都收束为深深的沉默。然后,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p><p class="ql-block">掌声雷动。我忽然明白,刚才见证的不是表演,而是一个民族用身体书写的历史——关于苦难,关于尊严,关于生命本身不可摧毁的倔强。那抹红色的身影,久久灼烧在视网膜上。</p> <p class="ql-block"><b>Day 3 游览所感</b></p><p class="ql-block">晨光漫过希拉达塔顶,将金辉洒向迷宫般的老城巷弄。我站在古老石阶上,看橘子树从阿拉伯式庭院探出枝桠,累累果实与铸铁阳台的鲜花相映——这是塞维利亚的隐喻,摩尔人的雕花拱门里,飘出弗拉明戈的现代韵律。</p><p class="ql-block">在圣十字区,十五世纪的鹅卵石小路蜿蜒如旧,却引向藏着当代艺术的空间。西班牙广场的瓷砖长椅诉说着1929年的往事,而瓜达尔基维尔河上,白色游艇正划过黄金塔见证的航海年代。</p><p class="ql-block">暮色中最动人的,是传统酒馆里传出的吉他声与年轻歌者沙哑的吟唱——古老灵魂披着青春外衣,把千年的悲欢唱成此刻的悸动。</p><p class="ql-block">塞维利亚教会我的,是历史不必沉重。当弗拉明戈的节拍在千年广场响起,当罗马人、摩尔人、基督徒的足迹被电动车轻盈越过,我忽然懂得:真正的永恒,是让每个时代都活在此刻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b>Day 04</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悬崖上的浪漫之城—龙达</b></p> <p class="ql-block">龙达,这座矗立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悬崖上的“白色小镇”,以其震撼人心的风景、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浪漫气质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历史悠久的天空之城</b></p><p class="ql-block">龙达小镇,坐落于西班牙南部的一个小镇。诞生于罗马帝国时代,三千多年前,一批旅人风尘仆仆地爬上这座七百五十公尺的峭壁,发现这里地势险要,河流丰沛,食物丰美,于是安营扎寨,造出了第一座房子......这白色的房子如同一颗白色的种子,随后,剧院、教堂、街道依次蔓延整个山坡,最终成为一座至今繁荣的小镇。它被誉为现代西班牙斗牛的发源地,拥有西班牙最古老的斗牛场之一。老桥横跨的埃尔塔霍峡谷,见证了无数王朝更迭与文明交融,漫步其中,仿佛在阅读一部立体的史书。</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风景如画的悬崖奇景</b></p><p class="ql-block">龙达最令人惊叹的,是它建造在百米悬崖之上的奇景。白色房屋仿佛从岩石中生长出来,与险峻的峡谷融为一体。站在新桥上俯瞰深谷,视野开阔壮丽;黄昏时分,夕阳为整个白色小镇披上金色外衣,宛如仙境。</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适合私奔的浪漫圣地</b></p><p class="ql-block">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赋予龙达“适合私奔”的浪漫标签。这里的与世隔绝、惊险壮美营造出极致的私密感。在峡谷晨曦中携手漫步,于古老街巷里静静相拥,每一处转角都充满着逃离世俗的冒险浪漫,让龙达成为了无数恋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见证地。</p><p class="ql-block">(上面第3幅图片是我们这边两位德语教授在龙达峡谷邂逅两位真正的德国游客时的留念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格拉纳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阿尔罕布拉宫</b></p><p class="ql-block">阿尔罕布拉宫是西班牙格拉纳达的伊斯兰建筑瑰宝,始建于13世纪纳斯里德王朝,作为摩尔君主的宫殿要塞。它见证了伊比利亚半岛穆斯林统治的鼎盛时期,直至1492年被天主教君主收复,成为欧洲伊斯兰艺术的绝响。</p><p class="ql-block">登上宫殿最西端的瞭望塔,可以俯瞰以大教堂为中心的格拉纳达城市全貌。 </p> <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融合了安达卢西亚伊斯兰传统与本土技艺。其核心特征包括:精巧的拱廊、繁复的灰泥浮雕与阿拉伯铭文装饰,以及利用水流调节温度的庭院设计。最著名的狮子庭院以124根大理石柱支撑轻盈拱廊,十二石狮喷泉展现几何与自然的完美交融。最精华的部分是纳斯瑞德宫。 宫殿大量运用蜂巢状穆卡纳斯穹顶,通过红砖、彩瓷和木材的巧妙组合,在有限空间内营造出如梦似幻的视觉韵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壮丽花园</b></p><p class="ql-block">宫殿内的花园和庭院也是令人惊叹的。其中最著名的“ 桃金娘庭院”和"一千零一夜花园",这些庭院包括一系列美丽的花园和水池,提供了欣赏自然美景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美丽庭院适合拍摄“到此一游”的证明照片。</p> <p class="ql-block">阿尔罕布拉宫不仅是军事要塞与宫廷居所,更是水、光与建筑的诗意对话,被誉为“中世纪伊斯兰世俗建筑的完美典范”。</p> <p class="ql-block"><b>Day 04 游览所感</b></p><p class="ql-block">晨光中,龙达新桥横跨埃尔塔霍峡谷,脚下百米深渊令人目眩。这座“天空之城”在悬崖边伫立千年,白色屋宇映着蓝天,仿佛随时会随云飘走。斗牛场石廊里,依稀听见弗拉明戈的悲怆吟唱。</p><p class="ql-block">午后赶往格拉纳达,阿尔罕布拉宫的红墙在夕阳下燃烧。狮子庭院里,十二石狮托起喷泉,水流沿着精细雕花渠道潺潺流淌,伊斯兰几何图案在廊柱间无限延伸。站在轩尼洛里菲花园回望,宫殿与雪山相映,恍如摩尔人最后的叹息。</p><p class="ql-block">两座城,一在悬崖之巅展现生命的倔强,一在平原之上低语逝去的辉煌。日暮时明白,安达卢西亚的风里,勇敢与哀愁从来同源。</p> <p class="ql-block"><b>Day 05</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孔苏埃格拉风车村</b></p> <p class="ql-block"> 名不见经传的孔苏埃格拉风车群,却以塞万提斯描绘唐吉坷德“大战风车”而名声大噪。</p><p class="ql-block"> 放眼望去,11座庞大的白色风车在一座城堡的山脊上一字排开。这些唐吉坷德幻想中的“巨型怪物”非常显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巨人的胳膊差不多两公里长呢。”</p> <p class="ql-block">这里可能就是塞万提斯描绘唐吉坷德“大战风车”的战场吧! </p><p class="ql-block"> 唐吉坷德和桑吉出游时在郊野遇见了三、四十架风车。唐吉坷德却把它们当作三、四十个巨人,要上前厮杀。尽管桑吉大喊这是风车,要阻挡他,但他脑子里装满了妖魔鬼怪一类的东西,连理也不理。他向第一架风车扑去,用长枪刺进了风车的翅翼。可那风车把他连人带马甩了出去。亏得桑吉上来搀扶,他才好不容易从地上爬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来到山丘之上,居高俯瞰,周围景色尽收眼底,分外养眼。风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得高大威武,难怪堂吉诃德要与之战斗,凸显了骑士精神和理想。</p><p class="ql-block">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山脊上这片白色身躯灰顶的风车阵,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p><p class="ql-block">时光流逝,风车依旧,唐吉坷德大战风车时的勇敢、无畏、锄强扶弱,但又荒唐、可笑的情景,仍然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离开风车村,开车不远到达一个叫普埃尔托拉皮塞(Puerto Lápice)的小镇,这里有一家酒店的酒吧,我们停下来喝咖啡,这里的咖啡倒是便宜,1.7欧一杯。