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方塔园打卡攻略:跟着阿萌解锁隐藏游园玩法

阿萌

<p class="ql-block">  秋阳斜照时踏入方塔园,朱漆园门推开的刹那,市井喧嚣便被隔绝在外,只余草木清香与檐角风铃轻响,宛若闯入时光褶皱里的江南秘境。</p><p class="ql-block"> 入园先遇一片青竹林,细竹疏影横斜,石板路被落叶铺得松软。穿林而过,清代天妃宫的飞檐率先探出,红墙黛瓦映着蓝天,殿内妈祖像虽不施粉黛,却透着温润庄严,这处上海仅存的妈祖庙遗迹,默默藏着旧时松江港的航海记忆。转角便是陈化成祠,白墙嵌着青石门框,祠内展柜里的旧剑与战报,将鸦片战争里那位守吴淞的老将故事,静静铺在游人眼前,让人驻足时不觉屏住呼吸。</p><p class="ql-block"> 园内最惊艳的,当属那座宋建方塔。原名兴圣教寺塔的它,九级塔身瘦劲挺拔,檐角如鸟翼舒展,风过时铜铃叮咚,似在复述千年光阴。绕塔而行,忽见一面明代砖雕照壁立在塔侧,4.75米高的壁面上,龙纹蜿蜒、瑞兽腾跃,砖缝间的青苔都藏着匠心,据说这是江南现存最完整的明初砖雕珍品。</p><p class="ql-block"> 沿S形湖岸漫步,塔影倒映在碧波里,偶有锦鲤摆尾,便搅碎满湖“宋塔秋波”。湖畔兰瑞堂的楠木柱泛着暗光,这座清初的古宅原在江西,后整体迁建于此,木梁上的雕花仍清晰如初。连廊尽头的“其昌廊”,董其昌手书的《怀素自叙帖》刻在石壁上,墨韵伴着桂香,让人忘了归时。</p><p class="ql-block"> 不过半日时光,却像从宋走到明,又踏过清代的石阶。方塔园的妙,从不在亭台楼阁的繁复,而在每一处古迹都带着生活温度——是塔铃与风声的和鸣,是砖雕里藏着的匠人巧思,更是让人在喧嚣都市里,寻得片刻安宁的古韵悠长。</p> <p class="ql-block">  方塔园的明代砖雕照壁,是江南古建艺术的一颗明珠。</p><p class="ql-block"> 这面照壁建于洪武三年,高4.75米、宽6.1米,砖刻浮雕布满30平方米壁面。中央麒麟身姿矫健,周身祥云缭绕,瑞兽、花草层层叠刻,刀法细腻如笔锋走纸,将明代砖雕“满而不塞、繁而不乱”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它原是松江府城隍庙的照壁,后随历史变迁迁移至方塔园。作为上海现存最古老的砖雕照壁,其不仅是建筑装饰的典范,更藏着古人对祥瑞的祈愿——麒麟象征太平,纹饰里的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明代松江的工艺水准与文化信仰。</p><p class="ql-block"> 如今,照壁前花影摇曳,后方宋塔檐角铜铃随风轻响,古今景致在此交融,让人在触摸砖纹的瞬间,仿佛听见六百年前的凿刀声仍在回响。</p> <p class="ql-block">  松江方塔园的方塔,是宋时遗韵的具象。</p><p class="ql-block"> 此塔原名兴圣教寺塔,建于北宋,九级方形砖木结构,高42.5米。塔身瘦劲,檐角如翼舒展,每层悬铜铃,风过叮咚似千年絮语。它承唐塔风骨,是江南古塔形制的典范,也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塔。</p><p class="ql-block"> 如今,塔立园中,与明代砖雕照壁、清代建筑相映,成了松江历史的立体书页。登塔虽不可得,然环塔而行,看砖缝里的青苔与檐角的飞鸟,便知宋时风,仍在塔间流转。</p> <p class="ql-block">  在松江方塔园的一隅,一排白墙黛瓦的长廊静静伫立,这便是“妈祖的故事”砖雕长廊。</p><p class="ql-block"> 长廊以十余块精美的砖雕,铺陈出妈祖林默的传奇一生。从她降生时的异象,到救助渔民航海、护佑一方平安的神迹,每一块砖雕都如一页立体的史书。工匠以刀为笔,在青砖上刻出海浪的起伏、人物的神情,妈祖的慈悲与神通在砖纹间跃然“壁”上,旁配的文字说明更让故事脉络清晰可感。</p><p class="ql-block"> 妈祖是沿海百姓心中的海上守护神,其文化在江南水乡也有着深厚根基。这些砖雕不仅是工艺的展示,更是信仰的载体——每一道刻痕都凝结着古人对平安顺遂的祈愿,也让今天的游人得以触摸那段关于海洋、关于敬畏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 长廊尽头,方塔的檐角隐约可见,古今景致在此交汇。漫步其间,看砖雕里妈祖的身影在光影中流转,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海浪声,也能读懂一方水土对海洋守护神的深情仰望。这长廊,是砖雕艺术的杰作,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让妈祖故事在方塔园的古韵里,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在松江方塔园的绿荫深处,一座黑瓦朱柱的天妃宫静静矗立,它是上海现存唯一的妈祖庙遗迹,也是松江海洋文化的一枚印章。</p><p class="ql-block"> 天妃宫为供奉海上保护神妈祖而建,飞檐翘角的江南庙宇形制,门前石狮威严肃穆,刻着“上海天妃宫”的青铜香炉泛着古意。