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梅山行,参观爱国侨领李光前故居纪念馆

西洋老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福建南安梅山,这里是捐资助学的爱国华侨李光前出生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福建泉州南安市的梅山,有一所校内建筑造型与厦门大学内建筑极为相似的中学,它就是全国知名侨校南安国光中学,它是由被称为“南国之光、华社先贤”的李光前捐资建造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龙土、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桂林两位院士、还有潘旭澜,李如龙等著名教授就是从这所中学走出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年轻时,我曾在南安部队服役,既已耳熟能详了李光前这个名字,了解到这位爱国侨领还投入巨资扩建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还大力支持华侨大学建设的事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这位李光前与另一位被称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还有着特殊关系,他是陈嘉庚的女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光前的故居就位于南安市梅山镇的竞丰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国庆佳节,几位福州籍的老战友自驾重返故地,当车辆驶过南安梅山的路段,道路旁一座石牌坊门上的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上书有的是李光前故居纪念馆字样,咦,著名的李光前故居竟然就是在这里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我们的行程便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将车驶入村内,来到了这个叫石马埔的地方,参观这处李光前出生地的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光前故居为一座闽南红砖官式大厝,被环绕在光前公园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红砖官式大厝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这里是李光前家族居所,也是李光前的出生地,1954年由李光前捐资修缮,现在古厝前空地还完好地保留有古井、狮型栓马石、石敢当、石磨、石碾等清代遗存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光前故居现存为二进双护厝格局,建筑面积840平方米。故居门前立有南安芙蓉基金会所撰写的李光前显示故居建设碑记,该馆为2003年10月开放时所立,现为南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兼具华侨文化交流功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参观李光前故居纪念馆展陈,感受华社先贤的赤子风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古厝,是天井,天井前方是祖厅,厅前上方悬挂有“光前裕后”的牌匾,两旁柱子上为其长子李成义撰写的楹联“百余年绰绰风范 整世纪熠熠生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居开设为纪念馆,设有励志成才、开创伟业、造福桑梓、光照人寰等四个主题展室,陈列的历史图片、批信及实物多达367幅/件,为人们还原了这位被誉为著名的华人实业家、教育家、儒商的楷模、东南亚橡胶大王 的李光前的非凡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光前(1893年-1967年6月2日),原名李玉昆,出生于福建南安竟丰村, 8岁丧母,1903年,10岁的李光前随父亲李国专“过番”,南渡新加坡,后就读于英印学堂和养正学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8年,李光前回国求学于南京暨南大学(现暨南大学)、和唐山路矿(现西南交大)等名校,辛亥革命爆发时,他还加入了同盟会。</span></p> <p class="ql-block">  (李光前幼年居室场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返回新加坡后的李光前在道南学校、崇正学校任教,兼任华文报《叻报》的电讯稿编译。不久,好学的他再次考入新加坡测绘学校,同时又修读美国大学的函授土木工程课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贯中西、德才兼具的李光前毕业后最初受聘于泉籍侨领庄希泉与友人合办的中华国货公司。次年,他应陈嘉庚之邀加入陈嘉庚的谦益公司,担任橡胶业务主管,李光前与陈嘉庚携手将谦益公司的事业推向了巅峰,陈嘉庚对德才兼备的李光前特别倚重和敬重,更是将其长女陈爱礼托付给李光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0年,李光前与陈爱礼成婚,婚后育有3子3女,即长子李成义、次子李成智、三子李成伟,以及长女李淑琼、次女李淑珍、三女李淑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8年,李光前创办南益树胶公司。凭借“诚实、信用、严明、谨慎”的经营原则及中西融合的现代管理经验,李光前很快在商界脱颖而出。上世纪30年代末,他已成为新马有名的“橡胶大王”“黄梨大王”“金融巨子”,到上世纪60年代,他已成为东南亚首屈一指的实业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1938年开始,李光前先后在家乡兴办了国专中心小学,国光中学 ,国专幼儿园,还有国专医院,纪念馆里陈列的那残破的侨批封见证了他为家乡教育而倾注的赤子之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国光中学的教学楼上还保留有光前堂的字样,以表对李光前造福桑梓的爱国精神的深切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中国成立后,恋祖爱乡的李光前于1952年设立了“李氏基金”,作为资助教育慈善事业的永久性基金,将其长期积累的巨大财富全部回馈给社会。其中就包括捐赠巨资修复和扩建被炮火破坏的厦门大学校舍25幢,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使厦门大学校园面积扩大了一倍。从而成为了继陈嘉庚之后又一位以倾资兴学而彪炳青史的华侨商界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5年5月李光前回国治病,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赞扬“嘉庚先生、光前先生翁婿的爱国壮举,是一段千秋佳话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7年6月2日,李光前在新加坡去世,享年74岁,当年,新加坡举国震悼,万众同悲;五千余名各界人士市民冒雨为此位“东南亚教育界最杰出的慈善家”送行。当时,新加坡大学师生为李光前抬棺扶灵,各校师生哀痛“教育文化事业丧失了一位伟大的导师与保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斯人已去,光前裕后。李光前辞世后,他兴学助教的精神仍在延续,其后人承其遗志,用他生前所设立的“李氏基金”继续捐助教育、文化、慈善等机构,且不分国籍和种族、族群地颁发奖助学金,扶助贫寒兼奖励优秀学子,堪称华人社会行善之楷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在“李氏基金”的捐助支持下,梅山镇第一个慈善公益组织——南安市芙蓉基金会成立,除了致力奖励优秀教师、资助贫困学生外,芙蓉基金会还热心参与医疗、道路建设、扶老助残等项目,奉献爱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观完李光前故居纪念馆,我们又游览了光前公园,公园门上刻有李光前故居植物园字样,内种植有橡胶树、油棕树、菠萝等热带植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公园大门尽头是一尊李光前的坐像,坐像背后有茂密的大树与他日夜相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安李光前故居纪念馆之行,让我们意外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我们被李光前“捐资助学、造福桑梓”的博爱精神深深感动,仿佛是触摸到了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用一生的慈善诠释的家国情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