在门外又能看到堂吉诃德的铁制雕塑。</p> <p class="ql-block">小镇上还真有一个唐吉坷德客栈,据说当年唐吉坷德就是在这里立志要成为一名骑士的。</p><p class="ql-block"> 当地居民还按照小说中唐吉坷德的行径仿造了一座“客栈”,客栈里古朴简洁,卖一些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b>小镇无处不骑士</b></p><p class="ql-block"> 这个看上去消瘦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游侠,锄强扶弱,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吉做侍从,骑了驴儿跟在后面。</p><p class="ql-block">小镇虽然不精彩,却隐藏着骑士的理想和精神。</p> <p class="ql-block"><b>孔苏埃格拉风车村游览有感</b></p><p class="ql-block">踏足拉曼查的原野,风车村静卧于丘陵之间。白色圆锥形塔楼与四扇巨大帆翼在蓝天下划出寂寥的弧线。塞万提斯不曾明言此处,但每个旅人却执意在此寻找那位骑士的踪迹。</p><p class="ql-block">我沿石径上行,风车叶片转动时投下游移的阴影,恍若巨人的臂膀。当地老者笑谈:“那疯子竟将风车当作巨人!”四百年过去了,嘲笑者化为尘土,而堂吉诃德却以疯癫战胜了时间。石墙上刻着唐吉诃德与桑丘的铜像,骑士的长矛仍指向风车,桑丘则张嘴惊呼——这一刻被永恒凝固。</p><p class="ql-block">游客们争相在雕像前拍照,孩子们举着木剑模仿骑士冲杀。商店里贩卖着各式盔甲与长矛模型,将崇高的理想解构成廉价的纪念品。或许这正是塞万提斯的本意:世界需要堂吉诃德式的疯狂来打破平庸,却又不可避免地将其商品化。</p><p class="ql-block">离村上车前,我独坐山岗。风车转动声如远古巨人的叹息。恍惚间,似乎看见一个瘦长身影骑马而来,举矛冲向旋转的帆翼。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风车,既是需要挑战的巨人,也是磨碎理想的现实机器。</p><p class="ql-block">极目远眺,风车群如同守望时间的巨人。或许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堂吉诃德,在现实与幻梦的边界执着地作战。夕阳将风车影子拉得修长,我忽然明白:疯狂与理想之间,原来只隔着一阵拉曼查的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圣光照耀下的古都—</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托莱多</b></p><p class="ql-block">托莱多位于西班牙中部,坐落在塔霍河环绕的山丘上,距首都马德里约70公里。因其在历史上曾作为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文化共存的重要中心,被誉为 “三种文化之城” 。1986年,整座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由于其保存完好的中世纪风貌、狭窄的街道和历史建筑,从远处看,整个城市就像一幅埃尔·格列柯的油画,因此也被称为 “格列柯之城”。</p> <p class="ql-block"><b>阿尔坎塔拉桥</b></p><p class="ql-block">来到古城的阿尔坎塔拉桥Puente de Alcantara,就可以清晰地眺望到对岸的古城了。</p><p class="ql-block">古城建在山丘之上,东、南、西三面被塔霍河Tajo包围,河水湍急,形成古城的天然屏障。比萨格拉门Puerta Nueva de Bisagra是唯一能从陆路进入古城的一道城门,也是古城的正门。另外,塔霍河上也建有桥梁便于古城与外界连接。阿尔坎塔拉桥就是其中一座,它位于古城东侧,建于古罗马时代,之后被占领者阿拉伯人和基督徒进行过改建。现在桥身为双拱桥,西侧桥头(古城一边)建有一座摩尔风格的防御塔楼,桥头东侧(城外一边)建有一座巴洛克式的凯旋门。据说,原桥两侧建有相同的防御塔楼,之后东塔被毁坏,故于1721年改建为现有的凯旋门型式。</p><p class="ql-block">穿过防御塔楼,后边有一组摩尔风格建筑遗迹,也许和驻守桥梁有关吧。</p> <p class="ql-block"><b>圣血门</b></p><p class="ql-block">从这里瞄着雄伟的城堡拾阶而上,十来分钟就到达了圣血门El Arco de la Sangre,门口正中站立着西班牙大文豪塞万提斯的铜像,据说他的巨著《唐吉坷德》就是在此构思,而且这里还是主人公唐吉坷德的故乡。注意托莱多的塞万提斯形象是否也带有格列柯绘画中的人物特点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托莱多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离开圣血门,就朝着托莱多大教堂直奔而去。托莱多大教堂Catedral de Toledo建于1227年至1493年,内部装饰完成于18世纪。主体建筑为哥特式风格,内部装潢吸收了穆德哈尔等艺术特点,是一座集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庞大建筑群,是西班牙最大的教堂之一,也是西班牙首席红衣大主教的驻地。</p><p class="ql-block">教堂有2座塔楼,为非对称型:正门左侧为哥特式的钟楼,高90米;右侧为巴洛克式的穹顶。这种型式的教堂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空间高大宽敞,主座堂长112米,宽56米,高45米,由88根大石柱支撑。</p><p class="ql-block">教堂的内部包括有主座堂及其周围的22个小教堂、唱诗班席位、半圆形后殿、珍宝馆、绘画馆、钟楼等几部分。主要看点:</p><p class="ql-block">主座堂圣坛,圣坛由五组反映耶稣生平的彩色松木雕刻作品组成,作品雕刻精细,构图优美,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整个圣坛生动而辉煌。</p> <p class="ql-block">圣坛背面的祭坛,个人以为是整个教堂最为精彩的部分。祭坛上部有一个圆形“窟窿”,“窟窿”中可以看到绘有精美的画作,从洞口开始向下延伸的精美雕塑构成了祭坛本体。阳光透过“窟窿”顶部的窗中如同圣光般投射到祭坛之上,顿使凝重的教堂中有了生气,祭坛上白色大理石的圣母、天使等在金色的光芒下,仿佛漂浮在空中,极其生动,整个氛围有着一股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个祭坛被称为是巴洛克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唱诗班座椅,位于主座堂中央的唱诗班坛中,唱诗班的两排座椅是西班牙木雕艺术的瑰宝,上排为文艺复兴式,雕刻有圣人像;下排为哥特式,雕刻内容为光复战争中收复格拉纳达的历史场面。还有精美的圣母像、帝国皇鹰像。做工极为精美辉煌。唱诗坛的围栏同样是华美精品。</p> <p class="ql-block">绘画馆,原为教堂的圣器室,现陈列着格列柯、戈雅等人的油画。顶棚上巨大灿烂的油画由卢卡斯·霍尔丹所作。</p><p class="ql-block">绘画馆中最醒目的位置放置了格列柯El Greco的杰作《抢夺圣衣》。格列柯的作品与其本人一样在很多方面反传统,压迫感的构图、人物的变形拉长、棱角分明以及对冷色调的喜好,使得他的作品极具辨识度。据说由于《抢夺圣衣》这幅作品受到各方喜爱,格列柯把它依样画了十七次。</p> <p class="ql-block">另外,大教堂中还有珍宝馆,陈列着许多教堂珍藏的金银工艺饰品。其中最有名的是这个高3米、重180千克,用白银、黄金和珍珠镶嵌而成的圣体龛。每当一年一度的圣体节游行时,圣体龛才会被搬出户外。</p><p class="ql-block">大教堂中的主教厅陈列着教堂历届的主教画像。</p><p class="ql-block">教堂中还有其它多个馆室。</p><p class="ql-block">托莱多大教堂是极其精美并有特色看点的一座大教堂,绝对值得购票进内一览。</p><p class="ql-block">门票:10欧元,包括讲解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圣多美教堂</b></p><p class="ql-block">圣多美教堂Iglesia de Santo Tome始建于十二世纪,最早应是穆斯林时期的清真寺,后改为了教堂,但对原建筑并未做重大改变,到了十四世纪初,由于原建筑破损严重,所以对整座教堂进行了重建。教堂最醒目的方形钟楼就是由原清真寺的宣礼塔改建而成,穆德哈尔风格特色鲜明。