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里的赤子趣‖董海辉

空廬

<p class="ql-block">董海辉以一支毛笔为钥匙,打开了藏在寻常生活里的趣味之门。这位生于仇池古国西和县、现客居北京的画家,三十余年来笔耕不辍,用“求意不追形”的笔墨哲理,将市井烟火与人文温情酿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滋味。</p><p class="ql-block">董海辉的“趣”,藏在落笔成形的夸张与天真里。他从不困于传统人物画的庄严范式,反而擅长放大生活中的本真神态:街头小贩咧嘴大笑时,嘴角几乎要咧到耳根;田间老农躬身劳作时,脊背弯成一座圆润的小山;观虫老者凝神屏息时,身子前倾成极具张力的弧线。这种略带漫画感的造型处理,看似随性却精准无比——眯成弯月的眼睛藏着笑意,舒展的衣纹透着松弛,寥寥数笔便让人物从宣纸中“活”了过来,仿佛下一秒就要开口说话。正如他笔下的《赏梅图》,仅用几抹飞白带过衣纹,留白处不着一字,却似有虫鸣在空气里流转,让观者忍不住跟着屏住呼吸。</p><p class="ql-block">这份趣味更离不开笔墨的灵动加持。作为取法二王的书家,董海辉将书法功力自然融入绘画,淡墨勾轮廓,浓墨点眉眼,笔锋的顿挫间藏着人物的神态节奏。墨色的浓淡干湿在他笔下流转自如,人物衣袂似随风轻拂,肌肤质感若隐若现,既保留了传统水墨的空灵之美,又注入了现代审美的鲜活气息。他从不堆砌细节,却能以少胜多:《观自在图》里,老人坐爬在石上,观看游鱼,皱纹里盛着满足的笑意,没有激烈冲突,却让人瞬间想起夏夜乘凉时的家长里短,那份熨帖的安宁正是生活最动人的趣味。</p><p class="ql-block">在董海辉眼中,趣味从不是刻意的滑稽,而是对生活的温情观照。他的画笔很少触碰宏大叙事,更多聚焦于孩童追蝶、老者对弈、邻里闲谈等日常碎片。这些平凡场景在他笔下有了诗意的温度:高士临溪的悠然、百姓劳作的质朴、市井相聚的热闹,每幅画都像一段截取的生活切片,藏着对人性的洞察与对美好的向往。这种创作理念,恰是他“承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法”艺术主张的生动实践——扎根传统文人画的意境美学,却以当代人的视角解构生活,让高雅艺术真正贴近了本真。</p><p class="ql-block">从仇池山的文脉滋养到北京宋庄的艺术探索,董海辉始终以赤子之心对待笔墨与生活。他的画里没有晦涩的表达,只有直抵人心的温暖与趣味,正如他在“赤子之心艺术展”中传递的创作初心——用纯粹的视角捕捉世间百态,让观者在会心一笑中读懂生活的本真滋味。这份藏在笔墨里的趣味,既是艺术的突破,更是一位画家与世界对话的温柔方式。</p><p class="ql-block"><b>作品欣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