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前坑桥头,我们四十多人的队伍早已集结完毕。龙登户协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舞,像一团跳动的蓝焰,映着每个人脸上抑制不住的笑意。老孟站在最前面检查装备,土匪和吴亮正忙着清点人数,中锋们分散在队伍中间,压队的习强和白衬衫则默默整理着后备物资。这一天,我们要走的是仙居公盂背环线——一条藏在群山褶皱里的野趣之路。背包沉甸甸的,但心更轻,仿佛只要迈出第一步,就能把城市的喧嚣甩在身后。</p> <p class="ql-block">出发前,我们在村口的老屋前稍作停留。那是一座典型的浙南民居,灰瓦翘檐下挂着几面褪色的旗子,写着“游侠客”“户外拓展”之类的字眼,像是过往无数脚步留下的印记。有人从屋里搬出几箱水,有人调整着安全帽的系带,笑声在石板路上回荡。这村子安静得像被时间遗忘了一角,可我们的到来,却让它短暂地热闹起来。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徒步不只是翻山越岭,更是穿过人间烟火,走向另一种生活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真正进入山野后,世界一下子安静了。岩壁陡峭,石面粗糙,攀爬时指尖触到的是千万年风化的痕迹。几位队友率先上岩,绳索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像一条连接天地的线。他们动作稳健,每一步都踩在险处,却又透着从容。我站在下方仰头望着,忽然明白为什么有人愿意一次次奔赴这样的高度——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在悬于半空的那一刻,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我们在一处山崖平台休整。三三两两的人挂在绳索上,或坐或立,啃着干粮,说着笑话。山风从谷底吹上来,带着草木的清香。有人指着远处说那像是公盂背的主峰,轮廓如刀削般利落。我眯眼望去,只见绿意层层叠叠,岩壁裸露处泛着铁青色,像大地的骨骼。这一刻,人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自由。</p> <p class="ql-block">午后抵达一处山间木屋,它孤零零地立在坡上,窗台挂着一块粉红布条,在风里轻轻摆动,像是某种无声的问候。我们围着它拍照,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山神的居所。木屋门没锁,里面堆着些旧农具和干柴,墙角还贴着一张泛黄的年画。坐在这片宁静里,喝一口温热的姜茶,竟有种回家的错觉。原来最动人的风景,不只是山高林密,还有这些藏在荒野里的温柔细节。</p> <p class="ql-block">竹林是这条路线最诗意的一段。阳光斜照,竹影斑驳,脚踩在落叶上沙沙作响,像踩碎了时光。我们排成一列穿行其中,有人忍不住比出“V”字手势,有人闭眼深呼吸,仿佛要把整片清气都吸进肺里。竹子高耸入云,绿得纯粹,风过处,整片林子都在低语。那一刻,我忽然想起小时候读过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如今身在其中,才真正懂了那份清旷与自持。</p> <p class="ql-block">四位女队友走在竹林深处,红渐变的冲锋衣在绿意中格外醒目。她们头戴头盔,笑容灿烂,像四朵开在山野的花。她们边走边聊,笑声惊起几只山鸟。我不知她们聊什么,但那份轻松与默契,比任何风景都更打动我。户外从不是孤独者的远行,而是志同道合者共同书写的诗行。</p> <p class="ql-block">下山的路沿着一条乡间小径蜿蜒而下,队伍拉得有些长,但没人掉队。旗帜依旧在前头飘着,像一条引路的河。路边有老农牵牛走过,朝我们点头微笑;远处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我们穿过了山,也穿过了村,像是从原始走回人间。背包早已变轻,可心里却装满了东西——风、光、汗、笑,还有那些说不出名字的感动。</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回到起点。草地被夕阳染成金色,天空澄澈如洗。有人躺下望着云,有人整理照片,有人默默收拾装备。这一天,我们走了近二十公里,翻过三座山脊,看过岩壁、竹林、梯田与村落。疲惫是真实的,可快乐更真实。站在山脚下回望,公盂背的轮廓已隐入暮色,但它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脚印,还有一种重新活过来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途中曾见一人攀上岩顶,右手高举,像在向世界宣告什么。那一刻我没有拍照,只是静静看着。后来我也爬上了那块岩石,站上去的瞬间,风扑面而来,山谷在脚下铺展,我忽然懂了那个动作的意义——不是炫耀,而是确认:我还活着,还能向上,还能看见这么辽阔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山峰静默,岩壁苍茫,植被在石缝中倔强生长。这些山不会说话,可它们用形态告诉我们什么叫坚韧。走在这条线上,每一步都是与自然的对话,每一次喘息,都是对自我的倾听。</p> <p class="ql-block">回程车上,我望着窗外渐暗的山影。村庄依旧安静地卧在山脚,梯田如纹路般铺展,屋顶的瓦片泛着微光。这一日,我们闯入它的宁静,又悄然离去。可我知道,这片山水,已悄悄住进了我心里。</p> <p class="ql-block">攀岩时,有人喊“慢点,稳住”,有人在下方默默拉紧保护绳。没有谁是孤军奋战,每一次向上,都有看不见的手在托举。这或许就是团队的意义——不是陪你走完全程的人最多,而是关键时刻,总有人在你身后说:“我在。”</p> <p class="ql-block">两座山峰遥遥相对,中间是开阔的天空。白云悠悠飘过,像一封封没有地址的信。我坐在山脊上吃了块巧克力,心想:人生若能常有这般开阔,该多好。</p> <p class="ql-block">村落、梯田、竹林、山峦……这些词原本只存在于诗里,今天却一一在我脚下走过。公盂背的美,不在于某一处奇景,而在于它把所有的元素都调和成了自然的本味——古朴,却不荒凉;原始,却充满生机。</p> <p class="ql-block">那处陡峭的山崖,像大地竖起的一面墙,顶部绿意盎然,仿佛生命从未停止生长。它提醒我:再险的路,也总有向上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这次活动由龙登户协组织,老孟带队,土匪、吴亮、中锋土拨鼠、止语止心、顺其自然、红星、吴永强协同前行,习强和白衬衫压队守护。四十多人,十公里,一场说走就走的山野之约。海报上那些笑脸,卡片上的“百姓运动码”,都不是装饰,而是我们用脚步写下的生活注脚——平凡,却热气腾腾。</p> <p class="ql-block">协会的运动卡静静躺在包里,蓝色的底,黄色的字,扫一下,就能看见我们走过的路。它不只是一张卡,更像是一个凭证:证明我们曾一起出发,一起登高,一起在山风里大笑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