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瓜洲的黄昏 浸入西津的夜 共此一宵渡千年

高山大海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文:高山大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美篇号:12456808</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照片视频:手机拍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拍摄地:扬州市瓜州古渡 润扬大桥 镇江市西津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元2025年10月13日,一个注定被诗意浸润的秋日。我们,一群时间的行者,执意要在这昼夜交替的魔幻时刻启程——我们将自己的身影,投向瓜洲古渡沉静的黄昏,而后便如一叶轻舟,跃过暮色中的长江,去拥抱西津渡那被灯火与传说浸透的夜晚。这并非一次寻常的游览,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时空穿越。当千年诗渡的落霞与百年古街的华灯,在我们步履间次第点亮,将会交织出怎样动人心魄的画卷?我们的脑海里,已装满了所有的期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位于扬州市南郊的瓜洲,是中国唯一一座处于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历史文化古镇,享有“诗渡”之名,历代文人墨客、名家学者均驻足过瓜洲。瓜洲古渡在历史上不仅是航运和贸易的重要枢纽,也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还是古代词诗文化重要的地理标志。它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的启航地,相传也是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千年瓜州古渡,胜境犹存,唐代高僧鉴真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康乾二帝及历代诗人墨客途经瓜洲,留下了许多哙炙人口的诗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民间传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古渡遗址、御碑亭、沉箱亭已成为中外宾客寻幽探古的佳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来扬州,一定要去看一看瓜洲古渡,感受这“诗渡”之美,感受一下这首“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的文化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沿着瓜州古镇青石板路徐行不远,便见一座素雅建筑静立江畔,这便是张若虚纪念馆了。门楣上“春江花月夜艺术馆”几字,在午后的柔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刚踏入馆内,时光仿佛骤然舒缓。外间的车声、人语,都被一道无形的门槛隔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邃的宁谧。馆内光影迷离,运用现代声光技术,将一首《春江花月夜》化作了一个可感可触的梦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壁与穹顶,是流动的画卷:春江蜿蜒,潮水漫涌,月色如薄纱般铺陈开来,花林在微风中仿佛簌簌有声。那光与影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惝恍迷离的意境,人立其间,不觉已身在诗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令人心折的,是那轮被光影重塑的明月。它时而在江波上碎成万千银鳞,时而在夜空中皎洁如璧,时而又与游子思妇的目光融在一处,承载着那穿越千年的离愁与叩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耳畔萦绕着清越的古琴曲,与画面中流淌的江水声相应和,直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苍茫与幽邃,送到了我们的心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春江花月夜》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若虚纪念馆分为序厅、张若虚与“吴中四士”、歌辞缘起、画意乐韵、艺魂匠心、瓜洲记忆、千年对话等七大展区。展馆采取“声、光、电”及“音、诗、书画和非遗技艺”,全方位、立体式介绍张若虚其人,解读《春江花月夜》这首经典古诗词的魅力,展示以“春江花月夜”为题材的古代文学作品、近现代音乐作品和扬州非遗技艺作品,并通过多媒体新技术重现诗渡瓜洲的千年胜景。张若虚纪念馆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展览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一个集艺术、文化与自然于一体的美丽场所,因此被誉为 “最美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瓜洲自古就是江河交汇、南北扼要之地,自然风光独特,文化遗迹众多。她仿佛一位穿越时空的诗人,用古老而又年轻的笔触,在每位游客的心田上勾勒出一幅幅难忘的画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彤云阁,为三层重檐仿古建筑,采用官式建筑做法,建筑总高度约26米。彤云阁前厅悬挂有楹联:歌吹千载瓜洲渡,诗赋一江扬子潮。彤云阁承载了瓜洲古渡的千年历史和文化底蕴。它与长江、古运河等自然景观相互映衬,成为游客感受历史文化和欣赏自然风光的重要景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彤云阁前广场放置着的镇水铁牛,象征古代治水智慧,更给瓜州古渡增添了神秘色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瓜洲古渡,在很多年前已被当地辟为风景名胜旅游区,为纪念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而建的“沉箱亭”,静静立于古渡景区的江边。瓜州古渡形成于汉代,唐代成为重要的漕运枢纽。西津渡始成于三国时期,唐代起具备完备的渡口功能。