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中的灵魂——列宾艺术巡礼(第一、二部分)展

杨萍

<p class="ql-block">十一后的国博,人潮褪去,空气里多了几分安静。列宾艺术特展终于约上了票。</p><p class="ql-block">“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是2024-2025“中俄文化年”的重点项目,于2025年7月23日至2026年1月1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3、南4展厅展出。</p> <p class="ql-block">列宾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与深刻的人文关怀,捕捉人物情感与时代气息,兼具写实力量与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馆长致辞</p><p class="ql-block">列宾,是俄罗斯民族艺术的“视觉诗人”,是现实主义艺术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灿烂星辰。作为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巅峰代表,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将目光投向广表的土地与真实的人民——从《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中信仰与世俗的交织,到《意外归来》中流放者推门瞬间的窒息与震颤,再到《萨特阔》对民间传说的浪漫转译……列宾用具有高度民主情怀的批判之眼与悲悯之心,冷静如实地勾勒出 19 世纪俄罗斯民族的命运画像和精神图谱。</p><p class="ql-block">值此“中俄文化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俄罗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共同推出“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首次在中国大规模呈现列宾艺术全貌,展览同时得到了俄罗斯国家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展览通过“河畔船歌:艺术之旅的开始”“广表大地:现实主义的求索”“时代史诗:民族灵魂的光辉”“暮色沉思:晚年的自由之境”四大篇章,以92 件油画和素描作品,系统梳理这位巡回展览画派巨匠的艺术生涯,全面揭示其创作中“理性与激情共生”的独特美学逻辑,真实呈现其笔下一个民族的觉醒与一个时代的温度,为观众打开一扇理解俄罗斯文化艺术的窗口。</p><p class="ql-block">中国和俄罗斯都是有着灿烂文明的伟大国家,两国的文化艺术都饱含着热爱生活、关怀人民的真挚情感。列宾笔下劳动者的皱纹、知识分子的沉思、历史剧变中的众生相,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文以载道”的价值追求不谋而合。列宾及其艺术对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影响。正是中俄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注脚。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之中,与艺术相遇,与历史重逢,与一个民族不朽的灵魂共鸣。</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p><p class="ql-block">罗文利</p> <p class="ql-block">馆长致辞</p><p class="ql-block">亲爱的中国朋友们!</p><p class="ql-block">我们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再次与您相聚!</p><p class="ql-block">继2015年的“伏尔加河回响——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巡回画派精品”展之后,现在我们为您带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艺术巨擘伊利亚·列宾的杰作展。他的创作成就预示了俄罗斯文化艺术的新纪元。这位天才大师敏锐地捕捉时代的脉搏,在其作品中凝铸生活的壮美与戏剧性。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其恢宏的画作使他在俄罗斯文艺界获得与文豪列夫·托尔斯泰齐名的声誉。</p><p class="ql-block">伊利亚·列宾享誉世界,其作品巡展遍及俄罗斯各地以及欧洲多国。这是中国人民首次有机会通过如此广度和规模的展览,亲身感受这位绘画大师的艺术成就。本次展览展现了列宾艺术的多个方面,重点关注“现实主义”——艺术家将其视为作品最核心的品质。《意外归来》和《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等巨制,在列宾及整个19 世纪 80 年代的俄罗斯绘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列宾对17 世纪的索菲娅公主的戏剧性描绘,折射出俄罗斯历史的片段。列宾为其同时代人所创作的肖像画里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与魅力。