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称:舒舒</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163781</p><p class="ql-block">景 点:香港大学</p> <p class="ql-block"> “ 十一”国庆节我们一家来到了香港之旅,经过几天的游览,刷新了我对香港的认知。香港无论在经济还是教育上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今天我就讲讲香港大学。</p><p class="ql-block"> 踏进香港大学,三代人的脚步在砖拱廊下回响,外孙女蹦跳在前,女儿与我们并肩前行,目光穿梭于百年的光阴褶皱之间。</p><p class="ql-block"> 港大的历史如老树盘根,1911年创校至今,见证了多少风云变幻。本部大楼的新古典主义柱廊仍保留着殖民时期的建筑印记,那斑驳的墙面仿佛在低语着战时的疮痍与战后的复兴。我们走过庄月明楼,女儿轻声向外孙女解释这里的设计玄妙,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头,眼睛却盯着远处玻璃幕墙反射的云影。</p> <p class="ql-block"> 香港大学与中国内地的顶级学府有什么区别呢,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香港和北京上海都是国际大都市,但它们的优势和定位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上海北京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门户,体量巨大,腹地广阔;而香港是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超级联络人,其优势在于“一国两制”下的独特制度、高度国际化和普通法体系。</p><p class="ql-block"> 香港大学在全球排名靠前,与国际学术界联系紧密,能吸引全球优秀学者和学生。</p> <p class="ql-block"> 提到香港大学,很多人会想到它悠久的历史和学术声誉。但今天的港大,远不止于此,它正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并深度参与香港乃至大湾区的科创建设,展现出全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近期发展与举措参考来源于科研实力2025/26年在研资局”优秀配研究“拨款中,获批项目数量和拨款总额(2.49亿港元)均位居本地院校之首,在“杰出青年学者计划”中获49项资助。</p> <p class="ql-block"> AI教育 将人工智能素养列为本科生必修课程;成立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与英特尔合作设立“AlmLab“创新实验室,推动Al普及教育。</p><p class="ql-block"> 贡献香港发展 欢迎并支持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中关于发展北部都会区、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等政策,致力于巩固香港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产学结合 通过“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计划”、研发平台”及建设,科研基建,强化产、学、研的协同效应。</p> <p class="ql-block"> 香港大学的学术研究能力在香港乃至全球都备受认可,这从其获得的科研资源就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持续领先的科研拨款:在竞争激烈的研资局“优配研究金”计划中,港大成功获批269个项目,总额达2.49亿港元,无论在项目数量还是拔款总额上,均位居全港院校之首。</p><p class="ql-block"> 多学科全面领先:港大的优势不仅限于某一两个学科,而是在生物学与医学、人文学与社会科学、自然学等五个主要专题小组中的三个都名列第一,展现了其综合的科研实力。</p> <p class="ql-block"> 香港大学作为亚洲顶尖学府,虽以现代学术成就著称,但其校园文化与历史脉络中 亦融汇了人文积淀。直接与港大相关的传世诗词较少,但可通过历史名人的题词、联语及文化记忆窥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先生曾于1923年在港大发表著名演讲,提及“香港与香港大学是我知识启蒙之地”。虽未留下专门诗词,但他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多次强调教育救国,与港大精神暗合。校园内立有孙中山铜像,成为象征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 1935-1941年任港大中文系主任的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虽以散文小说闻名,但其诗作《空山灵雨》中“人生如云,聚散无常”的哲思,与港大抗战时期南迁昆明的艰难岁月相呼应。他主持中文学院期间,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在港的传承 。</p><p class="ql-block"> 国学大师饶宗颐曾任教港大,其题写的“人文渊薮”四字悬于大学堂,彰显学术传统。他亦为港大百周年撰联:“百载树人文,瀚海珠玑光日月;千秋传道脉,天山桃李蔚风云;以古典笔法凝练港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 还有香港大学,那可是人才辈出,历史上还有不少从这里走出的名人留下了值得铭记的作品。黄霑是华语乐坛的一代宗师,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词。就拿《上海滩》来说:“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未有。爱你恨你,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弯,转千滩,亦未平复此中争斗。又有喜,又有愁,就算分不清欢笑悲忧。仍愿翻,百千浪,在我心中起伏够:”</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校园里,古老的建筑静静矗立,它们见证了香港大学从创建之初到如今的辉煌。