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七)

陀罗山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读吕思勉先生的《隋唐五代史》,便被其沉潜从容的叙述节奏所吸引。不同于侧重故事性的通俗史著,先生以考据为基,以制度为纲,将三百余年间的治乱兴衰拆解成清晰的历史肌理,让读者得以透过王朝更迭的表象,触摸到时代运行的深层逻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制度经纬中的王朝底色</b></p><p class="ql-block"> 先生对制度的梳理尤为精到。从隋代创设的三省六部制如何为唐的鼎盛铺路,到均田制崩坏与两税法推行背后的经济变迁,再到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所引发的军事格局震荡,字里行间皆是制度与社会的互动。印象最深的是对“安史之乱”的剖析:先生并未止步于安禄山的野心与唐玄宗的昏聩,而是追溯至边疆节度使权力膨胀的制度根源——当军权、行政权、财权集于一身,中央与地方的平衡被打破,变局的发生便有了必然之势。这种从制度视角解读历史的方式,让人明白“历史的偶然”往往藏在“制度的必然”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人物叙事里的历史温度</b></p><p class="ql-block"> 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亦跳出了“明君贤臣”“奸佞小人”的简单标签。写唐太宗,既赞其纳谏之明、拓土之功,也不讳言晚年对长生之术的沉迷与对功臣的猜忌;述武则天,既承认其酷吏政治的残酷,也肯定其破格用人、发展科举对寒门阶层的擢升意义。即便是五代乱世中的军阀,先生也常于寥寥数笔中勾勒其性格底色——如朱温的狡黠与暴戾,柴荣的锐意与遗憾,让冰冷的历史多了几分可感的温度。这种客观审慎的态度,恰是治史者应有的襟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乱世变局中的文明韧性</b></p><p class="ql-block"> 五代十国的分裂混战,常被视为“黑暗时代”,但先生笔下却可见文明的韧性。他格外关注战乱中文化的延续:南唐的词坛风雅、吴越的水利兴修、蜀地的雕版印刷,皆在兵戈之余为文明存续留下火种。更值得深思的是,正是这段分裂的历史,让赵宋王朝得以总结前代教训,在制度设计上寻求中央集权与地方活力的新平衡。读至此,方知“乱”与“治”从来不是割裂的,历史的进步往往在破立之间曲折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掩卷时,窗外暮色渐浓。吕先生的文字如一位老者闲谈,没有激昂的议论,却在平实中藏着洞见。这部《隋唐五代史》最动人之处,或许正在于它让我们明白:历史从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制度、人性、时势交织的洪流。读懂了这段历史,便读懂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密码,也更懂得“鉴往知来”四字的分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