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峡·塞上碑林

萍 歌

<p class="ql-block"><b> 图 文 : 萍 歌</b></p><p class="ql-block"><b> 美篇号 :5983021</b></p> <p class="ql-block">红石峡,在榆林市区城北3公里的红山脚下。因夕阳西下,红石耀目,故称“红石峡”。在东西数百米长的是崖峭壁上建有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石窟庙殿40余处。其最负盛名的是崖壁上凿刻有琳琅满目的摩崖题刻达160多幅,是全国少有的石刻书法宝库,被誉为“塞上碑林”。</p> <p class="ql-block">红石峡,是集奇山秀水、石窟古刹、摩崖题刻、水利枢纽、军事要塞于一体的游览胜地,是体验大漠风情、边塞文化、蒙汉民俗及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b>来到红石峡景区,我们穿过“榆溪胜景”石牌坊,耳畔的风忽然多了几分苍劲</b>——<b>眼前,两座赭红色石崖如巨门对峙,榆溪河水穿峡而过,这里不同于江南峡谷的秀润,它的美藏在崖壁的斑驳字迹里,藏在河水与风沙的千年对话中,更藏在“塞上碑林”这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里。</b></p> <p class="ql-block"><b>沿着崖壁栈道前行,阳光洒在红褐色的崖壁上,将岩石的纹理染得愈发深邃,偶有几株小酸枣树从石缝中探出头,给冷峻的石壁添了几分生机。这里是红石峡的“序曲”,也是我们最直观的碰撞。</b></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圣母殿”和“三教殿”,记载着“明代 内供奉云霄、碧霄、琼霄三圣母及其他诸神,为求婚姻、赐子嗣的宗教场所“和“明代 内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道教创始人老子、儒学创始人孔子,是三教归一、民族融合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步入了这座露天的“书法艺术博物馆”。自明成化年间开凿以来,无数边将、文士在此挥毫泼墨,题刻留痕。清代的光绪年间,著名将领左宗棠,也曾为这里题下“榆溪胜地”四个字。</p> <p class="ql-block">陡峭的石阶引我下行,眼前豁然开朗,一湾清流穿峡而过,林木霎时变得葱郁。置身于此,方才峡壁的雄浑壮阔瞬间化为清幽静谧,耳边只有潺潺水声与风吹树叶的沙沙作响,让人几乎忘却正身处苍茫的北塞。这种刚柔并济的奇妙和谐,正是红石峡最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从雄健厚重的“壮丽山河”,到气势恢宏的“威震九边”,每一幅擘窠大字都力透石背,不仅是书法的展示,更是成边将士豪情与抱负的直抒。指尖轻轻拂过那冰凉而粗粝的刻痕,仿佛能触到数百年前将士运笔时的心跳,感受到他们誓守国门的铁血丹心。</p> <p class="ql-block">普渡桥飞架东西,与西河穿峡而过。经过当地不懈的努力和治理,如今这里已经绿树成阴,十分惬意,颇有塞上江南之美。曾有人如此评价红石峡,一部刻在石壁上的地方志,一枚盖在大漠上的中国印。</p> <p class="ql-block"><b>离开红石峡时,夕阳正将崖壁染成金红色,那些刻在石头上的字迹,在暮色中愈发清晰。它不是一座只供观赏的峡谷,更是一部用文字与自然共同书写的边塞史诗。在这里,每一道题刻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处景致都藏着历史的回响,而“塞上碑林”这四个字,也终于从一个名字,变成了一段刻在心底的记忆。</b></p> 谢  谢  欣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