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夏霜</p><p class="ql-block">文:夏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83413658</p><p class="ql-block">图片:部分自拍</p><p class="ql-block"> 部分源于网络 致谢</p> <p class="ql-block">重读老舍先生的《述志》,总在字里行间摸到一股滚烫的温度——那是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抛家舍业、辗转武汉重庆时写下的文字。史料里说他当时连件完整的棉袍都没有,却把笔磨得发亮,在油灯下写"咱中国的骨头,断不了"。这哪是普通的散文?分明是文人的"抗战宣言",字里藏着对家国的疼,更藏着"不认输"的硬气。老舍最擅长于烟火日常里见风骨,就像《四世同堂》以小羊圈胡同的琐碎勾勒民族苦难那般,《述志》也没写战场宏篇,只借胡同裁缝烧布料拒为日军做工、茶馆伙计暗递干粮给学生的细节,道尽"普通人的抗战本分"。这种于细微处显刚毅的笔触,恰与无数无名英雄的壮举遥相呼应——那里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是危难时,普通人把锄头换成了武器,用血肉拼出了"咳出一支队伍"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尤其让我触动的,是《述志》里"忧伤藏着倔强"的精神底色。老舍写"夜里想起北平的胡同,就更不敢停下笔",这份愁绪不是软弱,是见同胞受难、国土被占时骨头缝里渗的疼,而疼到极致便生出战斗的力量。这让我想起无数革命先辈的故事:他们在敌人的枪口下挺直脊梁,在严刑拷打中坚守信仰,用生命诠释"中国人的骨头,断不了"。就像《述志》里的裁缝烧布拒敌、茶馆伙计暗递干粮,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选择,构成了民族精神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这种精神传承在教坛春秋中尤为明显。我当中小学教师时,学校条件简陋,没有投影仪,我就把《述志》里的段落抄在黑板上,给学生逐句讲:"老舍先生当年没枪没炮,却用笔写尽中国人的硬气;无数无名英雄没受过军训,却用锄头拼出了活路。这就是爱国——不是喊口号,是危难时敢站出来,是记住那些为我们拼命的人。"有次讲东北抗日英雄杨靖宇壮烈牺牲的故事,一个学生红着眼问:"老师,杨爷爷老英雄现在还在吗?"我点头说:"在,他们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活在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时代里。"那一刻我忽然懂了,老舍先生的"以文育人",革命英雄的"以血护国",原是同一种传承——守住精神的根,才能留住未来。</p> <p class="ql-block">离开教坛四十八个春秋,这份传承我从没放下。前两年楼下搬来个刚上初中的孩子,总说"历史课没意思"。我把革命故事读给他听,讲普通人在危难中的选择,讲"文字能当火把"的力量。孩子听到"血渗树根、新芽带红"的隐喻时,攥紧了拳头:"爷爷,我想去看看英雄战斗过的地方!"后来他真的去了红色纪念馆,回来时手里攥着一枚仿制的红星,说要夹在历史课本里。看着那枚红星,我想起老舍先生说的"笔底烽火照山河",原来不管是笔写的诗、口传的故事,只要藏着真骨头、带着烟火气,就能照亮后辈的心。</p> <p class="ql-block">可现在再看有些现象,真让人心里发紧:有的年轻人把"爱国"当成随口说说的时髦话,连老舍是谁都不知道;有的孩子对过去的苦难毫无感觉,觉得"那些事跟我没关系"。忘了这些,就像树没了根,就像《四世同堂》里痛斥的"偷生就是自取灭亡"——国土丢了能夺回来,人心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我这辈子,从村办工厂当小工人,到上山下乡当农民,到站上讲台当老师,到政府机关当工作人员,再到退休后握笔写红色故事,走的每一步都是红心向党,心里装的始终是"爱我中华",矢志不渝。《渔村革命烽火》里共产党员、渔工领头雁何元余英勇走向断头台,“砍头只当风吹帽”;《革命根据地姑寮村故事》里农民面对强敌,敢于斗争,英勇不屈;曹江烽火八十载,红色传承永不息。这些都提醒我: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普通人"拼"出来的,是党领着老百姓一茬一茬"干"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说到底,《述志》述的不只是老舍的志,更是每个中国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子志;无数无名英雄的故事,讲的不只是一群人的战歌,更是一个民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脊梁骨。我这退休汉子,满目夕阳红,能做的就是握紧这支笔,把这些故事一直写下去——写那片被英烈鲜血染红的土地如何开出盛世繁花,写那盏在历史长河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怎样照亮后来人。正如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这份爱,早已淬炼成钢,熔铸进每个中华儿女的骨血。</p> <p class="ql-block">后辈们啊!当你们在和平年代捧读这些文字时,请记住:民族精神的接力棒,从来不是轻飘飘的传承。它是鲁迅笔下"无穷的远方都与我有关"的担当,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决绝,是杨靖宇腹中草根与棉絮凝成的丰碑。这接力棒上,刻着"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渗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更浸着"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此刻,我望向窗外的晚霞,忽然想起《述志》里那句"文字能当火把"。是的,只要我们心中有光,笔底就会有热——这热,能融千年冰雪,能燃万载薪火,能让"中国的骨头"永远挺直,能让"笔底烽火"永远照亮山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