</p><p class="ql-block">教堂面积不大,内部装饰较为简单,但依旧十分精美。</p><p class="ql-block">虽然它无法与托莱多大教堂相媲美,但这座教堂却闻名于世,主要原因当属其中所珍藏的格列柯名作《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Entierrodel Conde de Orgaz)。这幅作品描绘是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场面,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描绘了伯爵被召回天国的情景;下部为伯爵的安葬现场,除了把当时托莱多的各界名流画于其中外,格列柯还把自己的儿子也置入了画中。这幅作品庄严肃穆,富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它创作于1586年至1588年,是托莱多的贵族和教士为了纪念圣多美教堂重建的金主——奥尔加斯伯爵,而委托格列柯所作,这是格列柯尺幅最大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格列柯与托莱多有着深刻的渊源,其后半生主要在托莱多度过并创造了很多作品,在托莱多的住所现已成为了格列柯故居博物馆,托莱多留藏有格列柯包括《抢夺圣衣》和《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在内的众多作品,所以托莱多也被称为“格列柯之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圣胡安皇家修道院</b></p><p class="ql-block">圣胡安皇家修道院Monasterio de San Juan de los Reyes,始建于1476年,修道院的双层回廊非常精美。只可惜我们当天时间有限,只好在外面看看了。修道院的外观充满了穆德哈尔风格,一边建筑主要呈现摩尔风格,墙体上有巨大的帝国皇鹰的徽章,另外一边的建筑主要呈现哥特式风格。</p><p class="ql-block">托莱多的独特之处在于,<b>你可以在几步之内从一座天主教堂走到一座犹太会堂,再看到一座摩尔人风格的建筑。</b>这种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文化长达数个世纪的交融,塑造了托莱多独一无二的城市风貌和艺术风格,尤其是在穆德哈尔建筑风格(基督教统治下由穆斯林工匠创造的风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圣马丁桥</b></p><p class="ql-block">从修道院拾阶而下,穿过坎布隆门(Puerta de Cameron)就到达了圣马丁桥。(Puente de San Martin)。圣马丁桥建于14世纪,为5拱石桥,中间最大的桥拱跨度达到40米。桥两端各建有一座坚固的防御塔,塔下开拱门。托莱多很壮观的一座大桥。圣马丁桥还有溜索项目可供游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古城街巷</b></p><p class="ql-block">托莱多古城中的建筑可能是因为阿拉伯人开启建设的原因吧,基本都是黄褐色的砖石建筑,色调统一,风格也多有阿拉伯风情。道路基本都是石块铺成,与两旁的砖石建筑相互呼应,街巷中充满着沧桑的岁月感。很多街巷都不宽,起伏曲折,不时就有柳暗花明的亮点出现,很多教堂博物馆散落在古城各个角落中。古城中的很多商店多有唐吉坷德的形象,应该这里已被大家公认为是他的故乡了吧。</p><p class="ql-block">行走漫步于古城的街巷之中,安宁而祥和。</p> <p class="ql-block"><b>Day 05 游览所感</b></p><p class="ql-block">穿过阿尔坎塔拉桥,仿佛踏进时光隧道。石砌的拱门在阳光下投下交错的影,圣血门沉默矗立,中世纪骑士的誓言犹在风中低语。</p><p class="ql-block">阿尔卡萨王宫城堡的棱角切割着托莱多的天空,这座军事博物馆里,铠甲与刀剑诉说着帝国兴衰。转过街巷,托莱多大教堂的尖塔刺破云霭,哥特式的恢弘里,彩窗将阳光滤成七彩圣诗。在狭长街巷迷失方向,却意外遇见圣多美教堂里格雷科的《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死亡在画布上化作永恒的安详。</p><p class="ql-block">圣胡安皇家修道院的回廊下,伊斯兰雕花与哥特拱顶奇妙交融,三种文明的脉络在这座石头城里交织生长。卖银器的犹太店铺飘出锤打声,摩尔式庭院里柑橘树正结果,十字架与新月曾在此碰撞又共存。</p><p class="ql-block">暮色中站在圣马丁桥上眺望,塔霍河怀抱中的古城如凝固的史诗。托莱多教会我的,是文明如何在刀剑与祈祷间,找到慈悲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b>Day 06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塞戈维亚 Segovia</b></p> <p class="ql-block">塞戈维亚是卡斯蒂利亚-莱昂自治区塞哥维亚省的省会,一座古老精致的古城,因其2000年历史的古罗马渡槽而闻名于世,古城和渡槽一起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该城建于公元80年的罗马时期,故称“罗马古城”,是西班牙古城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大渡槽附近的停车场下车之后就开启了一天的塞戈维亚之旅行程。这里的游览重点是大渡槽、塞戈维亚大教堂和古城。</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圣米怜教堂</b></p><p class="ql-block">距离大渡槽不远,就到达了一座古朴的黄褐色建筑——圣米怜教堂Iglesia de San Millán,造型很美的一座教堂。它建于11-13世纪,典型的罗马风格建筑,教堂完全由石块建造而成。据介绍,教堂的钟楼要比教堂其它部分更早建造完成。教堂前的广场和道路也是由砖石铺成,与古老的教堂浑然一体,极具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已是热闹的商业街,在路口偶然的一瞥,高大巍峨的大渡槽就已经出现在了前方。</p> <p class="ql-block">塞戈维亚大渡槽</p><p class="ql-block">虽然来之前已经有了预期,但真的来到大渡槽的跟前,还是实实在在地被它的雄伟气势所震撼。</p><p class="ql-block">塞戈维亚渡槽Acueducto de Segovia,建于公元2世纪初的古罗马时代,是塞戈维亚的标志,也是迄今保护最完整的罗马帝国古迹之一。这座渡槽被用来向城市地势较高的区域汲水。大渡槽位于古城外的东侧,南北向伸展开去,全长959米,双层拱洞,最高点为28.1米,共有167个拱洞,完全用巨大的花岗岩石块建造,没有使用任何灰浆或水泥。</p> <p class="ql-block">下面图片中的这个铜像是在大渡槽的东面,沿着东侧的马路上来,就在道路的旁边。它讲述的是关于修建渡槽的传说,在传说中塞戈维亚渡槽是由这个恶魔被诱骗修建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塞戈维亚古城坐落在一座山丘之上,围绕古城原来应该有一圈城墙。进入古城,沿着古朴的街巷走去,曲折而起伏,不时间与各色古老建筑相遇。古城中的建筑色彩较为一致,基本都是黄褐色,但风格上却有着不同,摩尔风格、罗马风格以及犹太教风格共存于这座古城之中。古城中现存建筑大多建于中世纪晚期(11-12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这是塞戈维亚城历史上所经历的两个繁荣时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圣马丁教堂</b></p><p class="ql-block">圣马丁教堂Iglesia De San Martin,建于12世纪,罗马风格。高耸的塔楼建于14世纪,尖顶为巴洛克风格。</p><p class="ql-block">教堂前低处的梅迪纳德尔坎波广场Medina del Campo Square上立有建于1852年的斯芬克斯石像和建于1921年的胡安.布拉沃Juan Bravo(他是塞哥维亚的城市英雄 1520年领导了反抗国王暴政的城市起义,1521年被俘牺牲)铜像。</p><p class="ql-block">高处的圣马丁广场San Martin Square上建于1852年的喷泉。</p><p class="ql-block">很喜欢这座教堂罗马风格拱廊和石柱,不仅建筑造型优美,其光影也同样动人。