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连载(64)沉舟侧畔

东篱听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月十七的早晨,天还蒙着一层青灰色的光,站台上一堆堆积雪被夜里的风冻得硬邦邦的。李默拎着那个铺盖卷儿下了火车,走出了大同火车站,呼呼作响的北风像小刀子似的刮在脸上,他不由得缩了缩脖子。空气里还残留着一丝鞭炮火药味,参杂着呛鼻的煤烟气息,合成了这座晋北煤城特有的春节味道。站台上很多是从老家过完年陆陆续续返程的人们,穿着黑蓝色棉袄的矿工们大声说着拜年话,厚厚的棉帽檐下呵出团团白气。李默紧了紧军绿色上衣的领扣,这身为了报到特意换上的新衣服,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显得还是有些单薄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跟着人流走出车站,广场上散落着零零星星、红红绿绿的鞭炮碎屑,紧紧粘在发黑的雪地上,像一幅斑驳陆离的简笔画。几个半大的孩子正在捡拾未燃的散炮,冻得通红的脸上洋溢着最后剩余的一点儿年趣。远处,矿区那几座高大的井架在晨曦中静默矗立,天轮缓缓转动提醒着人们大年过完后就该出煤了。李默从挎包里摸出户口迁移证、毕业证、组织部介绍信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大同矿务局那几个红字在清冷的晨光中格外醒目。他呵了口白气,朝着公共汽车站走去。行李卷里除了几件衣服,还装着那本毕业时同学送的畅销书——《青春万岁》,而且扉页上还写着钢笔楷体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此刻,这本书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没想到大同的气温还是特殊的冷,太阳好像也被冻结了似的,那么微弱没有底气。李默手持报到的所有手续来回在大同矿务局办公大楼里,他要找的几个科室里的人都在参加清理积雪的劳动。男男女女都戴着厚厚的笨拙的棉手套,正在机关大院子里劳动,铁锹镚在坚硬的水泥地上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口中有节奏地吐出的一口粗气瞬间形成了一小团白雾。将近一个小时以后,人们才拖着疲惫的身体陆陆续续回到办公室,开启了节后的第一天上班。看起来很多人都心不在焉,仿佛还没有从繁忙而又舒心的节日氛围中走了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让他感动的是组织部贺部长,她对来自中国矿业学院这位新来的大学生格外的热情和关照。贺部长一边看了看眼前身材高大、精神抖擞的年轻人,一边接住递过来的几种证件,轻轻打开国家教育部和煤炭部开具的关于将李默同志作为“四化”干部培养对象的介绍信,当看到“中共大同矿务局委员会组织部”字眼时,她又回头从上到下将他重新打量了一番。介绍信上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指导方针,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我部经与中国矿业学院党委共同考察,现推荐李默同志前往贵单位报到,并纳入“四化”干部培养序列。李默同志基本情况如下:“……”贺部长两眼盯着,一口气读完了这份沉甸甸的介绍信,若有所思地对李默微笑着说:“小李,请坐说话,你们这些年轻人后生可畏啊!”李默会意地点了点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默也用余光扫了一眼接待他的这位领导,贺部长看起来年近五十,一头微卷的黑发形成起伏的波浪状,浓眉大眼,说话居高临下,柔中带刚,没有一丝一毫的拖泥带水,给人一种难以言状的深沉与老练。“小李,来大同矿务局参加工作是你本人的意愿还是组织安排的?”“我去年实习来的就是咱们局的峰鼎煤矿。”李默回答道,“学院的意思是只要用人单位有人才需求,原则上尊重学生本人的意见。”贺部长不紧不慢地告诉李默,非常欢迎你来大同矿务局参加工作,局下属的几个大型煤矿都很需要你们这样的年轻大学生,不过要想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就必须到企业最需要的地方,去煤矿安全生产的一线去,去艰苦的实践中锻炼成长,好不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反正贺部长的话既是征求意见,更像是组织事前统一的决定,几乎没有什么可商量的余地。不过李默早有思想准备,况且他还未毕业离校时,学院和系里的主要领导都找他谈了话,向他提出了注重实践,注重与生产工人打成一片的希望。贺部长在没有再多说什么,打电话叫来隔壁办公一位干事三下五除二就给李默把介绍信开好了,介绍信的开头是鼎峰煤矿组织科:兹介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