他描绘了俄罗斯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包括农民、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以及亲近的人——他的妻子、孩子和朋友。《列夫·托尔斯泰肖像》是其中最优秀的肖像画之一,堪称杰作。列宾非凡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油画创作上,也表现在纸本作品中。他素描的美感与精准度、精湛的水彩技巧、极速的铅笔速写,以及他在创作这类作品时所倾注的高度专注力,都令人着迷。</p><p class="ql-block">1852年,莫斯科商人帕维尔·特列季亚科夫创立了私人画廊,并于 1892 年将画廊连同近 1200 幅画作一起捐赠给莫斯科市。如今,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已拥有超过22万件横跨13 世纪至当代艺术前沿的绘画、素描和雕塑作品。在2024—2025年“中俄文化年”的框架下,我们非常荣幸能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座象征文明对话的殿堂,以列宾艺术为主题,再次向中国观众展示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的丰富馆藏,希望中国观众能在展览中与列宾艺术相遇,并获得愉悦的体验。</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馆长</p><p class="ql-block">叶莲娜· 普罗尼切娃</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河畔船歌</p><p class="ql-block">这个展览的第一部分主题为“河畔船歌(1867-1876):艺术之旅的开始”时间跨度为1867—1876年,对应列宾从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求学、毕业到巴黎留学的关键时期,是他艺术风格成型与成名的起点。是列宾早期艺术创作的核心阶段呈现。</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河畔船歌》</p><p class="ql-block">列宾的纤夫速写里,每道线条都裹着伏尔加河的风——那不是“画”,是把底层人的苦与韧,揉进了19世纪的河岸里:巴黎时期的肖像又藏着他的“变”,马奈的光与屠格涅夫的静,让“现实主义”多了层柔软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瓦西里·叶菲莫维奇·列宾肖像</p><p class="ql-block">186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86.4 厘米× 685厘米</p><p class="ql-block">这幅创作于伊利亚·列宾艺术生涯早期的肖像,描绘的是画家列宾的胞弟瓦西里·列宾(1853-1918),他是一位师从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管乐班的音乐才俊。1870年,瓦西里随兄长同游伏尔加河,见证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创作历程。</p> <p class="ql-block">卡尔梅克人的头像</p><p class="ql-block">1871年</p><p class="ql-block">伏尔加河的纤夫通常是从事社会底层职业的人群,这些赤贫者往往因脱离原有社会群体的传统生活方式而陷入困顿。卡尔梅克人是游牧民族的后裔,列宾画作中描绘的这位人物,可能在其青年时期经历了摧毁伏尔加卡尔梅克人生活方式的剧变,因此最终加入纤夫队伍。</p> <p class="ql-block">伏尔加河的希里亚耶夫沟图</p><p class="ql-block">1870年</p><p class="ql-block">希里亚耶沃( 旧称希里亚耶夫·布耶拉克)是萨马拉州伏尔加河右岸的村落,吡邻日古利山谷。1870年7月 20 日前后,列宾携画友及胞弟在此旅居,直至初秋。村落下游对岸的沙皇岗设有纤夫转运站,列宾一行常泛舟前去考察。</p> <p class="ql-block">纤夫拉着纤绳·驳船运输者的头像·两个坐着的女人和一只鸡</p><p class="ql-block">1870年</p><p class="ql-block">这张画稿上汇集了多个野外写生的素材,呈现了多样的主题。两名姿势相同的纤夫展现了列宾对其职业特征的研究。倒置的纤夫正面头像素描,记录了画家为抓住转瞬即逝的创作灵感而随手在现成画纸空白处速写的即时反应。</p> <p class="ql-block">纤夫</p><p class="ql-block">1870年</p><p class="ql-block">1868 年,列宾在蒸汽轮船甲板上初次望见纤夫,这次涅瓦河上的邂逅开启了列宾长达5年的创作探索,他致力于表现底层民众的苦难命运与精神品格。1870 年,列宾溯伏尔加河而上,寻找“真正具有传统气质的纤夫原型”。</p> <p class="ql-block">纤夫涉水</p><p class="ql-block">1872年</p><p class="ql-block">《纤夫涉水》是列宾第二次考察伏尔加河后创作的最后一件作品。这幅画作在构图上展现出了突破性的造型处理——纤夫行列不再是远景中的蜿蜒队列,而是以冲破画面空间的姿态径直向观者走来。这件画作采用了更为深沉的色调,画面中缺失的太阳与蓝天营造出凝重压抑的观感。</p> <p class="ql-block">伏尔加河上的纤夫</p><p class="ql-block">1870年</p><p class="ql-block">本作品是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870—1873年,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的油画草图。