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记忆碎片系列之十八</p><p class="ql-block"> 少长咸集</p><p class="ql-block"> 四十六年前的《重庆师范学院高考录取表》早已泛黄,但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年龄仍清晰可见——近一半的学生年过二十四,最长的与最小的相差十三四岁。少长咸集,是那个年代特有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九年九月,秋意初显,重庆师范学院的报到处挤满了面孔各异的新生。“中文系的,来这边!”热情的招呼声里,我们这群“特殊”的学生相遇了。那时的校园因恢复高考不久而略显拥挤,七十多名男生被安置在一间由食堂改造的大通铺里,木架床挨着木架床,夜晚总能听到此起彼伏的翻书声和鼾声。</p><p class="ql-block"> 年级一百零一人中,往届生占了七成以上。有人考了三次才挤进这扇门,有的已是工厂的老师傅,有的已为人民教师,还有的从农田里赶来报到。年龄分层鲜明:五一年至五五年出生的四十一人,五六年至五九年出生的二十四人,六零后三十六人。年纪最大的“老三届”们,脸上刻着岁月的沟壑,他们中许多人连初中都未读完,数学试卷上甚至留下“勾股定理古人已证,不再赘述”的无奈,但语文却能稳拿九十分。女生仅二十余人,在清一色的灰蓝制服中,她们的身影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年级里有一对同学在大家看来很不般配,大的已过30,小的不到16,看上去是两代人,但他俩很合得来,学习一起,出行一起,让人十分不理解</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群与时间赛跑的人。年长的同学格外珍惜这迟来的机会,凌晨便借着走廊的灯光学习,课堂上总追着老师问“为什么”。他们不善死记硬背,却常将《红楼梦》的情节与农村合作社的实践类比,用生活经验消化理论。我们这些年纪小的,起初笑他们“较真”,后来才懂那是时代赋予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四十六年弹指而过,如今大家早已散作满天星。年长的同学鬓发皆白,有人已步履蹒跚,年幼的已逾花甲,但每次聚会,都会满心欢喜地举起酒杯:“敬咱们抢回来的四年!”如今的年轻人或许难懂,为何条件艰苦却甘之如饴,为何年龄悬殊仍亲如手足——只因那段岁月里,每个人都活成了一盏灯,彼此照亮过前路。</p><p class="ql-block"> 四年虽短,却是一生的锚点。少长咸集,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