</p> <p class="ql-block">再走不远就到了较为宽阔的马约尔广场Plaza Mayor,广场周围围绕着市政厅、圣迈克尔教堂Iglesia De San Miguel(建于16世纪)和塞戈维亚大教堂。</p><p class="ql-block">市政厅Ayuntamiento<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17世纪)</span>,是Herrerian风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塞戈维亚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塞戈维亚大教堂Catedral de segovia,始建于1525年,1614年哥特式尖顶被雷击毁,整个教堂耗时200多年于1768年才告完工,是西班牙修建的最后一座哥特式建筑,是西班牙晚期哥特式教堂的经典之作,有着“大教堂中的贵妇”的美誉。西班牙历史上的伊莎贝拉女王就是在此登基的。</p> <p class="ql-block">赛戈维亚大教堂是西班牙晚期哥特式教堂的经典之作,据说教堂内部也很高大宏伟。但因我们前两天刚游览了塞维利亚大教堂、托莱多大教堂,想避免审美疲劳,就放弃入内参观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圣安德列斯教堂</b></p><p class="ql-block">圣安德列斯教堂Iglesia de San Andres,建于12世纪,罗马风格,雄伟的砖尖塔,内藏有大师们的木制雕塑和画作。与塞戈维亚大教堂相距很近。</p><p class="ql-block">走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安德列斯教堂,</span>继续沿着古朴的街巷前行,不一会儿就来到女王广场中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阿尔卡萨城堡</b></p><p class="ql-block">阿尔卡萨城堡Alcazar de Segovia,座落在古城的最西部,它建于古罗马时期,几乎与塞哥维亚城的历史一样悠久。由于绵延的战争,这座城堡数度被毁,但又得到及时修复,现在的城堡是1862年重建而成,它是西班牙众多城堡中的佼佼者。城堡雄伟壮观,据守于古城的一隅。</p><p class="ql-block">城堡中有一座兵器博物馆,展出要塞曾经使用过的军事装备。</p> <p class="ql-block">从城堡环望,广袤的原野和壁垒坚实的古城尽收眼底。而沿着古城城墙旁的道路,无论从哪个角落抬头,塞戈维亚大教堂都是那最醒目的标志所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圣安德烈斯门</b></p><p class="ql-block">圣安德烈斯门Puerta de san Andres,建于十五世纪,古城的城门之一。</p> <p class="ql-block">出了城门继续前行,就又回到了大渡槽跟前。</p><p class="ql-block">这时的阳光正好是金光穿洞。</p> <p class="ql-block">大渡槽下有一家非常有名的餐厅,餐厅主打的就是烤乳猪。这家餐厅叫坎迪多餐厅,100多年的历史了,在世界上也是非常有名的一家餐厅。这家餐厅已经经营了140多年,现在的老板已经是第三代传人了,这家餐厅做的烤乳猪,其酥脆程度可以用盘子切开,我们用餐的时候,老板就亲自示范,用盘子将乳猪切开后,最后将盘子摔碎,以证明是真的盘子。仪式结束后,我们团队的两位女士与第三代、第四代传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b>Day 06 游览所感</b></p><p class="ql-block"><b>《秋光中的石韵古城》</b></p><p class="ql-block">九月的赛戈维亚,空气里渗着卡斯蒂利亚的苍凉与金黄。罗马水道桥的巨岩被斜阳浸染成蜜色,两千年的石缝间仍回荡着帝国军团的足音。沿着陡峭的街巷向上,中世纪屋檐投下锯齿状阴影,石墙上褪色的纹章沉默地讲述着骑士与国王的传说。</p><p class="ql-block">阿尔卡萨城堡塔尖刺破湛蓝的天际,这座迪士尼白雪公主城堡的原型,在秋日晴空下仿佛仍飘荡着伊莎贝尔女王加冕时的钟声。坐在旧城广场啜着桑格利亚酒,教堂钟声惊起群鸽,暮光为哥特式飞扶壁镀上金边,恍惚间听见了十二世纪工匠凿刻石像的叮当声。</p><p class="ql-block">太阳几乎垂直大地时,循着烤乳猪的焦香走进洞穴般的百年老店,用磁盘切开酥脆的黄金表皮,肉质渗出带有迷迭香气的肉汁——这是古罗马人留下的饕餮密码,在石砌酒窖中传承了十八个世纪。</p><p class="ql-block">秋月升起时,水道桥的拱门在月光中连成银白色的时空隧道,石隙间有历史的叹息轻轻落下。</p> <p class="ql-block"><b>Day 07 马德里首日</b></p> <p class="ql-block">马德里,西班牙首都及最大城市,位于国家地理中心。它不仅是南欧的政治、经济中心,更是一座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文化之都。</p><p class="ql-block">这座城市拥有厚重的历史底蕴,皇宫、普拉多博物馆见证着帝国的辉煌。同时,马德里又以彻夜不息的夜生活和遍布街头的酒馆闻名。从太阳门到格兰大道,从艺术金三角到皇马主场伯纳乌,古典艺术与现代潮流在此完美交融。</p><p class="ql-block">这里的人们懂得享受生活,在丽池公园散步,在圣米格尔市场品味塔帕斯,让马德里的每一天都充满阳光与欢声笑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伯纳乌球场</b></p><p class="ql-block">伯纳乌球场是西甲巨人皇家马德里的主场,最多可容纳八万人,来这里看一场银河战舰的比赛是每个皇马球迷心中的梦想。</p><p class="ql-block">每年8月至次年5月可以在这观赏西甲、欧冠和国王杯的比赛,若想看到知名球星精彩表演的话可要记得提前购票。</p><p class="ql-block">奖品陈列室、球员通道、更衣室等场所在非比赛时间均对外开放,参加“伯纳乌之旅”观光路线能够全方位体验这座球场的疯狂魔力。</p><p class="ql-block">球场内的“57号看台”餐厅是俱乐部高管与球员的用餐点,时间充裕的话不妨来此饕餮一番,说不定还会遇见心中的偶像。</p> <p class="ql-block">成立于1947年的伯纳乌球场,是世界著名足球场之一,也是欧洲足联五星级足球场。曾承办过,1982年世界杯足球决赛,2010年的欧冠决赛。</p><p class="ql-block">伯纳乌球场,位于西班牙马德里城市中心繁华的卡斯蒂利亚大道,地理位置优越。</p><p class="ql-block">其内部环境和设施都非常现代,球场非常壮观,这里记载着皇家马德里队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场内可以参观到好多地方,包括球员更衣室,甚至是浴室、卫生间等,还能亲身体验下替补席,座椅都是奥迪的,坐着挺舒服。</p><p class="ql-block">商店里的商品种类丰富,从冰箱贴到球衣帽子围巾都有,选个礼物带回国还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p><p class="ql-block">总之,伯纳乌球场不论是真球迷,还是伪球迷,都值得来此一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马德里王宫 </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Palacio Real de Madrid</b></p><p class="ql-block">是西班牙国王的官方驻地和国事活动场所,位于首都马市中心曼萨纳雷斯河畔。它建于18世纪,在原哈布斯堡王朝城堡的基址上,由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国王腓力五世下令修建,是欧洲现存最宏伟、保存最完好的宫殿之一。</p><p class="ql-block">王宫建筑外观宏伟,融合了巴洛克与新古典主义风格,拥有超过3000个房间。其内部装饰极尽奢华,收藏了众多珍贵的历史艺术品,包括戈雅、委拉斯开兹等大师的绘画,以及斯特拉迪瓦里家族制作的小提琴、挂毯、兵器等。</p><p class="ql-block">尽管是王室官邸,但国王一家并不居住于此,因此大部分区域向公众开放,成为马德里最重要的文化景点之一,展现了西班牙辉煌的王室历史与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雕像是卡洛斯三世像,由18世纪西班牙雕塑家皮埃尔•米歇尔Pierre Michel制作。