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路上

陈洪策 ChC

<p class="ql-block">  美篇号:405491307</p><p class="ql-block"> 呢 称:陈洪策 ChC</p> <p class="ql-block">  公元1940年的今天,一个孱弱的小生命在古商都的城廓降生,此时日寇战机的轰鸣声刺破长空,远处不时传来零星的枪声。</p><p class="ql-block"> 这个生不逢时的小生命就是本人,今天是我85周岁生日。一生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故事太多,无法一一叙说,今天单表追梦路上的点点滳滴。</p><p class="ql-block"> 浑浑噩噩做了几十年文学梦,到头来依然感到一事无成。</p><p class="ql-block"> 本人生性顽愚,加上不够勤奋,不够专注,至今无惊世之作面世。但追梦路上,时光编织出一个个不同色彩、不同温度的日子,其中有不少色彩斑斓的日子令人感动、令人思考、令人热血沸腾,使人久久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在那全民疯狂的岁月里,工厂停产,学校停课,但图书馆依然为求知者敞开大门。为打发无所事事的日子,我钻进图书馆,废寝忘食,忘我读书,半年时间读完了巴金、矛盾、老舍、赵树理等作家的主要作品;以一天一部的速度,相继读完了托尔斯泰、高尓基、普希金,契诃夫,莫泊桑等翻译到中国的作品。其中包括巴尓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萧洛霍夫的超长篇《静静的顿河》。我之所以疯狂地阅读这些作家的作品,并非因为对他们多么崇拜,而是期望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磨练语言功力,相信有一天自己也能写出惊世之作。年少气盛,真乃不知天高地厚也!</p> <p class="ql-block">  难忘记,1973年12月26日毛泽东的诞辰日,我正在平顶山姚孟电厂工地的脚手架上砌墙,听到会战指挥部的大喇叭里反复朗诵着我的诗作《脚手架上颂太阳》,成为时空中的一抺亮色。这首诗发表在当天的《河南日报》,使我激动不已。对一个文学青年来说,能在省报发表五六十行诗作绝非易事。此诗的发表,不仅让鹰城文化界对我刮目相看,也为我的文学创作提振了信心。</p><p class="ql-block"> 难忘记,改革开放初期,我顺应时代潮流,努力提高新闻敏感,积极为新生事物鼓与呼、为时代弄潮儿树碑立传,相继在省市党报发表了大量热点新闻和长篇通讯、人物特写,助风云人物潮头出彩,帮普通劳动者登上历史舞台。在所报道的几十个典型人物中,有的后来成为企业改革的引领者,有的走上相当级别的领导岗位,有的获全国或省劳模称号,其中包括掏粪工、下水道疏通工等平凡人。1995年春天,我受邀到中房集团驻地采访一个月,写出万字报告文学《走向辉煌》,被选入图书《安得广厦千万间》,并在《房地产开发报》发了一整版。新闻采写开阔了我的视野,为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我的不少文学作品都是在那个阶段发表的,由于稿件频繁在国内报刊见报,人称“新闻专业户”。</p> <p class="ql-block">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用清龚自珍的诗句来喻我和报刊编辑的友情,可谓再恰当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难忘记,1984年10月,我受邀到北京协编部级大刊《建筑》河南专号。当时编辑部正忙着搬家,总编在部招待所给我安排了个标准间,说:“你就在这里编稿吧,这期的稿件取舍、版面安排全由你来定,你就安心当一次总编吧。”编稿期间,总编不时派人送来水果零食,并亲自登门嘘寒问暖。临别的前一天中午,总编把我请到家中,请夫人做了一桌北京菜,上了一只全聚德烤鸭,开了一瓶好酒,席间交谈甚欢。总编的真诚和盛情,像冬天的一把火,温暖着我这个文学青年的心。</p><p class="ql-block"> 难忘记,1994年5月,《中国建设报》在浙江永嘉召开笔会,参会的大部分是作家和专业编辑,唯有我是个没人报销差旅费的自由撰稿人。会间游览了楠溪江和雁荡山风景区,采访了亚洲最大的纽扣市场、温州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桥头镇。笔会结束,副刊主任对我说:“你是工人,挣个钱不容易,回去多写稿,挣点稿费贴补家用,差旅费若单位不报销,随稿寄给我。”听了心里暖暖的。回到郑州,我相继写了30多篇游记、随笔,发在《工人日报》、《中国建设报》、《大河报》等40多家报刊上。</p> <p class="ql-block">  难忘记,2000年的金秋大连,处处碧草如茵,鲜花盛开。10月14日,是《老同志之友》笔会的最后一天,也是我的60岁生日。总编得知后,临时改变中午在景点吃盒饭的计划,返回龙龙商务酒店为我过生日。总编为我戴上寿星帽、点燃生日腊烛,祝贺我加入老年行列。6只红色腊烛开成轮状,奏起悦耳的音乐,喷射着绚烂的焰火。编辑部的同志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作者拍手齐唱《祝你生日快乐》歌,衷心为我祝福。这是一次人生大典,当我步入老年行列的第一天,由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老年杂志总编主持为我过生日,其意义非同一般。这种千载难逢的幸事儿,并非每个作者都能遇上。这是巧合,也是缘分!</p><p class="ql-block"> 与《老同志之友》友情的建立,激发了我对老年文学的探索和写作。几年时间,我相继在该刊卷首发表散文12篇,在其它版面发表散文、随笔、游记近30篇,还在《工人日报》、《中国老年》、《团结报》、《武林》等报刊发表涉老小说、随笔、通讯30余篇。</p> <p class="ql-block"> 难忘记,搁笔20年后,去年8月我跌跌撞撞来到美篇。在方格纸上写了几十年文章,改用手机写小说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由于不会操作,投到其它栏目的文章均未加“精”。转投汤圆后,很快被加“精品”推荐,阅读量迅速上升。发现审稿人是歌乐听涛老社长,时间是凌晨,这么早就起来义务劳动,让我十分感动。后来读了他的长篇灵异小说《嘉陵江往事》,了解了他为创办汤圆文学,不畏困难,无惧小人的欺骗和诬陷,挺立潮头,破浪前行,带领有识之士精心打造汤圆品牌,迎来汤圆百花盛开春天的事迹,令我对他肃然起敬。从老社长身上,我看到了网络文学的魅力,增强了对汤圆文学的信任。来美篇一年来,我刻苦学习,笔耕不辍,相继上线了小说、散文、诗歌600余篇,重新燃起了创作激情。</p><p class="ql-block"> 一次次不同色彩的“难忘记”,开阔了我的视野,拓展了我的创作思路,丰富了我的文学梦。</p><p class="ql-block">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小鸟从天空飞过,总会留下点痕迹。生命终将老去,文字不会磨灭,愿这些文字能够重新点燃年轻时的梦想,给我温暖,给我慰籍,给我信心,给我力量,让后半生的人生之路延伸的更远、更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