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 五七春秋

老孙

<p class="ql-block">文章撰稿:孙玉霞</p><p class="ql-block">图片整理:孙玉霞</p><p class="ql-block"> 峥嵘岁月,历历在目;如歌年华,光影为证!值此上山下乡57周年,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47团7连(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上海、天津的知青)以此照片集,共同再现那段火红的岁月。所有画面,皆为连队成员最真实的生命印记,致敬我们这一代人曾经奉献过的热土与理想!</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谢张梅君老师收集的照片,这是岁月馈赠给我们最厚重的礼物。更要感谢陈幼友老师,篇中大多数照片出自于您手中,时光琥珀里,您为我们按下永恒。荒原作证,青春在镜头里拔节生长。每一帧都是不灭的火种,照亮归来之路,温暖所有白头回望。</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两张图片是我们连队上海知青,离开家时的真实场景,月台上,沸腾的人潮与尖锐的汽笛声混作一团。同学们在车窗里努力探出身子。下面是一张张含泪不舍的脸庞,父母的叮嘱、同学的道别、全都织成了一张挣不脱的情感之网。汽笛拉响时,所有的手都伸出车窗,所有的手都在空中抓着、挥着……</p> <p class="ql-block">  冬季的林场,白桦与柞木层林尽染。我们抡起斧头,锋刃砍进树干时,整片森林都回荡着沉闷的声响。汗水浸透的棉衣很快被山风吹透。收工时扛着锯断的圆木下山,踩在厚厚的积雪上,沙沙声里夹杂着南北混杂的号子声。</p> <p class="ql-block">  零下近40度的严寒黎明,呼出的白气瞬间凝在眉梢。斧头劈下,震得虎口发麻,飞溅的木屑沾在冻僵的棉手套上。积雪没膝,每一步都格外沉重。在临时窝棚里挤作一团取暖。呵气成冰的季节里,我们学会了把意志铸成第二层筋骨。</p> <p class="ql-block">  那些日子里,我们的双手磨出的血泡结了厚茧,年轻的脸庞刻上风霜。但每当一棵树在“顺山倒”的号子中轰然倒下,裸露的树桩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多年后梦中,依然能听见油锯的轰鸣,闻到松脂的清香。那片被我们亲手伐出林窗的天空下,埋葬着我们最笨拙也最勇敢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知青们坐在麦堆上拍的照片,五十七年了!每当闭上眼,北大荒的风依然在耳边呼啸,七连的军号声还在胸膛震荡。黑土地啊,在那片不富足却最富饶的土地上,我们曾把热血种成了麦浪。</p> <p class="ql-block">  当年播下的何止是种子,是整个时代的坚韧!战友们,我们的皱纹里还住着年轻的朝阳,住着那片黑土地上永不散场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里,七十年代的阳光斜照进宿舍的桌面上,张美丽、金宝珍、张梅君、黄剑霞、袁富珍5人围着看《人民画报》的彩页,像在触摸另一个世界。窗外是北大荒的无垠的大地,而这一刻,整个时代都温柔地停驻在她们低垂的睫毛上——这就是一幅无需修饰的时代海报。</p> <p class="ql-block">  当年连队齐齐哈尔实验中学里的一群高材生,双手虔诚地托着主席像框,他们紧挨着履带式拖拉机。像章在衣服上闪光,目光却亮得像团火。这台“东方红”是我们垦荒的战友,此刻成为最荣光的背景。快门按下刹那,青春便与信仰、土地、钢铁共同定格——那是他们献给北大荒最炽热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连队还有一群1963年来支边的青年,卡其布工装染着拓荒的尘灰。他们斜倚着东方红拖拉机,浓眉下目光灼灼如星,沾满油污的双手随意搭在履带上——那份从筋骨里透出的担当,那份与黑土地融为一体的豪迈,让今天所有精致的皮相都黯然失色。</p> <p class="ql-block">  团部那幅巨大的毛主席像,是我们心中的圣地。每次跋涉几十里土路赶来,总要在这里整理好衣服,身后画像上的慈祥目光,身旁战友的青春脸庞,在镜头里定格成永恒。