两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成为军事要塞和航运枢纽,共同见证了长江航运的繁荣与变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根廊柱撑起八角形的飞檐穹顶,亭内立着一块石碑,上书“沉箱亭”几字,石碑的背面记述着杜十娘投江的故事概况。瓜州古渡口,用独有的方式,讲述着千年故事,让每位到访朋友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共鸣与感动。精致优雅中透露着清凄。亭边岸畔垂柳成行,柳丝依依随风摇曳,晃动人的思绪,勾起那段凄婉往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瓜洲古渡公园内的银岭塔是瓜洲十景之一,与金山寺遥遥相对。该塔最早是水塔,曾作为灯塔,为航行在长江与运河间的船只引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还未走近,先有一股子水气的、润湿的、微带些腥甜的味儿,扑面而来。这味儿是长江的,也是千年时光的。江水稍有点浑,风是有的,却不急,只在水面上吹起层层细密的、鱼鳞似的波纹,带着历史的沉淀,缓缓地、却又无可阻挡地向东流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脚步不由得放轻了,仿佛怕惊扰了些什么。待踏上古渡口的石板,眼前豁然开朗,浩浩的运河与长江交汇口,便这般毫无遮拦地铺展在眼前了。那份开阔,那份江水与长天相接的邈远,是相通的。张若虚那“孤篇盖全唐”的句子,怕也只有在这般的场景里,才写得出来。千年以前,那个扬州的诗人,或许就是站在与我相去不远的地方,看着这同样的流水,被那份无言的、宇宙般的宁静与深邃所撼动,才发出了那石破天惊的一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望江楼也叫望潮楼,在一座风光秀美的小山坡上,站在望江楼上,可以见到瓜州古渡全景,瓜州古渡口也尽收眼底。瓜洲古渡碑上的 “瓜洲古渡” 四个大字是由扬州瓜洲当地的一名搓澡工张发清所写。据说1979 年秋天,为迎接鉴真像回国巡展,当地决定立瓜洲古渡碑。瓜洲闸负责人找到了张发清,请他来写碑。由于当时没有足够大的毛笔和纸张,张发清便在乒乓球桌上,用棉絮蘸着墨汁在报纸上写下了这四个大字。虽然报酬仅仅是 5 包飞马香烟,但他的字大气、憨拙、厚重、沉浑,成为了瓜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备受好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正沉思着,目光落在了那御碑亭上。康乾二帝的题诗,早已被风雨剥蚀得有些模糊了。帝王的功业,才子的诗篇,美人的传奇,都敌不过这流水与时光的消磨。御碑亭因存放乾隆皇帝题写的御诗碑而闻名。该碑最初发现于 1984 年,当时邗江实验小学翻新乒乓球台时,发现旧球台背面刻有文字和龙纹,经专家鉴定为乾隆为瓜洲锦春园行宫题写的御诗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站在瓜州古渡口遗址,望着那已然不复汹涌的运河水面,耳边却似乎响起了千年前的舟楫之声。王安石当年正是在这里“春风又绿江南岸”,那踌躇满志与离愁别绪,竟如此清晰地透过时空传来。遥望对岸边锚泊的船只,畅想着当年江面上舟楫往来如梭的繁忙景象,还有那些诗人墨客们,就曾在这里或送别,或登楼,或高吟的情形,思绪也仿佛穿越了千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清代瓜洲有一座著名的私家园林叫吴园,乾隆南巡到瓜洲,曾作为行宫。但乾隆觉得吴园的名字与“无缘”谐音,不吉利,便赐名为“锦春园”,并多次为园林题写匾额、楹联、诗词。目前,瓜洲还留有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御诗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唐代到清代,李白、白居易、王安石、陆游等 183 位诗人在瓜洲留下了近万首诗词。这些诗词涵盖了离别情愁、历史感慨、自然风光等多种主题,使得瓜州在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瓜洲的诗词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也使其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许多诗词被收录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进一步提升了瓜洲的文化影响力。这些作品让瓜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白在瓜州所作的诗是《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这首诗创作于公元 746 年,是一首五言古诗。还有一些著名的诗词作品,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陆游的《书愤》、张祜的《题金陵渡》等,被广泛传诵,进一步提升了瓜州的文化影响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忽然明白了,为何这里被誉为“诗渡”。诗是什么?诗便是这般光景里生出的、对宇宙与人生的那一缕精魂。是张若虚的哲思,是杜十娘的痴情,是历代过客的感怀,也是我们这些行者最无言的领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古代,人们从瓜州古渡上船,经水路到达彼岸的西津渡。后来,人们从长江的北岸乘坐轮渡到达南岸的镇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朝,傍晚时分,我们驱车通过润扬大桥,不过五分钟,便从扬州的柔美过渡到了镇江的厚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镇江西津渡是国家级4A旅游景点,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也是我国历史悠久,保存最完好、最集中、最多的一处古渡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西津渡古街全长约1000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走在这条被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耳边仿佛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这一切使我们情不自禁地激发出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街道两边鳞次栉比而又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沿街商铺,把我们带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那翘阁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那杉木的板门,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镇江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西津渡古街小码头街92号的李嫂锅盖面,曾四次上央视介绍。