</p><p class="ql-block">西班牙国徽代表着历史上组成西班牙的五个王国。</p><p class="ql-block">前国王胡安卡洛斯一家,最右边的儿子是现任国王费利佩六世。</p> <p class="ql-block">大楼梯天花板的壁画是意大利洛可可风格画家Corrado Giaquinto创作。</p><p class="ql-block">穹顶画和半圆形壁画是由18世纪意大利洛可可时期画家绘制,描绘的是西班牙人大胜穆斯林捍卫天主教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宴会厅和国王接见宾客的会客厅以及走廊里的雕塑、壁毯等。</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走出王宫,沿王宫广场西侧走廊(下午为阴凉地带,可避开炎日)走过广场就是阿穆德纳圣母主教座堂。</p><p class="ql-block">马德里王宫是向公众开放的少数几个国家元首的正式官邸之一,与法国凡尔赛和奥地利美泉宫并称欧洲三大王宫。王宫内部每个房间都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油画、收藏品、兵器、瓷器、钟表、金银物品,其中最重要的作品要属历史上最伟大的弦乐器制造师之一的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五件提琴。目前王宫仍然是官方的皇室驻地,但事实上国王只是偶尔来这里办公,如果有幸看到王宫屋顶的两面旗帜同时升起,说明国王恰好在!马德里王宫目前仍被用于国事活动,当进行国事活动时王宫就会临时关闭。比方说西班牙球队夺冠时候受接见的时候就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普拉多博物馆是欧洲绘画艺术的圣殿,与卢浮宫、乌菲兹齐名,却拥有无可比拟的西班牙绘画珍藏。它并非包罗万象,而是以深度取代广度,集中展示哥雅、委拉斯开兹、格列柯等西班牙大师的杰作,其收藏质量与系统性冠绝全球。</p><p class="ql-block">馆藏核心为12至19世纪欧洲作品,尤以西班牙黄金时代画作为傲。委拉斯开兹的《宫娥》在此静候,是西方艺术史的巅峰;哥雅从宫廷画家到悲剧预言者的蜕变在此完整呈现。同时亦藏有提香、鲁本斯等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巨匠佳作。</p><p class="ql-block">普拉多以对西班牙艺术血脉的完整梳理与顶级呈现,确立了其在欧洲博物馆版图中独特而崇高的地位——不仅是艺术宝库,更是西班牙灵魂的视觉史诗。</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有三个大门,以门前广场上矗立的艺术家雕像名字命名。门前矗立着1899年的委拉斯开兹塑像的西门,即委拉斯开兹门,也是正门。还有矗立着戈雅雕像的北门,即戈雅门,雕像下还有根据他那幅著名的《裸体的马哈》塑造的马哈形象。</p> <p class="ql-block">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绘画收藏举世无双,佛兰德斯和意大利绘画收藏也精品众多,这里挑我观感深刻的几幅与大家分享。由于绘画展品馆内不允许拍照,所以只好使用博物馆官网或网上搜索到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b>委拉斯开兹的《宫娥 Las Meninas》</b></p><p class="ql-block">1656年,276×318厘米</p><p class="ql-block">站在委拉斯开兹的《宫娥》前,我仿佛被卷入一场精心编排的视觉戏剧。最初的焦点自然是小公主玛格丽特,她周身笼罩在光晕里,犹如舞台中央的主角。然而目光很快便开始游移——侍女们躬身环绕,侏儒用脚逗弄昏睡的猛犬,后景的侍卫正在阴影中低语。</p><p class="ql-block">而真正颠覆这一切的,是背景墙上那面幽深的镜子。镜中映出的国王与王后身影,瞬间重构了整个空间——我们站立观看的位置,正是画外国王夫妇的所在。这一刻,观者与画中人的身份发生了奇妙的互换。画家本人手持调色盘望向我们,他的目光既在创作,也在审视,将所有人都纳入这场关于“观看”的游戏中。</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不再是静止的图像,而是一个流动的、自我指涉的视觉迷宫。它既是对权力阶层的礼赞,更是对绘画本质的哲学叩问——何为真实?谁在观看?又被谁观看?委拉斯开兹用画笔构建的这个世界,让每个驻足者都成为了这永恒谜题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b>戈雅《1808年5月3日 The 3rd of May 1808 》</b></p><p class="ql-block">1814年,345×266厘米</p><p class="ql-block">直视戈雅这幅画作,最先攫住目光的,是那片巨大、沉默的黑暗。马德里的夜色吞没了远山与建筑,也吞没了历史的细节,只留下一个非人性的、不可抗拒的结局。</p><p class="ql-block">画面的核心,是那位张开双臂的白衣者。他宛如受难的基督,但手中没有圣痕,只有灯光赋予的刺目惨白。那姿态与其说是祈祷,不如说是质问——对枪口,对黑夜,对命运。在他身旁,人们的反应各异:有紧捂双眼不忍卒睹的,有低头祈祷听天由命的。每一张脸,都写尽了人类在暴力机器前的战栗与尊严。</p><p class="ql-block">而最令人窒息的,是行刑队的刻画。戈雅残忍地剥夺了他们的“人性”——他们没有面孔,只有一排整齐的、弓着的背,和那排指向无辜者的、冰冷的步枪。他们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被体制异化、抹去个性的杀戮工具。这种非人化的处理,让暴力显得更加冷酷、高效,因而也更加恐怖。</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力量,正在于它超越了具体的历史事件,成为对一切政治暴力的永恒控诉。它告诉我们,在权力的枪口与个体的血肉之间,永远存在着这道刺目的白光。戈雅没有给我们答案,他只是将这道深渊摆在我们面前,逼迫每一个观看者思考:当黑夜降临,你,会站在哪一边?。</p> <p class="ql-block"><b>戈雅《裸体的玛哈 The Naked Maja 》和《穿衣的玛哈 The Dressed Maja》</b></p><p class="ql-block">1798-1805年,190×97厘米</p><p class="ql-block">注视戈雅这两幅并置的《玛哈》,我感到的远非视觉的冲击,更是一种被全然洞察的心理震颤。</p><p class="ql-block">《裸体的玛哈》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坦率横陈于眼前。她的躯体饱满真实,带着体温与生命的重量,全然不同于古典神话中那些冰肌玉骨的维纳斯。最慑人心魄的是她的目光——那不是羞怯或诱惑,而是一种清醒的、近乎挑衅的直视。她在看着每一个看她的人,平静地争夺着“看”与“被看”之间的主动权。</p><p class="ql-block">而《穿衣的玛哈》则让这场对话变得更加复杂深邃。同样的姿态,同样的眼神,却被华服紧紧包裹。那身精美的“玛哈”服饰仿佛成了另一重表演,但它非但没有隐藏秘密,反而因另一幅画的存在,让衣物变得近乎透明。我的目光试图穿透织物,却在两幅画之间来回摆荡,陷入真实与伪装的无尽辩证。</p><p class="ql-block">这对姊妹作共同构成了一部视觉的哲学寓言。它们讲述的不仅是身体的解放,更是关于“自我”在不同社会面具下的同一性与抗争。戈雅用他天才的笔触,将一个女性的身体,升华为一场关于自由、规训与人性真实的永恒辩论。</p> <p class="ql-block"><b>荷兰画家 波希</b></p><p class="ql-block"><b>《人间乐园 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b></p><p class="ql-block">1490-1510年,主体部分195x220厘米,两翼部分97x220厘米</p><p class="ql-block">面对《人间乐园》,我们仿佛跌入一个瑰丽而骇人的梦境。这幅三联画从左至右,展开一部人类的堕落史诗:伊甸园的纯真静谧,到人间乐园的荒诞狂欢,最终坠入地狱的永恒刑罚。</p><p class="ql-block">最引人驻足的,无疑是中央那幅泛滥着奇诡生机的画面。裸身的人类在透明晶体与硕大水果间嬉戏,生物以不可思议的形态交媾、融合。波希以无比精细的笔触,描绘着感官的极致狂欢,然而这繁华却毫无温度。每一张脸上都寻不见真正的喜悦,只有一种空洞的、被欲望驱动的迷醉。草莓与樱桃象征转瞬即逝的感官愉悦,而猫头鹰在角落窥视,暗示这整个乐园实则被一种隐匿的邪恶所支配。