</p> <p class="ql-block">老妇人肖像</p><p class="ql-block">19 世纪70 年代初</p> <p class="ql-block">列宾深谙欧洲古典艺术精髓。这位在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接受过正统学院教育的艺术家,曾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展厅终日临摹大师原作,研习画法。《老妇人肖像》临摹自伦勃朗同名原作,显露出了列宾在学生时代已具备的惊人的视觉洞察力。</p> <p class="ql-block">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斯塔索夫像</p><p class="ql-block">1873年</p><p class="ql-block">斯塔索夫(1824-1906)集艺术评论家、音乐学家、政论家与社会活动家身份于一身,毕生致力于阐扬民族文化理念,捍卫文学艺术领域的现实主义原则。列宾在其艺术生涯中为这位评论家创作了约20幅肖像,这也是列宾在启程前往欧洲公费游学前的早期写生作品。</p> <p class="ql-block">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俏像</p><p class="ql-block">1874年</p><p class="ql-block">在1873—-1876 年旅居巴黎期间,列宾以皇家美术学院公费奖学金获得者身份,应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季亚科夫的委托创作了作家屠格涅夫的肖像。这幅画原本计划作为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民族珍视的面孔”系列的作品之一,该系列专门收藏俄罗斯杰出学者与艺术家的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萨特阔</p><p class="ql-block">1876年</p><p class="ql-block">列宾凭借这幅巨例画作于 1876 年获得“院士”称号。这幅作品取材于诺夫哥罗德壮士歌中关于隊特阔—— 一位富有的“客商”(商人)的故事。在海底水王的奇幻官股中,萨特阔必须为自己选择一位新娘。各个时代和民族的美女依次从他面前走过。“远处站着一位朴素的俄国姑娘。萨特阔的目光越过那些异国美女,被她深深吸引。”这幅作品是艺术家在首次重要海外之旅期间构思并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维拉·伊里尼奇娜·列宾娜童年肖像</p><p class="ql-block">1874年</p> <p class="ql-block">列宾为长女维拉(1872-1948)绘制的这幅肖像创作于其海外游历期间。在法国时,他既研习欧洲现代艺术,又钻研古典传统技法,流连于博物馆与画廊之间,临摹古典大师画作。这幅肖像受到了法国印象派技法,以及莫奈与雷诺阿的作品的启发:通过一系列大胆利落的笔触构建形体,勾勒光影关系。</p> <p class="ql-block">祈存的犹太人</p><p class="ql-block">1875年</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创作于其旅居巴黎时期,属于他探索民族性格特征的“类型肖像”系列。据列宾自述,这幅他“从各方面都满意”的作品,刻画了一位沉浸于祷告的老者。深色的背景通过细腻的色彩层次构建,明暗对比强烈,人物布满皱纹的面部描绘精湛,令人联想到古典大师的绘画传统。</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广袤大地</p><p class="ql-block">《列宾与俄罗斯历史》从《伊凡雷帝杀子》的血色到《扎波罗什人》的狂放,列宾的历史画从不是“复刻过去”——他把沙皇的残暴、民族的魂,都烧在了颜料里,每幅画都是给时代的一声叩问。</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自画像是艺术家实现自我观照的特殊媒介,更是其人生经验的凝练表达。这幅素纸本单色自画像虽幅面精微,却堪称盛装肖像的典范,展现出艺术家作为“真正画家”的精神图景。</p> <p class="ql-block">瓦莲京娜·谢苗诺娃·谢洛娃肖像</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列宾自己承认,他画中的人物形象最初是在他的想象中诞生的,之后他再“去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人,他们的身材或面部特征能够表达他绘画所需要的东西”。列宾在瓦莲京娜·谢洛娃(1846-1924)身上看到了类似索菲娅公主不屈不挠的性格。她的儿子瓦连京·谢洛夫自1874年以来一直是列宾的弟子,后来成为杰出的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彼得·雅库布伴像</p><p class="ql-block">1881年</p><p class="ql-block">彼得·雅库布(1859—?)是一位乡村医生。地方自治医疗是一种服务于农村人口的医疗形式。针对发病率、身体发育和人口统计开展的大规模卫生统计研究是地方自治医疗的重要工作之一,旨在改善俄国的卫生条件。彼得·雅库布对此著有论文《论农民群体中结核病的病因学》(1891年)。</p> <p class="ql-block">尤利娅·雅库布件像</p><p class="ql-block">1881年</p><p class="ql-block">尤利娅·雅库布是彼得·雅库布的妹妹。雅库布兄妹积极参与了萨瓦·马蒙托夫的阿布拉姆采沃艺术圈的活动,并经常造访阿布拉姆采沃庄园。