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风掠过芦苇丛,沙沙作响,像大地在低语。我沿着小径走来,远远便望见那块立在水边的标牌——“村街艺带间湘”,字迹粗犷却有力,仿佛是从这片土地里长出来的。阳光斜照,芦苇随风轻摆,影子落在牌子上,斑驳陆离。这名字读来有些颠倒,却莫名契合眼前景象:村庄、街巷、艺术、乡野,在这里交织成一种说不出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往前几步,一座茅草覆顶的牌坊静静立着,黑底金字的匾额上写着“湘间艺村街”。没有喧嚣,没有喇叭声,只有树影婆娑,远处几栋老屋隐在绿意之中。我站在牌坊下回头望了一眼来路,柏油路干净得能映出云影,而身后的世界,已悄然换了一种节奏。</p> <p class="ql-block">黄尖“潮间带艺术村”坐落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依托黄海沿岸独特的潮间带湿地生态与地域文化,是集艺术创作、文化传承、生态展示、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文旅项目,旨在通过艺术赋能乡村,激活湿地资源与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p><p class="ql-block"> 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 艺术村规划占地面积约500亩,涵盖核心艺术创作区、湿地生态展示区、民俗体验区及配套服务区,紧邻黄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充分融入“海、滩、林、田”的自然肌理,形成“艺术与生态共生”的空间格局。项目总投入资金约3.8亿元,主要用于旧村落改造、艺术场馆建设、生态景观修复及基础设施完善,既保留乡村原有风貌,又注入现代艺术元素,实现“老村庄焕新颜”。</p><p class="ql-block"> 建设意义</p><p class="ql-block"> 1. 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融合:以潮间带湿地为背景,将艺术创作与生态保护理念结合,让公众在感受艺术之美的同时,增强对湿地生态的关注与守护意识;</p><p class="ql-block">2. 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通过艺术赋能,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带动当地村民参与文旅服务、手作体验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推动“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p><p class="ql-block">3. 地域文化的当代表达:挖掘黄尖地区的渔盐文化、湿地民俗等特色资源,以艺术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让传统文脉在创新中延续。</p><p class="ql-block"> 传承与创新</p><p class="ql-block"> - 传承:深入挖掘黄海渔歌、海盐制作技艺、湿地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当地老艺人、民俗专家参与项目,通过非遗工坊、民俗展演等形式,保留文化本真;</p><p class="ql-block">- 创新:引入当代艺术创作手法,如装置艺术、大地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将潮间带的“潮汐变化”“湿地生物”“渔家生活”等元素转化为艺术符号,打造兼具地域特色与现代审美的作品,实现传统与当代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构思与规划</p><p class="ql-block"> 艺术村以“潮起潮落·艺绘乡土”为核心理念,规划三大功能板块:</p><p class="ql-block"> 1. 艺术创作区:建设艺术家工作室、驻村创作基地、艺术展览中心,邀请雕塑、绘画、摄影等领域艺术家驻村创作,作品主题围绕湿地生态、渔家生活展开;</p><p class="ql-block">2. 生态体验区:依托潮间带湿地,打造木栈道、观鸟台、生态课堂,结合艺术装置(如以芦苇、贝壳为材料的大地艺术),展示湿地生物多样性与自然规律;</p><p class="ql-block">3. 民俗活化区:改造传统渔家院落,设立海盐文化馆、渔歌剧场、手作工坊,游客可参与海盐制作、渔绳结编织等体验,感受地域生活智慧。</p><p class="ql-block"> 展示内容</p><p class="ql-block"> 1. 湿地主题艺术作品:包括以丹顶鹤、麋鹿、芦苇等为原型的雕塑,反映潮汐变化的光影装置,用湿地植物创作的大地艺术等,让艺术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p><p class="ql-block">2. 非遗与民俗展演:定期举办黄海渔歌会、海盐文化节,展示渔家号子、手工造船技艺等,搭配沉浸式民俗体验活动;</p><p class="ql-block">3. 生态科普展陈:通过互动装置、科普漫画等形式,解读潮间带湿地的生态价值、潮汐规律及保护意义,兼具教育性与趣味性;</p><p class="ql-block">4. 乡村生活美学:展示村民手作的芦苇画、贝壳工艺品等,将日常农具、渔家器物转化为文创产品,呈现“乡土即艺术”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黄尖“潮间带艺术村”通过艺术与生态、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不仅成为黄海湿地的一张文化新名片,更探索出一条“以文化激活乡村、以生态滋养艺术”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让潮间带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在新时代焕发独特光彩。</p> <p class="ql-block">老屋前站着一位戴帽子的游客,双手插在口袋里,望着门前那条石板路出神。我走近时,他转过头笑了笑,没说话,眼神里却有种熟悉的温度。那扇木门上的窗格雕着简单的花纹,墙皮有些剥落,但并不破败,反倒透出一种被岁月抚平的从容。这里不像景区,倒像是谁不愿搬走的老家。</p> <p class="ql-block">我和朋友并肩走在主街上,两旁的树冠连成一片绿廊,阳光从缝隙间洒下来,在肩头跳跃。