</p><p class="ql-block">这并非对俗世的赞美,而是一幅关于欲望的宏大寓言。波希以超凡的想象力告诫我们:当理性沉睡,欲望无限膨胀,人间天堂将瞬间倾覆为无间地狱。画中那冰冷怪诞的欢愉,比右幅地狱的烈火更令人不寒而栗。</p> <p class="ql-block"><b>Day 07 游览所感</b></p><p class="ql-block"><b>艺术与权力的三重奏:马德里巡礼</b></p><p class="ql-block">漫步伯纳乌球场,绿茵场上呼啸的热情是西班牙现代精神的狂欢;驻足马德里王宫,金碧辉煌的厅堂诉说着帝国往昔的威仪。然而真正撼动心灵的,是普拉多博物馆的静谧殿堂。</p><p class="ql-block">这里没有转瞬即逝的欢呼,亦非权力炫耀的舞台,有的只是穿越时空的凝视。戈雅《五月三日的枪杀》中绝望张开的手臂,格列柯笔下扭曲升腾的灵魂,委拉斯开兹勾勒的宫廷众生相——这些画作不仅是艺术的巅峰,更是人性与历史的深刻证言。</p><p class="ql-block">在普拉多,每一幅画都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瞥见战争的残酷、信仰的炽热、权力的虚妄与生命的脆弱。颜料与画布承载着比石头宫殿更永恒的权力,比体育竞技更深刻的人类悲喜剧。当夕阳西下,走出博物馆时,恍然发觉:真正的马德里灵魂,正安眠在这些沉默的杰作之中。</p> <p class="ql-block"><b>Day 08 City Walk 马德里</b></p><p class="ql-block"><b>第1站 </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西班牙广场</b></p> <p class="ql-block">马德里的西班牙广场坐落于市中心,虽不宏大,却以塞万提斯纪念碑闻名。广场中央,石雕的塞万提斯静坐于基座之上,俯视着前方的堂吉诃德骑士与桑丘·潘沙铜像——风车与冒险的隐喻在此凝固。</p><p class="ql-block">身后两座塔楼直指晴空,水声潺潺的喷泉池倒映着砖红建筑与蓝天。游人沿阶梯漫步,或驻足于绿荫下,看鸽子掠过被阳光熨烫的石板地。这里没有巴塞罗那广场的喧嚣,更像一处文学与历史的静谧交汇点,在车流环绕中独自守护着西班牙黄金时代的荣光。</p><p class="ql-block"><b>第2站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丽池公园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El Retiro</b></p> <p class="ql-block">丽池公园是马德里的肺,亦是这座城市优雅闲适的灵魂。十九世纪为王室所建的它,如今向所有人敞开怀抱。</p><p class="ql-block">园中最璀璨的明珠,无疑是那座唯美的玻璃宫—— Palacio de Cristal(但目前玻璃宫不开放,进不去、不过在外面拍拍照也很漂亮!),阳光透过其钢铁与玻璃的穹顶,在水面与廊柱间洒下斑驳光影。不远处,静默的委拉斯开兹宫与之遥相呼应。人工湖畔永远充满生机,人们泛舟水上,或是在岸边咖啡馆小酌,看街头艺人表演。百年古树投下浓荫,小径蜿蜒,适合漫步或慢跑。</p><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是风景,更是马德里人的生活剧场,艺术、自然与市井烟火在此完美交融,令人沉醉。</p><p class="ql-block"><b>第3站</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马约尔广场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Plaza Mayor</b></p> <p class="ql-block">马约尔广场是马德里跳动的心脏。这座由哈布斯堡王朝建造的方形广场,被九座赭石色建筑与237个黑铁阳台整齐环绕,如同一个向天空敞开的华丽客厅。</p><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矗立着腓力三世的骑马铜像,马蹄扬起的瞬间被凝固了四百年。脚下是粗粝的花岗岩地面,曾被斗牛士的鲜血与异端审判的火焰浸染。如今,拱廊下的古老咖啡馆飘着油墨香,街头艺人弹奏的弗拉明戈在廊柱间碰撞。当夕阳把连廊壁画染成蜜糖色,人们坐在蓝星图案的地砖上,像散落的音符,而整座广场正演奏着一曲穿越时空的西班牙交响诗。</p><p class="ql-block"><b>第4站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太阳门广场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Puerta del Sol</b></p> <p class="ql-block">太阳门广场是马德里的心脏。它不像传统广场般封闭,而是多条街道的汇流处,终日人潮汹涌。18世纪这里还是只有邮政大楼的小型广场,1853年在几个建筑师的设计下开始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广场上竖立着的骑马铜像,是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国王。</p><p class="ql-block">近代马德里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1808年5月3日(普拉多博物馆有幅戈雅的同名画作),马德里人民在从这里奋起抵御入侵的拿破仑军队,从而拉开了西班牙独立战争的序幕。这里的地标是棕熊攀爬草莓树的铜像,憨态可掬,是马德里的城徽。</p><p class="ql-block">广场地面铺着红砖,零公里标志镶嵌其中,西班牙所有公路的起点都源于此处。昔日的邮政大楼,如今是优雅的拱形建筑,其钟声在除夕夜响彻全国,人们随着十二下钟声吞下十二颗葡萄,祈愿新年。</p><p class="ql-block">这里没有栏杆与边界,街头艺人、游客与市民在此交汇,充满了西班牙式的喧嚣与生命力。它既是地理中心,也是马德里人共同情感的坐标。</p><p class="ql-block"><b>第5站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阿尔卡拉大道和格兰大道</b></p> <p class="ql-block">阿尔卡拉大道如一条历史轴线,斜穿马德里心脏。梧桐荫下,宏伟的阿尔卡拉门巍然矗立,见证着从西贝莱斯广场到独立广场的百年沧桑,静谧中透出帝国余韵。</p><p class="ql-block">转至格兰大道,顷刻跌入沸腾的都市脉搏。这条“西班牙百老汇”车流奔涌,两侧新古典建筑立面上浮雕精致,百货公司、影院与咖啡馆霓虹闪烁,永不停歇的喧嚣与购物人潮,完美诠释着马德里的繁华与世俗活力。</p><p class="ql-block">一静一动,两条大道并置,勾勒出这座城市深邃又鲜活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马德里沐浴在黄昏的夕阳下,列车悄无声息地滑出查马丁车站。窗外安达卢西亚的红土原野渐次展开,橄榄树林如绿色波浪般掠过。三小时旅程中,车厢内旅客端着咖啡轻声交谈,窗外景观已从内陆荒漠蜕变成蔚蓝地中海。当圣家族教堂的尖顶出现在天际线时,巴塞罗那正以地中海的湛蓝臂弯迎接这列钢铁长龙。</p> <p class="ql-block"><b>Day 09 巴塞罗那首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奎尔公园(Park Guell)</b></p> <p class="ql-block">奎尔公园(Park Guell)位于巴塞罗那市区北部的卡尔梅尔山上,是高迪为实业家奎尔伯爵设计的住宅区,后改建为市政公园,1984年因其珍贵的艺术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公园以高迪标志性的自然主义曲线和彩色装饰闻名。正门两侧的糖果屋、巨型蜥蜴陶瓷雕塑和波浪形长椅已成为城市象征。高迪巧妙利用地形,建造由86根粗石柱支撑的广场,柱廊空间如奇幻森林。长达110米的蛇形长椅覆盖碎瓷拼贴,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排水功能。</p><p class="ql-block">高迪将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石柱模拟树干,廊道蜿蜒如洞穴,彩色瓷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既是童话般的游乐场,也是眺望巴塞罗那全景的绝佳观景台。