锅盖面就是“三怪”里的一怪。三怪锅盖面每碗18元,只是锅盖面上多了一小块肴肉。听说,镇江人都不愿意光顾李嫂锅盖面,我们也只好作罢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路上的青石板,可不是新的,上面坑坑洼洼,长着青苔,颜色也深浅不一。上千年来,做生意的骆驼队、吟诗作画的文人、挑着担子的老百姓,他们的脚印好像都留在了这些石头的纹路里。我相信,这石板路,藏着江水的声音和过去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救生会其实就是过去的水上救援队。看着那旧牌子和红灯笼,好像还能听到当年救人的锣声,看见那些好汉们不顾风浪跳进江里救人。墙上挂着的旧救生圈和磨得发亮的麻绳,都带着当年那份热心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观音洞是在红褐色的山崖里开凿出来的,里面供着观音菩萨。因常年有人来烧香,整个洞都有一股香火味,石头也被熏得有点发黑。在洞里,能听到水滴声,感觉特别安静,心里也平静下来。回头从洞口望出去,还能看到江上渔船的小灯,一闪一闪的,就像菩萨在看护着大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铁质宝鼎上锈迹斑斑,上面刻着龙的花纹,三只脚稳稳地站着,感觉是把整个古渡口的历史都镇在这里了。摸上去,冰冰凉凉的,以前人们在这里烧香,现在虽然不烧了,但它依然坚实地立在这儿,看着每天的日出日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座昭关石塔就立在路中间,就卡在观音洞和戏台中间,让整条街都带着一股子肃静。塔身是葫芦形的,下面有个门洞,以前车马行人都从它下面走过。石头刻得一层一层的,边角都磨圆了,那是风吹雨打多少年留下的证据。据说它是元朝的物件,用来镇水的,也保佑着路人的平安。如若能伸手摸摸那凉悠悠的石壁,定能接到从古代传过来的一点念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个古戏台很漂亮,顶上有雕龙,栏杆上刻着花。如若能站在空荡荡的戏台上,定能想象出以前唱戏时,演员挥舞着水袖,台下观众大声叫好的热闹场面。屋檐下的铜铃被风一吹,叮当作响,就像在为过去的表演伴奏。月亮照下来,像舞台的追光灯,就等着好戏开场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西津渡古戏台,传说是宋代名将韩世忠和梁红玉相遇之地。戏台坐南朝北,依山而建,可俯瞰云台山麓,戏台的前面被一池水城护着。在今年“双节” 期间,古戏台举办过多场演出,包括民乐演奏和非遗戏曲表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古渡口,可见到石头台阶一层一层地伸到江水里,江水涨潮退潮,在石头上留下一道道像年轮一样的水痕。以前拴船的缆绳,都在系船的石头上磨出了深深的印子。现在好像还能听到当年船工们喊号子的声音,从水面上传过来,讲述着过去的兴衰往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站在这个观景台上看出去,感觉好棒!眼前是密密麻麻的灯光,老的房子、新的灯火,连成一片,像一条发光的河流,也像天上的银河掉到了人间。房子的飞檐翘角被灯光勾出金边,特别好看。风吹过来,好像灯光都在流动。看下去,真分不清是天上还是人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看到了西津渡的古老,也看到了西津渡现代文化的内涵。它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古迹,还拥有现代的建筑和浪漫的情怀。这一切的一切,都焕发出一种令人难以言喻的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获得央视专题报道!街区八天接待游客26.8万人次,同比增长50%,单日创下6万客流高峰。这也是今日吸引我们前来打卡西津渡的原由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些历史遗存,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石板路记着人们的脚步,救生会记着人们的善良,观音洞记着人们的信仰,大铁鼎代表着规矩,昭关石塔寄托着人们的心安,戏台演着悲欢离合,古渡口承担着南来北往,现在的灯火则延续着这里的生命。说到底,这里就是过去和现在交汇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地的一个老者悠然道:“我们这西津渡啊,当年可是救过皇帝的康驾。”他指的是南宋那个仓皇南渡的夜晚,多少王朝兴衰、个人命运,都曾系于这小小的渡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登上待渡亭远眺,对岸扬州已是星河璀璨,而脚下这片曾经“舳舻转粟三千里”的江面,如今只余下航船的灯火,在沉静的夜色里缓缓移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西津渡的青石板上跃动着九双轻快的脚步。他们谈今论古的爽朗笑声,与历史的回声完美合奏。时光在这里失去刻度,他们仿佛只是一群童心未泯的老顽童,这条写满故事的古街巷,因这群时间行者的到来,让唐宋元明清的层叠时光,都活在了爽朗的笑谈声中。他们缓步走过这条西津古街,只是不经意间,已走过千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瓜州到西津,不过一江之隔,却完成了一场从唐诗的浪漫不羁到宋史的沉郁顿挫的穿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携着一身江风的微凉与古渡的沉香,作别这千年一夜。瓜洲的黄昏与西津的夜色,仿佛一首词的上阕与下阕,而我们,成了偶然行走在其间的韵脚。长江水在身后依旧无声流淌,载着盛唐的诗、宋元的曲、明清的故事,悠悠远去。回望处,那两处渡口,已在我们生命的长河中,悄然亮成了永不熄灭的灯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九位时间的行者,在古老的瓜州古渡见证了鉴真东渡的决绝,杜十娘沉箱的悲怆,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的喟叹。这群时间的行者,以脚步丈量千年渡口,在长江涛声里完成与历史的对话,让旅途绽放成枝头新蕊。他们谈今论古的爽朗笑声,与历史的回声完美合奏。时光在这里失去刻度,他们仿佛只是一群童心未泯的老顽童。我相信,他们的情怀,永远会停留在最鲜活的年华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