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老年大学摄影中级班大同采风记(完)

简单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9日,太钢老年大学摄影中级班的大同采风之行画上圆满句号。此行我们步履不停,先后打卡土林的鬼斧神工、火山群的苍茫壮阔,在华严寺感受古建的庄严、大同故城触摸历史的纹路,于九龙壁前惊叹琉璃的璀璨,每一处景致都化作镜头里的珍贵画面。</p> <p class="ql-block">返程太原途中,我们又邂逅两大惊喜——漫步应县木塔,折服于千年木构的精巧绝伦;驻足净土寺,沉醉于殿宇的清幽古朴。虽因行程遗憾错过云冈石窟(去过三次),但此行收获的风光、人文与同好间的欢笑,早已让这次采风“不虚此行”。镜头里装满美景,心中载满回忆,这趟旅程,是学习,更是一场难忘的时光之旅。</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广场上,飞檐翘角在蓝天下划出优美的弧线,像一只即将展翅的鹤。我们不约而同举起相机,捕捉这座古寺第一缕光影。台阶前的绿意整齐而安静,仿佛也在等待快门声划破晨寂。有人轻声说:“这檐角,像是写给天空的一行诗。”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拍的不只是建筑,更是时间在木石间留下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静立在秋日的原野上,六十七米的身姿拔地而起,像一支写向苍穹的毛笔。辽代的工匠用四百多种斗拱,一层层垒起这座无钉无铆的奇迹。仰头望去,五层六檐的轮廓在蓝天中层层递进,仿佛九重楼阁藏在光影之间。塔身微微倾斜,却依旧挺拔,像一位年迈却精神矍铄的老者,默默讲述着千年的风雨。我们绕塔缓行,镜头追随着那些斑驳的梁木与朱漆牌匾,“峻极神工”四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位学员轻触塔基的石面,喃喃道:“这不只是木头,是信仰撑起来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一只白羽黑首的鸟悄然落在屋檐上,橙黄的琉璃瓦衬得它如画中飞来。它歪头打量这个世界,像在好奇这群举着“铁盒子”的人究竟在追寻什么。快门声此起彼伏,它却毫不惊慌,仿佛早已习惯与镜头共处。蓝天如洗,没有云,只有风轻轻掠过塔角的风铃。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鸟是静的,塔是静的,我们也是静的,唯有光影在悄悄移动,记录下这瞬息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塔楼矗立在绿茵之间,层层屋檐如莲瓣般绽放。小径通向塔门,两旁的指示牌提醒我们脚下是历史的现场。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石阶上,斑驳跳跃,像老照片里的光影颗粒。我们沿着塔身缓步移动,寻找最佳角度,有人蹲下拍倒影,有人踮脚拍飞檐。远处传来笑声,是同伴在争论哪一攒斗拱最精美。这座塔,不只是我们镜头的主角,更成了我们彼此交流的媒介——在对称与层次之间,我们找到了共同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塔楼前那棵绿树生机盎然,枝叶繁茂,与古塔的沉稳形成奇妙的对话。一位学员站在红砖墙前,手持相机,白色上衣在秋风中微微飘动。她专注地调整参数,眼神里有种沉静的光。那一刻,她与塔、与树、与天空,构成了一幅比照片更动人的画面——那是人与历史、与美的真实相遇。我们拍塔,也在拍自己;我们记录风景,也在记录此刻的专注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木塔在蓝天下显得格外庄重,金色宝珠在塔顶熠熠生辉,像一颗不灭的星。飞檐如翼,斗拱如织,每一根木构件都在诉说匠人的智慧。我们仰头拍摄,镜头里是层层叠叠的结构之美,而心里,却升腾起一种敬畏——这不仅是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千年来,它历经地震战火,却依然挺立,正如我们这群银发学员,虽已年过花甲,却仍怀热忱,追逐光影,步履不停。</p> <p class="ql-block">在塔前的空地上,我们聚拢站定,黑色石碑上刻着“佛宫寺释迦塔”几个大字。有人喊:“来,合影啦!”大家迅速摆好位置,快门声响起,笑容定格。有人比出胜利手势,有人悄悄整理衣角,镜头记录下的不只是塔,还有我们这一群因摄影而相聚的同路人。那块黄色的装饰物在前景中格外醒目,像为这张合影悄悄点上的一抹祝福。</p> <p class="ql-block">横幅在风中轻轻展开,“新时代摄影采风团”几个字鲜艳夺目。我们站在古塔前,背后是蓝天与树木,前方是千年的沉默与今日的欢笑。那一刻,仿佛时间被折叠——辽代的塔,现代的我们,在光影中相遇。这张合影,不只是旅程的句点,更像是一封写给岁月的信:我们来了,我们看见了,我们用镜头,留下了属于我们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站在应县木塔下,最先被震撼的不是它67米的高度,而是那一身“无钉无铆”的筋骨。千年时光里,400余攒斗拱如精巧的榫卯密码,将7400吨木构牢牢锁住,任风沙侵蚀、地震摇晃,它仍像一位沉默的北方巨人,稳稳立在塞北大地。</p><p class="ql-block">仰头望去,五层六檐的塔身斜斜切过天际,明层的牌匾与暗层的木骨藏着太多故事——朱棣题的“峻极神工”是帝王的赞叹,塔里的辽代佛牙与壁画,是古人把信仰刻进木头里的证明。没有钢筋水泥,只用华北落叶松与榆木,竟筑出了比许多砖石建筑更长久的传奇。</p><p class="ql-block">它哪里是一座塔,分明是一本立体的木构史诗。每一根梁柱都在诉说,古人如何以智慧对抗时光,用匠心让木头拥有了超越金石的力量。离去时再回望,夕阳给塔身镀上暖光,忽然懂得,所谓“天下奇观”,从不是惊鸿一瞥的惊艳,而是千年不倒里,藏着的中国人对永恒最质朴也最磅礴的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