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州关帝庙

河洛翁

《山西背包游·2025》系列之二<br>出游时间:2025年9月<br>制作时间:2025年10月<br>图片:河洛翁&amp;龢<br>文字:河洛翁<br>音乐:人说山西好风光 <p class="ql-block">9月6日一大早,我们就去了仰慕已久的解州关帝庙。</p><p class="ql-block">关公是中国妇孺皆知的武圣人,一生战功赫赫,义薄云天,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放曹操,水淹七军,直到走麦城不幸被擒,宁死不屈被杀……他的故事和美德,千百年来一直被后人传颂和赞美,最后成了忠义的化身,甚至成了神话中的关圣大帝受到人们的供奉和祭拜。两千年来的关圣信俗的发展和延续对中华文明内涵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中国有三大关帝庙,即解州关帝庙、洛阳关林和湖北当阳关陵,对应着“魂归故里、头枕洛阳、身卧当阳”的历史传说,是中国关公信仰文化的核心圣地。运城解州是关公故里,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代(589年),重建于清康熙年间(1713年),被誉为“关庙之祖”和“武庙之冠”,是中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p><p class="ql-block">解州不光是关公故里,还是有故事的地方。解州的”解“,是个多音字,作地名时读”hài“‌,这有方言和历史习惯的影响。《百度百科》”解“字的主要释义,即”<b>用刀分割动物或人的肢体</b>“。解州的名称大有来历——黄帝在这里杀死了蚩尤。黄帝和蚩尤因为争夺各自部族的生存空间,引发了涿鹿之战。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最后在女魃( bá)的帮助才打败了蚩尤。黄帝杀了蚩尤并大卸八块,蚩尤的血入池化为卤水,成为运城盐池。因其尸解,故此地名为解州,读音为”害州“,蚩尤被害之处也。在生产力低下的上古时代,部族的生存之战就是这样血腥。后来华夏人尊黄帝为华夏始祖,蚩尤之死逐渐被人们所淡化了。然而,如俗话说,<b>物依地聚,地依人灵</b>。蚩尤被肢解了,解州却英才辈出:风后、李冰、关羽、柳宗元、关汉卿等等,这就是历史的诡谲吧!</p> 解州关帝庙大门&nbsp; 解州关帝庙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 庙前的石狮子,古朴沧桑。 关帝庙前的铁旗杆,铁旗杆高14米,直径20厘米,重量达12吨。铁旗杆象征着忠义精神,是关公文化的具象化体现。它们矗立于忠义牌坊前,寓意守护商贾利益、维护商业道德准则,并传递“以义取利”的商业精神。 关帝庙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南部为结义园,结义园中桃林繁茂,春季花绽如锦,使人们俨然置身于当年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情景之中。结义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年进行了大规模修建。结义园由牌坊、君子亭、结义亭、假山等建筑组成。结义园北端有四柱三楼的结义坊,高大雄伟,坊上雕刻精致,是关帝祖庙最为壮观的木结构牌坊。 结义亭,是结义园的主体建筑。结义亭进深5间,面阔5间,单檐卷棚歇山顶,四周有围廊。亭内陈列关羽生平。 《关夫子故里》碑拓片 桃园三结义是中国老百姓妇孺皆知的故事,亭中有《结义图》碑,宽2米,高1米。用线刻画描绘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左上方题字:<b>此地忠神武,遗迹想象间。一盟存汉鼎,片石永条山。</b> 《关公史迹图》,追寻关公传奇人生。 【关公生前职官、殁后历代封谥】,记录着关公从人臣→王侯→大帝的崇奉历程。关羽崇拜,体现出中国百姓对忠义神勇的崇尚,更是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忠君思想的推崇,最终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 “三分砥柱”,影壁前矗立太湖石一块,形若陡峰。有说是关公的化身,象征和赞颂关公是扶持蜀汉正统的中流砥柱。 君子亭,古时为达官贵人休憩场所。 君子亭的匾额,看见后门的匾额“无二心”,真是用大白话道出了关公义薄云天的高风亮节。 大堂一侧,“<b>万古精忠</b>”的匾额下悬挂着关公的石刻画像,两旁各有一幅据关羽画的“风竹”和“雨竹”的石刻,据说是关羽身处曹营作的题画诗,借竹明志以表忠贞气节。