步入殿内,妈祖像端然居中,眉眼间的慈悲与神通,似仍在护佑着这片曾因水运而兴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松江自古是江南航运要冲,往来商船将妈祖信仰载至此处,天妃宫便成了水手与百姓祈愿平安的精神港湾。它的存在,不仅是一座庙宇,更是一部立体的历史——砖缝里藏着宋元时期的漕运繁华,梁木间留着明清海贸的风声,每一处雕饰都在诉说着松江与海洋的羁绊。</p><p class="ql-block"> 如今,宫前广场花影摇曳,晨练的人们接踵而至。这座天妃宫早已卸下了世俗的香火重担,却将妈祖文化与松江的航运记忆,在方塔园的古韵中永久封存。它让往来者知晓,在江南的温婉之外,松江也曾有过与海洋相拥的壮阔,而这份壮阔,就凝结在天妃宫的一砖一瓦里。</p> <p class="ql-block">  方塔园内的“阳光伟人”浮雕长廊,是一条镌刻着人文星光的时光小径。</p><p class="ql-block"> 白墙黛瓦的长廊上,一块块金属浮雕依次铺展,古代圣贤、文化名人的形象在錾刻中鲜活。或抚卷沉吟,或策杖而行,每一尊浮雕都配文述其生平,将历史人物的风骨与故事凝于方寸。</p><p class="ql-block"> 长廊的江南瓦檐与园内古建呼应,浮雕的金属冷光却透着人文温度。它如一部立体的名人传,让游人在驻足间,与那些曾照亮时代的“阳光伟人”隔空对话,于方塔园的古韵里,又添几分人文厚重。</p> <p class="ql-block">  松江方塔园神道石像生记</p><p class="ql-block"> 漫步方塔园西北隅,十余尊青灰石雕沿甬道静静伫立,这便是园内的明代神道石像生展区,碑刻与石像相映,藏着一段关于古代礼制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展区简介碑清晰载明,石像生是古代高品级官员墓前神道的标配,多为武将、文臣、马、羊等造型,其中武将与文臣又称“翁仲”,凡墓前设石翁仲者,墓主人官阶多在二品以上,是身份与等级的象征。明代对此规制极严,《明史·礼志》《明会典》中明确规定,不同品级官员墓前石像生的种类、数量需严格对应,不可僭越,足见其背后的礼制分量。</p><p class="ql-block"> 园中的14座石像生与碑碣座,并非出自同一墓葬,而是从松江各地明代古墓中出土汇聚而来。其中既有武英殿大学士徐阶一品夫人墓的遗存,也有礼部尚书张骏墓、赠光禄寺卿杨允绳墓的构件,每一尊石像的衣纹、姿态,都透着明代石雕的古朴技法。</p><p class="ql-block"> 2004年10月,松江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部分受损石像生进行修复,随后在方塔园择址复原神道场景。如今,游人驻足于此,既能看到文臣手持笏板的端庄、武将身披铠甲的威严,也能透过这些历经数百年的石雕,触摸到明代松江官宦文化的印记,为方塔园的千年古韵再添一抹厚重。</p> <p class="ql-block">  在松江方塔园的绿意间,一方花岗岩文保碑静静伫立,其上“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松江方塔园(望仙桥)”的字样,为这座古桥烙下历史的印鉴。</p><p class="ql-block"> 望仙桥是方塔园的古桥遗存,它是松江古代桥梁工艺的见证,也是方塔园历史层积的一块拼图。文保碑的存在,既是对古桥的官方认定,也为游人揭开了方塔园文物谱系的一角,让人们知晓在园中的亭台塔影之外,还有这样一座古桥,藏着松江的水运记忆与造桥智慧,于无声处诉说着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方塔园内的溲疏,是花木与古园的诗意相逢。</p><p class="ql-block"> 它的树干颇有个性,树皮如纸片般层层剥落,露出浅褐的新皮,似是岁月在枝干上留下的独特印记。作为绣球科溲疏属植物,它还有个空灵的别名“空疏”。每到5月中旬,白色小花密密簇生,如素瀑悬于枝间,素雅清香,自带“小仙女”气质。</p><p class="ql-block"> 这株溲疏所在的方塔园区域,还获评“2023年度上海市公园特色植物区”。在古意盎然的方塔园里,它以树皮的沧桑与花瀑的柔美,为园景添了一抹自然与人文交融的亮色。</p> <p class="ql-block">  方塔园的五老石,是散落在古园里的“自然老者”。</p><p class="ql-block"> 五块奇石形态各异,或卧或立,轮廓似鹤发老者,故而得名“五老”。它们并非刻意雕琢,而是取天然山石之形,色泽青灰,表面覆着浅浅苔痕,透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感。</p><p class="ql-block"> 五老石常伴花木而立,旁有翠竹轻拂、兰草点缀,与园内宋塔、明壁的人文景致相映。游人驻足其间,或倚石小憩,或观石品形,能在古建的庄严之外,触摸到自然造物的野趣,也为方塔园的“古韵”添了几分“天趣”。</p> <p class="ql-block">  方塔园五老石又称“五老峰”,其名称由来是因为这五块太湖石形状酷似老翁。</p><p class="ql-block"> 五老石原为明代画家顾正谊位于松江城的濯锦园遗物,于1973年迁入方塔园。鉴石专家根据石形,由东北向西南依次将它们命名为迎客老头、矮老头、高老头、瘦老头、送客老头。五老石具“皱、漏、透、瘦”的特点,是太湖石中的珍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