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人生困惑。如何情绪稳定且自由地生活,一直是人生的一个大命题。四百多年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他22岁启程,34年间足迹遍及21个省市,写下60余万字游记,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①心中有方向,不怕路长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这是徐霞客年少时立下的志向。在科举盛行的明代,徐霞客不走寻常路,无意在名利场上争短长,而是将探索山川作为自己的人生方向。现在交通便利,装备齐全,名山大川往往也有规划好的旅游线路。徐霞客的旅途充满艰辛。在衡阳,他遭遇抢劫,财物尽失;在西南考察,他多次面临生命危险。但支撑他继续前行的,是那份清晰的人生方向感——“此身乃山川之身也。”在容易随波逐流的时代,我们需要问自己:什么是我真正热爱的?找到内心的“碧海苍梧”,我们才能在外界纷扰中保持定力。 心有所向,路必不远。真正的富有,是让自己的灵魂跟着心意去流浪。 ②途穷不忧,行误不悔 徐霞客在旅途中曾无数次面临绝境,但他的态度是:“途穷不忧,行误不悔。瞑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意思是:路走到尽头也不忧愁,走错了也不后悔。困了就睡在树木石头之间,饿了就吃草木的果实。行走山林之间,每一条岔路都是一场未知的风景。人生也是在一个又一个路口做出选择,即使是最优选择也会错过风景,所以路走不通、走错了,也不妨豁达一点,毕竟这也是一种人生体验。在探索雁宕山时,徐霞客曾被困在悬崖上,“攀跻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向上攀登一分一寸都极为艰难,一旦失足就会一落千丈。但他没有绝望,而是冷静寻找出路。 徐霞客的这种豁达,源于他将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及登峰顶,风爽天清,四周眺望,心目豁然。”经历艰辛后获得的开阔视野,正是对坚持者的最好奖赏。现实生活中,我们太容易为走错的路而懊悔,为遇到的困境而焦虑。但如果我们能像徐霞客那样,把每一次“行误”都当作必经的体验,人生会轻松很多。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是构建生命的基石。真正的智慧,是在看不到路时,依然能保持心中的晴朗。 ③闻奇必探,见险必截 徐霞客的一生,是对“闻奇必探,见险必截”这八个字的生动诠释。听到奇特的地方必定去探寻,见到险峻的地方必定去穿越。 他不仅探寻名山大川,也关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徐霞客的探索精神成就了他在地理学上的贡献。在麻叶洞探险时,当地村民都劝阻他,说洞中有怪物。但徐霞客不轻信传言,亲自举火把进洞探查,最终揭开了洞穴的神秘面纱。徐霞客还通过观察自然悟出:“天地无私,万物平等。”他认识到,在广阔的自然面前,人类应当保持谦逊。生活中有太多人云亦云的“常识”和不敢逾越的“禁区”。徐霞客告诉我们,保持好奇心和勇气,敢于探索属于自己的路径,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生命的宽度,取决于你敢于探索的边界。最美的风景,常常藏在常人不敢去的地方。 ④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徐霞客晚年身患重病,被人抬回家乡。有人问他是否后悔放弃安定生活,他回答:我实现了“大丈夫当照碧海而暮苍梧”的梦想,体验了更广阔的天地,有什么好后悔的呢?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的结尾这样说:“是的,这就是我想说的,这就是我想通过徐霞客所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他的一生是对“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最生动的诠释。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他凭借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洞察自然。徐霞客曾说:“我欲倒骑玉龙背,峰巅群鹤共翩翩。”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正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当我们被现实困在方寸之间时,不妨学习徐霞客的精神:在自己的领域勇敢探索,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旷野。毕竟,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到达了哪里,而在于途中我们看到了什么,体验了什么,以及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 随心所行,不计程,亦不计日。随着自己的心意行走,不计算路程,也不计算日子——这或许是最自由的活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