</p><p class="ql-block">奎尔公园集中展现了高迪“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归于上帝”的设计哲学,是其有机建筑理念的典范,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感受这场视觉与想象的盛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宋词格律词牌“贺新郎”为体,融现代意象于古典语境,撰词一首,通过意象叠加,将建筑元素转化为诗意符号,展现世界文化遗产—奎尔公园的永恒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贺新郎·奎尔公园》</b></p><p class="ql-block">碧落依山岫。正门开、糖霜双阙,蜥蜴蟠螭。</p><p class="ql-block">百尺石柱撑穹宇,恍入森森林薮。</p><p class="ql-block">蛇形椅、碎瓷萦绉。</p><p class="ql-block">百廿米廊浮彩浪,更暗通幽涧鸣珠琇。</p><p class="ql-block">虹雨溅,晴光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迪妙手天工绣。漫消凝、岩雕藤绕,云窗星牖。</p><p class="ql-block">曲线神工欺造化,堪笑人间斧镂。</p><p class="ql-block">但坐对、海城如豆。</p><p class="ql-block">万国衣冠迷离处,认珐琅拼作霓霞皱。</p><p class="ql-block">歌未已,风满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圣家堂(Basílica de la Sagrada Família)</b></p> <p class="ql-block">圣家堂被誉为“上帝的建筑师”安东尼·高迪·科尔内特的遗作,是他的宗教理想和建筑理想合二为一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迪(1852-1926)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大胆的曲线、自然形态与缤纷的装饰闻名。</span></p><p class="ql-block">教堂的设计带有强烈的自然色彩,以动植物的形态为蓝本,将《圣经》中的各个场景在整个建筑中逐一展现,似乎赋予了教堂生命力。</p><p class="ql-block">教堂共设有三座宏伟的立面:诞生、受难和荣耀,每一面都有四座支撑塔楼,远看像百孔千疮的蚁穴;登上塔楼可以更加近距离的观察塔尖的建筑,俯览巴塞罗那景观。</p><p class="ql-block">圣家堂经历了100多年的建造至今仍尚未完工,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还未完工就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建筑物。据说将在高迪逝世100周年纪念日2026年完成这个空前绝后的作品,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天才。</p><p class="ql-block">【教堂结构】</p><p class="ql-block">整座圣家堂的结构,包括地窖、半圆形后殿、回廊、圣器收藏室、中殿、高塔以及三个主要立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诞生立面</b></p> <p class="ql-block">这是高迪生前就基本完成的立面,以神学美德分为三部分:信心、盼望与仁爱。</p><p class="ql-block">三座以此为主题的门廊,上面遍布极为华丽繁复的雕刻,讲述耶稣诞生及少年时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目前被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也正是这个立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受难立面</b></p> <p class="ql-block">“受难立面”建于1954-1977年,它与东面高迪的诞生立面的曲线风格截然不同,全是抽象风格见棱见角的雕塑。受难立面上雕刻的场景可分为三个阶段,呈“S”型排列,展现的是耶稣的“苦路”。最低的一层描述耶稣受难前夜,中间层描述的是耶稣受难当天,第三层描述的则是耶稣的埋葬和复活。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荣耀立面</b></p> <p class="ql-block">圣家堂的西南侧只能看见高耸的尖顶和围墙,南侧是“荣耀立面”,这里描述了耶稣受难事迹的最后阶段:死亡、审判与荣耀升天。“荣耀立面”自2002年开始修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竣工?但可以肯定的是“荣耀立面”将会成为三个立面中的主立面,从这个立面可以直接进入中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教堂内部</b></p><p class="ql-block">包含四个方向的四座殿堂与最高的中殿。</p><p class="ql-block">整个空间犹如一片奇幻森林,阳光会透过形似叶子的拱顶洒落。高迪说过:"在森林里才能展现隐秘的宽广。"</p><p class="ql-block">从一座教堂内部的局限空间,感受到浩瀚无垠的壮丽辉煌,这就是建筑师的天才之处。</p><p class="ql-block">1926年6月7日傍晚,高迪在巴塞罗那街头被电车撞倒。因衣衫破旧、形似乞丐,路人未能及时辨认其身份,导致救助延误。被送往圣十字医院后,他于6月10日与世长辞,享年73岁。最终,高迪被安葬于其倾注毕生心血的杰作——圣家族大教堂(圣家堂)地下墓室,其离世亦成为建筑界永恒的遗憾与传奇。</p><p class="ql-block">再以宋词格律词牌“永遇乐”为体,以超现实笔法解构圣家堂建筑奇迹。上阕“螺旋千转”暗合高迪曲线哲学,“蚌壳珠泪”喻指自然主义设计本源。下阕“蝼蚁衔沙”既指代延续百年的缓慢施工,亦隐喻人类在神圣建造中的微小与执着。结句将风铃拟作圣咏,传递高迪“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的艺术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永遇乐·圣家堂咏叹》</b></p><p class="ql-block">云上雕林,光中悬殿,神工天启。</p><p class="ql-block">螺旋千转,锋棱万耸,蚌壳藏珠泪。</p><p class="ql-block">玫瑰窗碎,珊瑚柱裂,百载石开花蕊。</p><p class="ql-block">问何人、偷将山海,砌成这般奇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迪去后,空庭鹤影,独对斜阳烟水。</p><p class="ql-block">蝼蚁衔沙,星辰补隙,犹作未完计。</p><p class="ql-block">死生泥淖,沧桑灰烬,都化琉璃滋味。</p><p class="ql-block">听风起、塔铃摇动,圣诗在耳。</p> <p class="ql-block">踏上兰布拉大道,人潮与街头艺人的喧嚣如地中海阳光般热烈。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每一寸都印着流浪者与诗人的足迹。</p><p class="ql-block">走到大道尽头,哥伦布雕像手指远方,仿佛仍在诉说大航海时代的野心。海风迎面吹来,带着咸涩气息。</p><p class="ql-block">转至奥林匹克港,白帆如羽,碧波荡漾。昔日奥运激情已沉淀为市民的闲适——咖啡馆外坐着啜饮桑格利亚酒的人们,时光在此变得柔软。三个地标串起巴塞罗那的灵魂:市井的鲜活、历史的雄浑、现代的从容,在这座海港城市里完美交融。</p> <p class="ql-block"><b>Day 09 游览所感</b></p><p class="ql-block">晨光初透时踏入奎尔公园,高迪的童话世界在赭石廊柱与碎瓷拼贴间苏醒。蜿蜒长椅如熔岩流淌,蜥蜴喷泉吞吐着加泰罗尼亚的阳光。站上广场眺望巴塞罗那,彩色马赛克在脚下拼贴出超现实的涟漪——这哪里是公园,分明是大地生长出的幻梦。</p><p class="ql-block">午后转入圣家堂,森林般的立柱将视线引向穹顶。彩窗倾泻下赤金与靛蓝的瀑布,受难立面嶙峋的石膏肌理里,藏着苦痛与救赎的密码。当管风琴声在肋骨拱顶间震荡,忽然懂得高迪为何说“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归于上帝”。</p><p class="ql-block">两处世界遗产,一场时空漫游。