两帧竹画的竹叶排列构成五言绝句:“<b>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b>”。 大堂另一侧,“<b>神灵默佑</b>”的匾额下悬挂着四联条幅(石刻拓片):“<b>读好书</b>”、“<b>说好话</b>”、“<b>行好事</b>”和“<b>做好人</b>”。这是关公对其子关平、关兴的家训,是关公留于后人的为人处世宝典。此碑称为“四好碑”,在诸多关帝庙都有树立。 结义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整座牌坊纯木结构,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四柱三楼三开间。四柱即四根立柱,三楼包括了明楼(又称主楼)和左右次楼,明楼总高11.88米,二层楼高8.99米。坊顶脊饰、瓦件皆为黄绿色琉璃制品,色泽艳雅、光亮夺目。极具特色的是结义坊的正脊鸱吻为凤形,区别于它处庙宇的龙形鸱吻,极为罕见。 结义坊正面 结义坊正脊的凤形砥吻(网络图片) 过结义坊,就是关帝庙主庙。正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历经宋、元、明、清历代扩建与修葺,现存建筑群占地约22万平方米,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以“前朝后寝”形制建造。 ‌正庙主体沿中轴线展开,依次为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春秋楼等建筑。殿宇均以琉璃瓦覆顶,气势恢宏。作为“武庙之祖”,解州关帝庙是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关公文化宫殿式建筑群。其建筑规制超越普通庙宇,殿宇规模与布局均参照皇宫建造。正庙的三道门:端门、雉门和午门,充分体现了关帝庙的尊贵地位,在中国庙宇建筑中绝无仅有。<br> 关帝庙正庙导览图。 关帝庙正庙鸟瞰图(网络照片) 结义坊、四龙壁影壁和正庙端门,彰显解州关帝庙建造规格的庄严大气。 正庙端门,位于主庙最南端,是一座造型古朴厚重、中高左右略低的砖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檐下是仿木砖雕额枋斗拱。门洞外上方有砖雕横匾三方,中央书“关帝庙”,左书“大义参天”,右书“精忠贯日”,门内书“扶汉人物”。 关帝庙有城墙,作为宫廷建筑的常见元素,城墙强化了“庙宇如宫阙”的空间秩序,与主庙区的琉璃龙壁、牌坊等共同构成封闭而庄严的祭祀空间。&nbsp; 端门前的琉璃影壁,因壁心嵌有四龙图人称“四龙壁”。影壁上的盘龙神兽、日月星辰、山石树木、牡丹花卉等,做工精细,活灵活现,造型手法保留着明代风格。壁雕四龙,是因为关老爷生前为将、为侯,殁后才封王、封帝、成神、成圣,四海共仰,民间奉为“千古一人”,此处的四龙壁以显示关帝的特殊身份。 端门前有三根铁柱交叉而立的梐枑(bì hù),俗称“挡众”,用以提示所有来此庙朝拜的人,不论地位高低都得下马落轿,不得擅入,充分显示出祖庙的尊威。 雉门,正庙第二道大门,专供帝王出入,王侯只能从侧门出入。雉门初建年代不详,明代有修葺,现为清代后期建筑。雉门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北面为乐楼,与雉门台基、瓦檐同为一体,坐南向北,是祭祀帝王酬神演戏的场所,可谓一门两用。 雉门木屋顶的榫卯结构,满目沧桑,厚重的历史感。 雉门北侧的乐楼,每天都有蒲剧的戏班在这里唱戏。乐楼面向北方,唱给春秋楼的关老爷听的。 再往北走是午门,它是关羽封帝后增建的。在帝王宫殿中,午门相当于正门,普通庙宇并无资格设置,它的存在恰是关羽封帝后地位尊崇的直接体现。午门是仿帝宫规制建造,采用尊贵的庑殿顶建筑形式,是庙内等级最高的建筑之一。 ‌午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中三间宽敞明亮,两旁稍间砌墙,形成独特的“T字形”结构。<br> 午门前的踏道铺设有团龙云路,四周石雕勾栏围护,栏板上雕有花卉、盘龙、人物、狮麟等图案,总体形状尚存明代旧貌。 午门的匾额,极尽赞誉关公高风亮节;午门的壁画,讲述关公传奇一生。 出午门有”山海钟灵“牌坊,是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该牌坊始建于明代,后毁于火灾,现存的牌坊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建,采用重檐庑殿顶结构,由四根木柱支撑,覆以黄绿色琉璃瓦。 ‌<br> 御书楼,原名“八卦楼”。现存建筑为康乾时期遗物。前檐抱厦一间,单檐庑殿顶;后檐抱厦三间,单檐卷棚顶。楼上雕木制八角形藻井,顶端为八卦图案,因而得名“八卦楼”。后因清康熙帝御书“义炳乾坤”匾额悬挂于此,故更名“御书楼”。 