这些褪色的照片,是我们与时代最庄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当年大西江商店,是我们知青最喜欢去的地方,现在看来它连同整个时代特有的质朴与庄重,都被有幸永恒定格。</p> <p class="ql-block">  擦得锃亮的旧"解放”车头,是我们心中最帅的背景板。刚卸完石料的我们顾不上一身尘土,争相攀上高大的轮胎,或骄傲地倚在翼子板旁。快门按下,记录下与这钢铁座驾的深情合影,每一张黝黑的笑脸,都写满了对工业力量最纯真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畜牧排的动物们是我们疲惫时最柔软的慰藉。那些温顺的小羊总会凑过来,用湿润的鼻尖轻触我们布满硬茧的手掌;刚出生的小马驹颤巍巍站立,把我们满是汗渍的衣服当成了依靠。这些毛茸茸的生命,悄然融化着北大荒的坚硬,让青春的艰辛里,长出了温柔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每当休息时,我们总会面朝远方静静凝望。身后沉默的宿舍,是我们在这片荒原上最初的家。目光或许掠过山峦寻找故土的方向,但最终,所有眺望都化为了对眼前这片土地和这群人的深情。那排朴素的宿舍,从此成了我们精神的皈依。</p> <p class="ql-block">  大兴安岭的早春,残雪还挂在樟子松的枝桠间,我们已迫不及待走进这片苏醒中的森林。白桦林刚萌出嫩黄芽苞,像我们心底萌动的希望。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林雾,照亮我们年轻的脸庞——那一刻,整座兴安岭都听见了春天和我们心跳的合鸣。</p> <p class="ql-block">  如今翻开相册才懂得,我们连队的各地知青执拗地在宿舍前留影,其实是在荒原上为自己栽种纪念碑。那些整齐的砖房不仅是栖身之所,更是我们用青春烧制的精神窑洞。每扇木窗后都藏着南腔北调的夜话,每块砖缝都嵌着思乡的月光。</p> <p class="ql-block">  这些站在“家”门前的身影,让漂泊的岁月有了根须——我们不仅是在记录年轻的面容,更是在向世界证明:看啊,在这片曾经荒凉的土地上,我们也如此庄严地生活过。</p> <p class="ql-block">  收工的哨声刚落,篮球场便是我们唯一的沸腾。汗水在简易的水泥地上砸出深痕,嘶吼与欢呼震落了夕阳。那枚磨秃了皮的篮球,承载了我们所有无处安放的精力与年轻的倔强。</p> <p class="ql-block">  赛后与战友们勾肩搭背的合影里,每一张淌着汗的笑脸,都是授予那段岁月最闪亮的勋章。</p> <p class="ql-block">  推着沉重的煤车弯腰前行,抡起镐头与冻土抗衡——照片里,我们每一个专注的侧影,都在雕刻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年轮。这些定格的劳作瞬间,胜过千言万语,成为那段奋斗岁月最质朴,也最有力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在那片金色麦海的背后,是我们科研小组成员的青春与智慧。晨露未干时便蹲在试验田边,用冻红的手指记录分蘖数据;深夜灯光下对着手绘的麦穗图谱分析性状。当亲手培育的良种在风中泛起波浪,我们终于懂得——每一粒饱满的麦穗里,都藏着我们为北大荒破译的生命密码。</p> <p class="ql-block">  五十七载春秋,恍如白驹过隙。回望1968年10月20日,我们同乘那列从哈尔滨驶向黑土地的绿皮火车,青涩与梦想都装在了行囊里。北大荒的风雪,早已融入血脉;战友情深,刻进骨子里不曾褪色。这片用青春耕耘的土地,已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故乡。岁月染白了双鬓,却抹不去心底那片金色的麦浪,与依然炽热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  五十七年时光在指尖流淌,当最终为这篇《峥嵘岁月 五七春秋》画上句号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些泛黄的照片,这些稚嫩而坚定的面容,不仅是我们的青春纪念册,更是写给历史的一封长信。愿每一个翻开这些画面的人都能听见——在那片黑土地上,曾有一代青年,用最美好的年华浇灌理想,在风雪中铸就了不屈的脊梁。我们如此真实而炽烈地活过,这份赤诚,将永远在时光深处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