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跌倒不是“意外”,是这三张牌推倒的

碧海清波

<p class="ql-block">小区凉亭旁的石板路,雨后总泛着层水光,像面磨旧的铜镜。去年深秋,我就在这“镜子”前,看着张奶奶像片枯叶般栽倒——她晨练踩上青苔,太极扇飞出去转了好几圈,才在地上停稳。</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医院陪护,张奶奶的儿子才说出隐情:老人前一晚没睡好,降压药忘了吃,晨间低血糖让她头晕目眩。医生的话至今清晰:“老人跌倒从不是单一原因,像多米诺骨牌,身体机能衰退是第一张牌,环境隐患是第二张,疏忽大意就是最后那下推手。”张奶奶床头柜的药盒堆成小山,每种药的服用时间都不同,她总叹“记性不如从前”,却死活不肯用手机设提醒,说“摆弄不明白”。</p> <p class="ql-block">这场景让我想起外婆。前年冬天,她在浴室摔断了髋骨。老房子的浴室没铺防滑垫,热水器年久失修,洗澡时雾气裹得人睁不开眼,她伸手关窗的瞬间,脚下一滑就重重摔在地上。手术后的康复训练磨人,曾经能绣出整幅《清明上河图》的手,连握稳筷子都要颤半天。也是那时我才懂,“预防”两个字,比事后补救重千倍。</p><p class="ql-block"> 我们给外婆家做了场“安全改造”:浴室换了防滑地砖,装了折叠座椅和扶手;走廊的感应灯改成常亮款,夜里起夜不用摸黑;药盒换成带日期的分装盒,每天早上的牛奶杯下,准压着当日要吃的药片。更重要的是,我们逼着她学了跌倒时的自保——膝盖先着地,蜷起身体,绝不用手腕硬撑。这些细碎的改变,像给夕阳下的路铺了层软垫,让她走路时腰板都直了些。</p> <p class="ql-block">上周在菜市场,又撞见一位大爷突然踉跄。周围人围上来却不敢伸手,我想起急救课教的,先蹲下身问他“能听见我说话吗”,确认意识清醒,才慢慢扶他坐在台阶上。大爷说刚测完血糖低,兜里揣着糖却没来得及拆。后来他女儿赶来,手里的体检报告上,“骨质疏松”四个红字格外扎眼——原来身体早发了信号,只是没人当回事。</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路过小区凉亭,总能看见几位老人晒太阳,聊的不是家长里短,是哪家超市的扶手装得贴心,哪个牌子的防滑鞋轻便。张奶奶又拿起了太极扇,动作慢了些,身边总跟着小孙女,像个小小的安全卫士。</p> <p class="ql-block">其实哪有那么多“意外跌倒”?不过是身体机能衰退的信号被忽略,环境里的隐患没被清除,家人的关心停在了“嘴上问问”。给老人多份留意,看看药盒是不是空了,浴室地面滑不滑;给环境多份改造,装个扶手、换盏灯,都是举手之劳。</p><p class="ql-block"> 我们终将老去,今天为他们挡掉的隐患,铺就的坦途,何尝不是在为明天的自己攒一份安稳?毕竟,每个老人的从容晚年,都藏在“不疏忽、早预防”的细节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