御书楼的八卦藻井 御书楼的“绝伦逸群”匾额。匾额语是诸葛亮对关公的赞誉之辞,匾额字是乾隆年间解州直隶州知州言如泗题写。 从御书楼看崇宁殿 崇宁殿前的铁狮子和牵狮铁人。铁人为高鼻深目的胡人形象,这是解州关帝庙独特的文化符号。据说铁人造型源自匈奴等少数民族,用于象征关公文化在历史上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力。 ‌<br> 崇宁殿是关帝庙的主殿,因关羽被宋徽宗封为“崇宁真君”而得此殿名。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顶层檐下悬“<b>崇宁殿</b>”竖匾,底层檐下悬的“<b>神勇</b>”横匾为乾隆皇帝题写。 崇宁殿前月台上置一铜鼎香炉、长方形供案和一对铜鹤,是清人仿照古代式样铸造的。 崇宁殿最吸引眼球的是四周回廊的26根雕龙檐柱。柱身高3.87米,直径46厘米,全部采用的是深浮雕雕刻工艺,26根檐柱有34条盘龙,正面8根双龙对祥,其余三面单龙雕刻。每条盘龙似静卧于石柱上,又宛如游离于石柱外,似静似动,令人如痴如醉,在全国的宫殿庙宇中堪称独一无二。龙柱采用深浮雕,更显得粗犷豪放,很符合关公刚烈威武的武圣人的形象。 崇宁殿前有“义炳乾坤”匾额。匾呈横长方形,匾周高浮雕金龙戏珠图案,蓝底金字。“义炳乾坤”四字为楷书,系康熙皇帝亲笔御书之作品,规整平稳。匾中上沿中心有“康熙御笔之宝”篆书印文一方。 “义炳乾坤”横匾下有神龛,&nbsp;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勇猛刚毅,神态端庄肃穆。龛外雕梁画栋,仪仗倚列,木雕云龙金柱,自下盘绕至顶,狰狞怒目,两首相交,以示关羽的英雄气概。 崇宁殿檐下的青龙偃月刀 “气肃千秋”牌坊,是关帝庙中轴线上最大的木牌坊。坊额四个字为慈禧太后题写。 木牌坊前各有一对铁狮子和牵狮铁人&nbsp; 刀楼,为二层三檐歇山顶结构,总高度约33米,上下两层均设有回廊,廊柱采用垂莲柱设计,形成悬空效果,这种结构在国内现存古建筑中独一无二。 ‌<br> 刀楼内的青龙偃月刀是关羽的标志性兵器,据传此刀由赤兔马改造而成,重约82斤。 印楼,与刀楼对称分布,共同构成“刀印并峙”的礼制格局。 印楼陈列关羽“汉寿亭侯”印玺的仿制品,这一设计源于《三国志》“挂印封金”的典故,通过建筑实体强化三国文化叙事。 春秋楼是关帝祖庙的最高建筑,因关羽夜读《春秋》典故得名。春秋楼的吊柱悬梁结构令人叹为观止,给人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这种将承受力巧妙分解的智慧,在我国古建筑史上历史悠久,国内目前现存建筑实物仅此一例。 春秋楼的木结构建筑 春秋楼一层悬挂有慈禧太后题写的“<b>威灵震叠</b>”匾额。匾额下有神龛,龛中塑有关公侧身夜读《春秋》的微服像,在幽暗的烛光中,关羽拈须沉思的姿态仿佛真人一般。 神龛旁有木梯,可登春秋楼二层。我们欲登二楼,管理人员却因我们年过七旬谢绝登楼,使我们未能观看春秋楼最精华的吊柱悬梁和藻井,留下解州关帝庙的一丝遗憾。权借两张网络图片以补缺憾。 <p class="ql-block">春秋楼的吊柱悬梁(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春秋楼的藻井(网络图片)</p> 景区大门前宽阔的广场两侧各有一座弧形的青铜浮雕墙,东侧是《关帝圣迹图志》;西侧是《关圣文化史迹》。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为游客提供更全面的关公生平及关圣文化背景等历史信息。 ‌<br> <p class="ql-block">小视频:关帝圣迹图志</p> 小视频:关圣文化史迹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解州关帝庙,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回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目睹了关公叱咤风云辉煌传奇的一生,感触到两千年来关圣文化发展弘扬的经久不衰的温度,抚摸到了中华民族性格的脉络。</p><p class="ql-block">透过关帝庙雄伟庄严高贵典雅的古代建筑,目睹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美绝伦,见证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能,一次次被古代匠人的杰作感动。</p><p class="ql-block">马中赤免为神,人中关羽称圣。华夏关庙何其多,唯有解州称"祖庙"。</p><p class="ql-block">此言不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