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是民办高校存亡的 </p><p class="ql-block"> 转折点</p><p class="ql-block"> 招生断崖、倒闭潮的出现,看似是“生源减少—收入下降—运营困难”的线性因果,实则折十多年来资本逻辑对教育领域的深度异化。</p><p class="ql-block"> 民办高校的生存高度依赖学费这一资本循环模式,其办学目标从“育人”转为“盈利”。</p><p class="ql-block"> 专业设置必须服从于成本核算,文科专业因成本较低而过度扩张,理工科专业因成本高昂而发展受限。</p><p class="ql-block"> 2025年,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占比预计超60%,但对应岗位需求仅占市场的23%,这种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正是生产相对过剩规律在教育领域的复现。 </p><p class="ql-block"> 人口红利的消退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索,从数据看出,2016—2023年,出生人口从1883万降至902万,这一量变,预示着民办高校倒闭潮这一质变必然出现。</p><p class="ql-block"> 资本驱动的教育扩张是不具备可持续性,民办高校的危机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教育理念与社会发展脱节,教育市场消费观念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民办高校的股份制结构决定了其必须追求高利润率,教育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职能,本质上属于公共产品。这种对抗性矛盾在就业市场爆发,资本增值逻辑与教育公共性的矛盾愈发尖锐。</p><p class="ql-block"> 真正到了就业市场上,又往往将民办学历视为“次品”,起薪比公办低1200元,这是资本对劳动力价值的差异化定价。</p><p class="ql-block"> 高学费将社会上低收入家庭子女排斥在本科教育之外,那些富裕阶层则通过国际学校等渠道规避竞争,教育逐渐成为巩固阶级壁垒的工具。于是乎这种形式平等掩盖了实质不平等的阶级再生产。</p><p class="ql-block"> 那些本已经不富裕的普通家庭,更应认清“文凭拜物教”的虚幻性,选择能提升具体劳动技能的教育,而非仅仅追求抽象的学历符号,才是真正出路。</p><p class="ql-block"> 民办高校危机印证了马克思的论断,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与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p><p class="ql-block"> 2025年的这场洗牌不仅是院校存亡问题,更是教育能否从资本增值工具回归人的解放手段的历史性抉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