从奎尔公园嬉戏的自然神性,到圣家堂震颤的信仰之光,高迪用石头谱写的诗篇终将完成——正如这座城市,永远在未完工中绽放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Day 10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玛贝拉海滩、莫祖锡奥林匹克体育场、米拉之家、巴特罗之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玛贝拉海滩</b></p> <p class="ql-block">玛贝拉海滩是巴塞罗那黄金海岸线上的一颗明珠,藏身于城市东南端静谧的住宅区之间。这里没有喧嚣的主滩拥挤,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悠闲的本地气息。</p> <p class="ql-block">狭长的金色沙滩被清澈的蔚蓝海水温柔拍打,木质步道旁棕榈树随风轻曳。最独特的风景莫过于那些五彩斑斓的渔船——“巴卡”,它们被直接拖上沙滩,如彩虹般排列,成为游客最爱的拍照背景。渔民在此直接出售当日渔获,海风中都带着新鲜的海味。</p><p class="ql-block">远处,港口停泊的游艇与古老城堡山遥遥相望。这里既有躺在阳光下享受地中海岸温暖的家庭,也有在附近餐厅享用海鲜饭的食客。玛贝拉海滩完美融合了传统渔港的质朴与现代海滨的闲适,让人在巴塞罗那的活力之外,觅得一处从容不迫的避世之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莫祖锡奥林匹克体育场</b></p><p class="ql-block">莫祖锡奥林匹克体育场(Estadi Olímpic Lluís Companys)雄踞蒙特惠奇山,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主场馆。其新古典主义拱门与蔚蓝天空相映,巨型火炬台静默矗立,见证过那个点燃世界的夏天。</p><p class="ql-block">赛道环绕的绿茵场承载着卡尔·刘易斯的传奇身影,看台可容纳六万人的呐喊至今在记忆里回响。如今它褪去奥运光环,成为城市文化脉搏——承办摇滚演唱会与田径赛事,让历史与当下在此交融。</p><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是体育圣地,更是巴塞罗那从工业城迈向国际都市的蜕变象征,永恒镌刻着地中海畔的奥林匹克荣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米拉之家</b></p> <p class="ql-block">米拉之家,这座位于巴塞罗那格拉西亚大道的奇崛建筑,是高迪奉献给世界的现代主义巅峰之作。当地人称它为“采石场”,因其波浪形的石灰岩外墙仿佛被自然之力雕琢,充满动感。</p><p class="ql-block">整座建筑彻底摒弃了直线,宛如一座永恒的白色波浪凝固于街角。阳台的铁艺装饰如扭曲的海草,又似神秘的珊瑚,每一件都独一无二。最令人惊叹的是屋顶,那些造型奇特的烟囱和通风塔,被喻为“戴头盔的士兵”,实则是超现实的雕塑群,在巴萨的蓝天下勾勒出魔幻剪影。</p> <p class="ql-block">它不仅外观惊人,内部设计同样体现高迪“自然无直线”的理念。光线透过独特形状的窗户洒入,房间与中庭充满流动感。更前瞻的是,它设计了地下停车场和卓越的通风系统,其内部结构甚至无任何承重墙,展现了高迪超越时代的工程智慧。</p><p class="ql-block">作为安东尼奥·高迪的杰作,它不仅是住宅,更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的精髓,无愧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巴特罗之家</b></p> <p class="ql-block">巴特罗之家,是高迪在巴塞罗那格拉西亚大道上缔造的一首海洋童话。这座现代主义建筑以其魔幻的立面闻名,被当地人浪漫地称为“骨头之家”或“龙之家”。</p><p class="ql-block">它的外墙色彩斑斓,由渐变色的蓝绿瓷砖镶嵌,仿佛蔚蓝的地中海波涛。阳台设计成扭曲的面具造型,而支撑的立柱则如人骨般奇异,共同诉说着加泰罗尼亚传说中圣乔治屠龙救公主的史诗——那鳞片状屋顶象征着巨龙的脊背,高耸的塔楼则是圣乔治的长剑。</p><p class="ql-block">建筑内部彻底摒弃直线,将海洋元素发挥到极致。线条如水波般流动,螺旋天花板形如巨大海螺的漩涡,浅蓝色的瓷砖与透过水纹玻璃射入的阳光,共同营造出海底世界的光影幻境。就连门把手和家具,也依据人体工学精心设计,贴合掌心曲线。</p><p class="ql-block">从外观的神话叙事到内部对光、色与空间的革命性探索,巴特罗之家已超越建筑范畴,成为一件充满生命力的有机艺术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高迪天才的想象力,被誉为他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b>Day 10 游览所感</b></p><p class="ql-block">晨光初醒时踏入玛贝拉海滩,地中海的蓝如绸缎铺展,白帆点点划破天际。转赴莫祖锡奥林匹克体育场,1992年奥运的呐喊犹在风中回响,环形看台承载着人类对极限的永恒追逐。</p><p class="ql-block">午后闯入高迪的幻境。巴特罗之家外墙如巨龙鳞片起伏,彩陶碎片拼贴出海洋的呼吸,旋涡窗框后藏着加泰罗尼亚的童话。而米拉之家是更彻底的叛离,波浪形石墙、铸铁阳台如海草缠绕,登上屋顶那一刻,恍若踏入异星战场——那些戴头盔的士兵原是烟囱,在八月的烈日下列成超现实的阵型。</p><p class="ql-block">从自然到竞技,从幻想到建筑,这一日仿佛历经数场时空迁徙。高迪让石头失去重量,奥林匹克圣火将肉体铸成神话,而地中海始终在城市边缘脉动,如永恒的蓝调乐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Day 11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双层巴士一日漫游告别巴塞罗那</b></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满巴塞罗那,我在加泰罗尼亚广场跳上红蓝相间的双层巴士,抢占了敞篷层的绝佳位置。</p><p class="ql-block">海风迎面扑来,巴士沿着格拉西亚大道缓行,巴特罗之家龙鳞屋顶和米拉之家波浪墙面在晨光中苏醒。耳机里高迪的奇思妙想与眼前建筑完美重合。转入狭窄的哥特区,石墙上的斑驳与兰布拉大道的喧嚣形成奇妙对话。</p><p class="ql-block">在蒙特惠奇山缓缓爬升时,整座城市在脚下铺展——远处圣家堂的尖刺像破土而出的石林,哥伦布纪念碑遥指着地中海。下山后,滨海的港口气息扑面而来,桅杆摇曳的游艇与金色沙滩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午后在诺坎普球场短暂停留,感受这座足球圣地的沸腾记忆。再次启程时,阳光已变得温柔,巴士穿梭于埃ixample区规整的八角街区,每个转角都能邂逅高迪的梦幻轮廓。</p><p class="ql-block">当暮色初现,巴士缓缓驶回起点。24小时随上随下的自由,让这座地中海明珠城的建筑瑰宝、海港风情与市井烟火,在流转的车轮上编织成一场流动的盛宴。这不仅是穿越城市的观光,更是一次在微风与阳光中阅读巴塞罗那的独特方式。</p> <p class="ql-block"><b>两牙之旅终章:</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告别巴塞罗那</b></p><p class="ql-block">十一日的两牙之旅,终在巴塞罗那的暮色中落下帷幕。</p><p class="ql-block">里斯本的蓝瓷砖还在记忆里泛着微光,特茹河畔的晚风犹在耳畔。一路向北,穿越伊比利亚半岛——在埃武拉古镇酒窖品尝时光的醇厚,在科尔多瓦庭院邂逅繁花与寂静,在马德里宫殿触摸帝国余晖。最终,这片土地把最后的狂欢留给了巴塞罗那:高迪的曲线在圣家堂穹顶升腾,奎尔公园的彩瓷在阳光下流淌,兰布拉大道的人潮与街艺,都是加泰罗尼亚永不谢幕的盛宴。</p><p class="ql-block">此刻站在地中海畔,才懂得这趟旅程原是穿越两个古老帝国的旧梦。葡萄牙的航海魂与西班牙的骑士精神,都在摩尔人的雕花廊柱间、在弗拉明戈的悲怆吟唱里,化作同一曲深情的安达卢西亚挽歌。</p><p class="ql-block">告别的不只是一座城,更是整个伊比利亚的千年低语。带上行囊里的阳光、海风与所有斑斓记忆,将这片土地的热情与忧伤,都酿成余生慢慢回味的酒。再见,西班牙;再见,葡萄牙。你们的故事,已成了我生命里无法抹去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