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立国之战”——上甘岭战役

健康科普百科全书

<p class="ql-block">上甘岭战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美方称为三角山战役。</p> <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p><p class="ql-block">1952年9月18日,志愿军在沿“三八线”附近地区的整个战线上开始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攻占了“联合国军”许多营以下阵地。为改变战场的不利态势,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精心策划了“金化攻势”,即美第9军动用美国陆军第7师,韩国陆军第2师及第9师,夺取五圣山南麓的三角峰和“狙击岭”,进而威胁五圣山。</p><p class="ql-block">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地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双方随后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激战持续至11月25日结束。</p><p class="ql-block">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p> <p class="ql-block">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以劣势装备挫败敌人大规模进攻的一次著名的山地坚守防御战。</p><p class="ql-block">战役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志愿军在此次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军威。</p> <p class="ql-block">如果问你抗美援朝战争哪个战役最出名?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说是上甘岭战役。其实,上甘岭战役之前的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之后的金城战役,规模都比上甘岭战役大,可是为什么单单上甘岭战役名气这么大呢?关于上甘岭战役,你可能还有很多不知道的。</p> <p class="ql-block">上甘岭战役发生地不在上甘岭</p><p class="ql-block">上甘岭战役一开始是围绕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志愿军防御阵地展开的,防守这两个高地的是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的两个连又一个排,因此战斗一开始从我方看只是营规模的,敌人进攻投入7个营,算是师团规模的。</p><p class="ql-block">根据志愿军作战条令规定,军以下规模作战称为战斗,所以战斗开始后被称为“597.9和537.7高地战斗”,因为这两个高地都是无名山,只能以海拔高度命名。这两个高地后面的山洼里有个才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叫“上甘岭”。</p><p class="ql-block">一年多前,志愿军还在这个小村庄里召开过第五次党委扩大会议,研究第五次战役。但经过五次战役双方拉锯激战,上甘岭村庄已成为一片废墟,只是作为一个地名,出现在地图上。直到二十多天后,战斗发展到了战役规模,才以这个村名将这次战役命名为“上甘岭战役”。而美军称“金化攻势”,代号“摊牌计划”。</p> <p class="ql-block">其实,上甘岭战役不是抗美援朝战争最大的战役</p><p class="ql-block">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历时43天,战场主要集中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附近进行,双方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战斗发展为战役,由营、团规模发展到师、军规模。</p><p class="ql-block">“联合国军”先后投入3个步兵师的8个团又2个独立营和空降兵1个团,火炮324门,坦克181辆,飞机约100架,总兵力6万余人。 </p><p class="ql-block">战役中志愿军第15、第12军共投入3个师又1个团,火炮133门及工兵营、担架营等,总兵力达4万余人。不过,在上甘岭战役之前运动战时期的五次战役,以及上甘岭战役之后的金城战役(金城反击战)等,志愿军一次战役投入兵力都是至少6个军,20万人以上。相比之下,上甘岭战役规模要小多了。</p> <p class="ql-block">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最惨烈的战役</p><p class="ql-block">在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对志愿军两个高地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共倾泻炮弹190余万发,最多一天30余万发;共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投弹5000余枚,最多一天出动250架次,投弹500余枚。</p><p class="ql-block">上甘岭战役后联合国军遗留下来的炮弹壳</p><p class="ql-block">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平均每秒钟就达6发,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弹爆炸。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岩石坑道也被炸短了三四米。志愿军参战部队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29次,击退敌营以上规模冲锋25次,营以下冲锋653次。志愿军伤亡11529人,伤亡率在20%以上。而“联合国军”伤亡25498人,伤亡率在40%以上。</p><p class="ql-block">这样的伤亡率和日平均伤亡数,对美国人来说是个极其可怕的数字,因为美国认为伤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战争中的硫磺岛战役,也只有32.6%。</p><p class="ql-block">战役中志愿军供应各种物资1.6万吨,实际消耗1.1万吨。其中弹药5530吨,平均日消耗128吨,战役中共发射炮弹40余万发。仅15军45师在23天的战斗中,就消耗10.65万颗手榴弹,4.6万颗手雷和1500余根爆破筒,这还不包括搜集敌方遗弃的手榴弹、手雷。</p> <p class="ql-block">上甘岭战役坑道战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上甘岭战役的第二阶段就是最艰难的坑道斗争阶段。坑道战比阵地战更艰难。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对15军坑道采取筑垒封锁、石土堵塞、轰炸爆破、断绝水源、施放毒剂和烟熏等毒辣手段,妄图消灭坑道中的志愿军。</p><p class="ql-block">据一位在坑道里呆了20天的15军45师摄影员回忆:“坑道里被炸得一直在掉土,没有任何亮光,空气混浊。坑道里大小便不能及时处理,烈士的遗体不能及时掩埋,硝烟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让人窒息。坑道里最缺的是水,压缩饼干根本就咽不下去。有的时候甚至要喝尿,但因没水喝,尿也很少啊……有一个坑道,10多名战士直到饿死,还端着冲锋枪守在坑道口。”</p> <p class="ql-block">“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这是上甘岭战役坚持坑道战阶段的立功标准。</p><p class="ql-block">两个高地的各个坑道,距五圣山主峰最近的地方仅500米,最远也不过1000多米,但要通过10道封锁线。即使到了坑道口,要进去也很难,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牺牲。派去一个班,活着进坑道的只有三分之一,为送一壶水,甚至要付出几条生命。</p><p class="ql-block">15军后勤部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组织机关和部队靠“匍匐运输”“接力运输”等方式,将3万发迫击炮弹和大量食品、物资送入坑道。整个上甘岭战役运输人员伤亡就达1700余人,占我军整个伤亡人数的14%。</p><p class="ql-block">上甘岭战役的坑道战,是战争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15军军长秦基伟说:“在坑道斗争中,我们的战士就这样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革命军人的优秀品质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p><p class="ql-block">如志愿军第134团第8连坚守在597.9高地1号坑道,与敌反复争夺14昼夜,8连大小反击80多次,歼敌1000多人,缴获机枪50多挺,自动步枪,卡宾枪606支,给敌人造成巨大的消耗,对尔后的反击作战起了巨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市关工委科普与法治教育指导团:</p><p class="ql-block">勿忘历史,缅怀英烈!!!</p><p class="ql-block">传承红色基因,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