她穿着红裙,脚步轻快,不时指着远处某栋彩绘的房子说“真像画里的一样”。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那栋外墙绘着《星月夜》的建筑正静静立在蓝天下,梵高的笔触与稻田的气息奇异地融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潮间雅舍”四个字挂在木柱上,字迹清秀。一位女子站在指示牌前,正低头读着介绍。我也停下来看了看——原来这里不只是吃饭的地方,更是一处以生态艺术为底色的休憩空间。两层小楼掩映在树影中,门前种着几株向日葵,风一吹,叶子翻出银白的背面,像在悄悄鼓掌。</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一座名为“画舫”的门楼出现在眼前。门楣上两个大字苍劲有力,两侧柱子刻着诗句,门内浮雕繁复却不浮夸。我伸手轻触那块深色石板地面,凉意从指尖蔓延上来。这里没有游客挤攘,只有几片落叶静静躺在门槛边,仿佛时间也放慢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中国诗书画研究会”“潮间带艺术村创作基地”——这两行字就刻在“画舫”两侧的墙上,像是无声的宣言。一位穿黑裙的女士从门内走出,肩上挎着包,神情淡然。她没看我,只是整了整衣领,便朝另一条小路走去。我忽然觉得,这村子不只是展示艺术,它本身就在呼吸着艺术。</p> <p class="ql-block">街角有家书屋,门面不大,却精致得让人忍不住驻足。柜台上摆满手工饰品,耳环、胸针、项链,每一件都带着手作的温度。一位红裙女子正低头拍照,她的同伴则拿起一枚贝壳胸针细细端详。店内挂着几幅小画,角落里还摆着一盆绿萝,藤蔓垂下来,几乎要碰到一本摊开的画册。</p> <p class="ql-block">一面墙被密密麻麻的卡片覆盖,黑白分明,像一首排列整齐的诗。我走近才发现,每张卡片上都写着一个名字或一句短语,像是某种记忆的存档。有人在墙上留下“2023年第一场雨”,也有人写着“外婆教我包的饺子”。这些细碎的光,拼成了这个村子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沥青路平整地伸向远方,两旁是茅草屋顶的老屋,白墙衬着绿树,安静得像一幅未完成的水彩。远处天空微茫,云层低垂,却不压抑,反倒给这村落添了几分水墨意境。我走得慢,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p> <p class="ql-block">展台上摆着一排工艺品,有展翅的鹤,有盛开的花,都是用陶土或木头雕成的。最下面一层是包装精美的饰品,透明袋子里的耳环闪着微光。灯光柔和,照得每一道刻痕都清晰可见。这些不是流水线上的产物,而是有人坐在灯下,一寸一寸打磨出来的梦。</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满了照片,一位穿黑裙的女子站在前面,久久未动。她背对着我,但我能感觉到她的专注。那些照片记录着村民的笑脸、艺术家的创作瞬间、节庆时的舞龙队伍……每一张都在诉说:这里不只是风景,更是生活。</p> <p class="ql-block">一位红裙女子正为同伴拍照,花裙的那位微微侧身,笑意温婉。背景是展览的展板,上面写着“潮间带艺术村三年回顾”。灯光打下来,两人的影子融在一起。我悄悄走过,没打扰这定格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屋内,一位戴浅色帽子的男子站在一幅水墨画前。画中是几株老树,枝干虬曲,墨色浓淡相宜。他看得入神,仿佛在树影里看见了自己的童年。旁边的展示柜里放着几本画册和宣传页,书架上堆着诗集和艺术杂志——这里既是展厅,也是会客厅。</p> <p class="ql-block">一面灰墙上挂满了人物肖像,飞鸟图案在背景中若隐若现。每张照片下都有简短介绍:画家、陶艺师、返乡青年、驻村医生……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因这片土地聚在一起。我数了数,竟有三十多张面孔,像一部无声的纪录片,静静讲述着“人”如何重塑一个村庄。</p> <p class="ql-block">一对老年夫妇站在名人墙前,慢慢读着每一段文字。他们不说话,只是偶尔相视一笑。立式展牌上还贴着几张老照片,有上世纪的村口、晒谷场、老供销社。他们看得仔细,仿佛在寻找自己年轻时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堂龙”牌匾悬在浅棕色的门楼上,雕花门廊透出中式韵味。门前小路通向几级台阶,两旁灌木修剪得整整齐齐。我注意到地上有黄色减速带,像是提醒来者:慢一点,再慢一点,这里值得你停下来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潮间雅舍的介绍牌上写着它能容纳五十人用餐,有茶室、画廊和庭院。我想象着秋日午后,坐在院子里喝一杯本地采的野茶,听风吹过竹林,看墙上光影移动。这样的地方,不只是吃饭,更是让心落地的驿站。</p> <p class="ql-block">宣传牌上写着,这里曾是闲置农宅,如今成了油画社区、美术馆和民宿聚落。它位于黄(渤)海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有丹顶鹤飞过的天空,也有艺术家笔下的花田。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但最打动我的,是那句“让艺术回归乡土”。</p> <p class="ql-block">“湘间带艺术村”六个大字立在竹林前,白底黑字,简洁有力。旁边的信息牌上画着村内导览图,标注了创作基地、艺术工坊和生态农场。我抬头望了望蓝天,云朵缓缓移动,像在为这个村庄写下无声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那栋绘着梵高肖像和《星月夜》的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色彩浓烈得几乎要溢出来,却又与草坪的绿、天空的蓝和谐共存。艺术没有高高在上,它就在这面墙上,等着路人抬头看见。</p> <p class="ql-block">向日葵壁画映在一堵矮墙上,对面是白灰相间的两层小楼,窗台上摆着几盆多肉。树影斑驳,风轻轻吹动一片叶子。我忽然明白,所谓“艺术村”,不是把画挂进美术馆,而是让美长在生活的每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一排彩色房子沿街排开,外墙是抽象的图案,红、黄、蓝、紫,像孩子们打翻了调色盘。屋顶的红瓦在阳光下泛着暖光,树影落在墙上,随风晃动。我站在街中央,环顾四周,仿佛走进了一幅活着的油画。</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0日,黄尖“潮间带艺术村”,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