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N.01,‍烽火中的文骨,‍——读老舍《八方风雨》有感

刘佩金

<p class="ql-block">文/刘佩金 图/AI辅助</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81958</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翻开老舍先生的《八方风雨》,八十年光阴仿佛在纸页间凝固。这本创作于抗战时期的文集,不仅是一位文人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内心独白,更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以笔为枪的精神写照。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天,重读这些文字,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震撼。</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文人的抉择:从书斋到战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抗战爆发时,老舍已是享誉文坛的作家。本可选择相对安全的生活,他却毅然投身抗战洪流。"八方风雨"这个标题本身,就昭示着作者在历史巨变中的自觉选择——不仅要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时代风雨,更要在这风雨中挺立成一座精神的灯塔。</b></p><p class="ql-block"><b>在《八方风雨》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隔岸观火的文人,而是一个与同胞共患难的战士。老舍用最朴素的文字记录着战火中的日常生活:防空洞里的拥挤、迁徙路上的艰辛、物资匮乏的困顿。这些看似琐碎的记述,恰恰构成了抗战最真实的民间记忆。他没有刻意渲染悲壮,却在平实的叙述中让人感受到一个民族不屈的韧性。</b></p><p class="ql-block"><b>尤为动人的是,即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老舍始终保持着对文化的坚守。空袭间隙、避难途中,他仍然坚持写作、教书、参与文艺活动。这种在废墟中守护文明火种的努力,本身就是对侵略者最有力的回击。</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文字的力量:另一种抗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老舍在《八方风雨》中写道:"笔是我的枪,我的炮,我还能用它来抵抗。"这句话道出了抗战文学的真谛。当无数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时,像老舍这样的文化工作者,在另一个战场上用文字凝聚人心、振奋精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八方风雨》中的散文,既有对日寇暴行的控诉,也有对同胞守望相助的赞美;既有对流离失所的悲愤,也有对重建家园的期盼。这些文字在当时起到了唤醒民众、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老舍深知,精神的沦陷比国土的沦陷更可怕,因此他要用自己的笔,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值得一提的是,老舍在抗战期间的创作,不仅限于《八方风雨》。他同时期创作的《四世同堂》,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展现了抗战期间中国社会的全景。而《八方风雨》则像是这部巨著的创作札记,让我们看到了作家在历史现场的真切感受。</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平凡中的伟大:普通人的抗战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与许多宏大叙事的抗战作品不同,老舍在《八方风雨》中更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他写重庆街头的小贩如何在轰炸后重新摆摊,写乡村教师如何在战火中坚持授课,写普通士兵如何用最简陋的武器抵抗侵略。这些平凡人物的坚韧,构成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实基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老舍以其特有的幽默和温情,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苦难中发现希望。他笔下的重庆市民,即使住在防空洞里,也要在洞口种上花草;即使食不果腹,也要保持衣着整洁。这种"陋室中的优雅",正是中国人不可征服的精神象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通过记录这些细节,老舍告诉我们:抗战不仅是战场上的厮杀,更是每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尊严、坚守希望的持久战。</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历史的回响:八十年后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八十年后的今天,重读《八方风雨》,我们不禁要问:这部作品为何依然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或许是因为,老舍在书中展现的不仅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面貌,更是人类在极端处境下如何保持尊严、坚守价值的永恒命题。在当今和平年代,我们虽不必面对战火的考验,但如何在各种"风雨"中保持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依然是每个读书人需要思考的课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八方风雨》提醒我们,文学从来不是象牙塔里的装饰品,而应该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老舍用他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作家,必须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时代的建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合上书页,窗外已是和平的阳光。但《八方风雨》中的那些文字,依然如警钟长鸣。它们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而守护这份和平,不仅需要物质的强大,更需要精神的坚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老舍和他的同代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仅是国家的独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那就是在任何"风雨"面前,都要保持一个民族的文骨与气节。这,或许就是《八方风雨》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3日与纽约长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