1910年奠基,1911年正式开学,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香港大学的诞生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与生机。它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看着身边的女儿和外孙女,我仿佛看到了不同时代的传承。女儿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外孙女则对这一切充满了好奇。</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校园的小径前行,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古老的钟楼敲响,声音悠扬而深沉,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身旁,先生正饶有兴致地看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女儿则拿出相机记录着每一个瞬间,外孙女像一只欢快的小鸟,在我们身边蹦蹦跳跳。我们一家三代人,在这充满历史底蕴的校园里留下了属于我们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香港大学创立于1911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它的诞生正值清未民初的动荡年代,英国殖民政府为培养精英为设。首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爵士以“为中国而立”为办学宗旨,最初仅设有医学院、工程学院和文学院。</p><p class="ql-block"> 我们漫步在本部大楼前,这座1912年落成的爱德华巴落克风格建筑见证了港大的最初岁月。女儿指着拱廊下的石柱对外孙女说:“你看,这些柱子巳经站了一百多年啦。“外孙女仰头数着柱子的数量天真地问:“它们不会累吗?”</p> <p class="ql-block"> 二战时期,港大经历了最黑暗的岁月。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校园被迫关闭,许多师生投身抗战。大学礼堂内至今保留着纪念牺牲者的匾额,沉默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般咸道主校区,殖民时期的建筑与现代科研大楼比邻而立。“大学堂”作为香港法定古迹,默默诉说着1861以来的故事。而眼前刚刚落成的科研基地,又彰显着港大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雄心。小外孙女好奇地张望,她明亮的眼眸中,倒映着过去与未来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在冯平山图书馆,我们惊喜地发现这里珍藏着一部14世纪的《永乐大典》残卷。女儿轻声为外孙女解释这些古籍的价值,那一刻,知识的火种仿佛在三代人之间传递。</p><p class="ql-block"> 港大校长张翔曾说,港大的使命是“为中国培养人才,也为世界培养懂中国的人才”。这番话让我想起港大创校于1911年的那段历史,它始终秉持“为中国而立”的初心,在每一个时代都担当着桥梁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 香港大学确实不仅是一所大学,更像是一个充满张力和可能的“微观宇宙”。</p><p class="ql-block"> 行走的博物馆:在港大的校园里,本部大部大楼的百年红砖与庄月明楼的现代线条并置。这种新与旧的共生,恰如香港本身的缩影,既坚守着深厚的传统,又毫不妥协地拥抱未来。</p> <p class="ql-block"> 记忆的承载:可以留意地砖上的刻痕、老墙上的藤蔓,它们无声地诉说着从1911至今的故事。在这里,历史不是被封存的标本,而是每天被师生们行走、触摸和延续的活态存在。</p><p class="ql-block"> 港大的课堂,更像是一个微型的“联合国”。当岭南学派的教授用粤语吟诵古诗,隔壁实验室里可能正用德语讨论量子物理。这种文化底色的无缝切换,培养出的是一种独特的“全球本土化”视野,既能胸怀世界,又能根植本土。</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西方的案例教学法与东方的师承传统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学生既被鼓励在课堂上挑战权威,也懂得在课后对老师保持一份传统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港大学生常常给人一种“分裂”又“统一”的印象。他们可能上午在穿着正装,用流利的英语进行投行面试,展现出精英的务实;下午就换上T恤,在学生会堂为某个社会议题慷慨陈词,流露出理想主义的热忱。</p> <p class="ql-block"> 港大深深懂得,知慧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在于改变世界。其强大的产学研体系,确保了一个实验室的算法突破,可能在几个月内就应用于大湾区某家医院的诊断中。</p><p class="ql-block"> 坐拥太平山顶的视野,也意味着肩负更重的社会责任。港大培养的不仅是未来的领䄂,更是“仆人心态的领袖”。</p><p class="ql-block"> 许多毕业生在跻身全球精英阶层后,会选择投身NGO 、社会服务或基础教育,将所学回馈社会。</p> <p class="ql-block"> 开放的学术资源:会发现,港大的许多公开讲座、博物馆展览都对市民免费开放。这所大学没有用围墙把自己隔绝起来,它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香港大学,属于这座城市的每一位公民。</p><p class="ql-block"> 这些特质共同塑造了港大独特的DNA,它是一所能够在多重矛盾中寻得平衡的学府;既国际又本土,既务实又理想,既古老又年轻。</p><p class="ql-block"> 这次走进香港大学的经历,让我感慨万千。它让我明白,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但那些传承下来的精神和文化,永远熠熠生辉。未来,我期待能和家人们一起,继续踏上更多充满历史韵味的旅程,去感受不同地方的独特魅力,让这份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在我们家族中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舒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