</p> <p class="ql-block">1698年的索菲娅公主</p><p class="ql-block">1879年</p><p class="ql-block">此作再现了17 世纪末俄国历史的重要篇章。1682年,索菲娅公主为伊凡与彼得两位幼主摄政,后为维系权柄策动近卫军叛乱。列宾刻意在画作标题中详述了历史语境:深谙史家笔法的他。将视角聚焦于这位拒绝向命运屈服的悲剧女性。</p> <p class="ql-block">艾米莉亚·普拉霍娃和拉委尔·列维茨基肖像</p><p class="ql-block">1879年</p><p class="ql-block">艾米莉亚·普拉霍娃(1851-1927)嫁给了艺术史学家、考古学家和艺术评论家阿德里安·普拉霍夫——他是列宾在学生时代的亲密朋友之一,也是阿布拉姆采沃艺术圈的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拉斐尔·谢尔盖耶维奇·列维茨基(1844-1930)是列宾的同学,也是画家、巡回艺术展览协会成员(1880年以后)。他是阿布拉姆采沃艺术圈的成员。</p> <p class="ql-block">波雅尔家的秘密报告</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波雅尔是 10-17 世纪俄国封建社会的上层贵族代表,他们是富裕显赫的大地主。他们有权参与沙皇咨询机构——波雅尔杜马会议,并根据家族尊贵程度在宫廷中担任特定职务。列宾这幅以历史为题材的素描折射出阿布拉姆采沃艺术圈对彼得大帝时代之前俄国艺术与生活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观看杂耍表演</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19 世纪 70 年代末,列宾对笑的主题已然十分着迷。这幅《观看杂要表演》描绘了剧场顶层楼座的观众对表演的反应。画中包含各个年龄段正在大笑的观众,所有这些人物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笑”。</p> <p class="ql-block">在边界小径上</p><p class="ql-block">1879年</p><p class="ql-block">这幅捕捉幸福家庭瞬间的作品,构图灵感源自列宾在法国接触到的西方现代绘画。列宾在创作中借鉴了印象派的革新技法,采纳其写生观察视角,以及对光影与空气环境复杂效应的关注。该作品创作于列宾与阿布拉姆采沃艺术圈密切合作的时期,该艺术中心汇聚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力量。</p> <p class="ql-block">眼神邪恶的人</p><p class="ql-block">1877年</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列宾的教母之夫伊凡·费奥多罗维奇·拉多夫的肖像,因其所描绘的人物在丘古耶夫地区有着能用眼神给人帶来厄运的名声,故得名“眼神邪恶的人”。居住在故乡期间,画家不断从各种人物类型中汲取灵感,探索人类原始力量的不同表现形式,他认为这些表现形式有着独特个性、精神力量和古老智慧。</p> <p class="ql-block">助祭长</p><p class="ql-block">1877年</p><p class="ql-block">从巴黎归来后,列宾于 1876 年至 1877 年在他的故乡丘古耶夫研究当地风情,创作素描和习作,并记录下了当地风俗和日常生活的特点。丘古耶夫主教堂的神职人员伊凡·乌拉诺夫是这幅画的原型。尽管教区居民认为这幅肖像画与模特完全相像,但对列宾来说,这主要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复合形象。</p> <p class="ql-block">北顿涅茨河畔的斯维亚托戈尔斯基圣母升天修道院</p><p class="ql-block">1880年</p><p class="ql-block">1880 年夏,列宾游历南方地区。这位艺术大师一路创作了大量习作与速写,积累素材。正是在这次旅程中,他探访了斯维亚托戈尔斯基圣母升天修道院。列宾选择从对岸远眺的角度,巧妙地捕捉了修道院全景。精妙的构图既突显了修道院的标志性建筑,又完整地呈现了建筑群的整体风貌。</p> <p class="ql-block">驼背者</p><p class="ql-block">1881年</p><p class="ql-block">驼背跛足者构成了非常常见的另一类乞丐群体。然而,列宾遇到的这个年轻人绝不是乞丐。后者当时正在找工作,在修道院厨房兼职洗盘子和洗碗,为画家精心摆姿势也给了他赚一点钱的机会。列宾被驼背者的独特个性吸引,于1880年至 1882 年用水彩、铅笔和油画创作了一系列写生草图。</p> <p class="ql-block">背包的乞丐</p><p class="ql-block">1879年</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下半叶,随着农奴制解体,俄国境内的乞丐数量激增,乞讨现象逐渐演变为社会顽疾。列宾的素描精准地呈现出同时代民族志学者笔下的职业乞丐形象:“手持接骨木长杖,左肩斜挎帆布袋”,挨家挨户在窗前以基督之名乞求施舍。</p> <p class="ql-block">驼背者</p><p class="ql-block">1881年</p> <p class="ql-block">“驼背者”系列草图创作于列宾寓居莫斯科近郊霍特科沃乡间宅邸期间。画家在修道院厨房遇到了这位年轻人,并简短记录如下:“他声线尖细却极富个性与活力。每逢宗教游行,这个拄着拐杖的年轻人总要数次超过队伍,跑到前方乞讨。他以自己的方式度诚信教,是个正派诚恳的青年…”</p> <p class="ql-block">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p><p class="ql-block">1881—1883年</p><p class="ql-block">列宾自 19 世纪 70 年代末返乡后,开始构思一幅展现行进中宗教队伍的鸿篇巨制。这一主题深深吸引着列宾,成为其创作的核心母题。通过描绘缓慢行进的队伍,列宾以凝练而传神的笔触刻画出了众生相。然而,圣像始终未向观者显露真容。对列宾而言,宗教庆典中最重要的是人民的形象,是他所理解的俄国多棱镜像。</p> <p class="ql-block">虔诚的女朝至者</p><p class="ql-block">1878年</p> <p class="ql-block">在这幅习作中,那些将成为《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画中人群一部分的女朝圣者的形象,被画家以一种感人至深的细腻手法呈现给了观者。她们背着沉重的行李,佝偻着身躯,沿着乡间小路缓慢而艰难地前行,拄着拐杖,相互依靠。</p> <p class="ql-block">橡树林中的宗教行列·圣像显现</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草图展现了人群沿着林间道路行进的场景。画家以概括性的笔触粗略勾勒出了人群轮廓,未着墨于细节刻画。但在密集的构图中,仍可辨认出身着节日黄袍的神职人员,以及手持红色旌旗与十字架的朝圣者。列宾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在方寸草图间精准地传达了俄国度诚信仰的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两名乌克兰农好与背身而坐的年轻男子速写</p><p class="ql-block">1880年为油画《晚会》(1881年,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创作的习作</p><p class="ql-block">“Vechornitsy”(意为晚间聚会)是指年轻人在夜晚举行聚会的传统社交活动。他们平日里举行聚会时会兼顾劳作与娱乐,节日期间则完全成为庆祝活动。在后来的绘画作品中,列宾既完成了多幅完整的乌克兰人物肖像,又留下了大量舞蹈人物的速写稿,同时呈现了舞者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舞蹈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晚会</p><p class="ql-block">1881年</p> <p class="ql-block">1880 年,列宾赴乌克兰采风。《晚会》正是他基于那里的民俗风情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之一。这一题材成为他从巴黎归国后重点探索的方向。画面主题取材于当地习俗:劳作结束后,人们彻夜歌舞至天明。“那些哥萨克民谣,歌声永不停歇,每个夜晚必有戈帕克舞者在跃动中划出优美弧线·….</p> <p class="ql-block">女演员斯特列佩托娃饰演的伊丽莎维塔肖像</p><p class="ql-block">1881年</p> <p class="ql-block">佩拉盖娅·斯特列佩托娃( 1850-1903)是一位伟大的悲剧女演员,被誉为戏剧舞台上的“瑰宝”与“奇迹”。每次演出后,她总因极致的情感投入而精疲力竭,几乎无法独自返回后台。列宾正是捕捉到了这种心理状态下的斯特列佩托娃,将其在皮谢姆斯基的戏剧《苦命》(1859年)中饰演的伊丽莎维塔一角定格于画布之上。</p> <p class="ql-block">歇息</p><p class="ql-block">1882年画家妻子维拉·阿列克谢耶芙娜·列宾娜肖像</p> <p class="ql-block">列宾为家人创作的肖像总饱含着发自内心的温情与对至亲之人的深切关怀。画中人维拉(1855-1917)因终日操持家务而困倦,在摆姿势的间隙打起了盹儿。列宾对妻子小心翼翼的温柔、对沉睡模特细致耐心的守候,加之画家与生俱来的敏锐直觉与非凡天赋,共同铸就了这幅 19世纪的肖像艺术杰作。</p> <p class="ql-block">阿法纳西·阿法纳西耶维奇·费特肖像</p><p class="ql-block">1882年</p><p class="ql-block">俄国诗人、翻译家费特的这幅肖像画,是特列季亚科夫为打造“民族珍视的面孔”肖像画廊而特别委托列宾创作的。在这幅肖像中,列宾摒弃了浪漫化的艺术处理:画中的诗人目光专注、神态可亲,全然不见哲思冥想或修辞雕琢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科依肖像</p><p class="ql-block">1882年</p><p class="ql-block">列宾所绘巡回展览画派领袖、杰出画家克拉姆斯科依的肖像画,其绘画风格呈现出克制的色调处理和简练的构图特征,这正是克拉姆斯科依本人在肖像创作中惯用的艺术语言。同时代的人都惊叹于真人和这幅肖像画的高度相似。然而,画家真正追求的,是通过刻画模特的心理状态来揭示人物性格特质与情绪世界。</p> <p class="ql-block">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季亚科夫角像</p><p class="ql-block">1883年</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1832-1898)是兼具商业远见与人文情怀的艺术收藏家,自青年时代便怀揣在故乡莫斯科建立一座国家美术馆的理想。1892 年,特列季亚科夫将已具备公共美术馆规模的私人画廊连同建筑本体一并捐赠给莫斯科市,自己则以终身管理人的身份继续守护这片精神</p><p class="ql-block">沃土。</p> <p class="ql-block">愿这场与列宾的邂逅,以及与青岛小朋友的相遇,都化作我旅程中温暖的印记,期待下一场大展中再会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