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月十二日法拉盛市政厅剧场</p>
<p class="ql-block">记者汪惠根现场报道</p> <p class="ql-block">红色的海报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金色的“秋之韵”三字仿佛带着秋日暖阳的温度。我站在剧场门口,耳边已传来隐约的琴声,空气中浮动着一种庄重又温情的期待。这场名为“2025秋之韵·世界和平声乐专场”的演出,不只是音乐的聚会,更像是一场跨越山海的心灵对话。来自中美两国的艺术家们,用歌声编织和平的纽带,而这座小小的市政厅剧场,成了世界回响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王树明先生手持麦克风,声音沉稳而真挚。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却字字落在人心深处。他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而和平,是所有人共同的信仰。他站在钢琴旁,灯光洒落肩头,像一位守望者,守护着这场以艺术为名的文明对话。那一刻,我不只是在听一场开场致辞,更像是见证一种信念的传递——关于爱,关于团结,关于用歌声融化隔阂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当第一位歌者走上台前,全场安静下来。三位表演者并肩而立,乐谱在手中轻轻翻动,钢琴的前奏如秋夜微风拂过湖面。女高音王美君的声音清澈如泉,仿佛能洗净尘世喧嚣;Sarah Benzinger的音色带着百老汇的光芒,却又不失温柔的力量;而男中音尚斌一开口,那浑厚的声线便如大地般托起整首旋律。他们唱的不只是歌,是希望,是呼唤,是“和平”二字在音符间的具象。</p> <p class="ql-block">演出前的合影定格在海报前,花束捧在手中,笑容写在脸上。那位穿蓝色毛领上衣的女士轻轻靠向王树明先生,仿佛家人般自然。黑白格子外套的女士举着粉色花束,眼神里满是期待。他们不像是在拍宣传照,倒像是老友重逢,为一场共同珍视的仪式做准备。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场音乐会之所以动人,不仅因技艺高超,更因台上每一个人,都真心相信他们所唱的和平与爱。</p> <p class="ql-block">谢幕时,大家聚在舞台中央,自拍杆高高举起,笑声与掌声交织。有人眼眶微红,有人紧紧相拥。那不再是一场演出的结束,而是一段共同记忆的开始。我看着他们手中的鲜花,忽然觉得,那不只是献给艺术家的礼赞,更像是观众把心中的温暖回赠给了舞台——一种无声的共鸣,比任何高音都更撼动人心。</p> <p class="ql-block">礼服与西装在灯光下交相辉映,鲜花在手中传递,像一场秋日的庆典。我站在侧幕,看着这群人笑着、说着、彼此拥抱,忽然想起王树明说的那句话:“我们不是在办音乐会,我们是在种下声音的种子。”是啊,今晚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次掌声,每一张笑脸,都在悄悄埋下和平的根。</p> <p class="ql-block">那块写着“天籁之声”的牌匾被高高举起,像一面旗帜。它不属于某一个人,而是属于所有愿意用艺术连接世界的人。我看着他们手中的奖牌与花束,忽然觉得,真正的荣誉不是来自头衔或掌声,而是当你唱出一个音符,有人因此流下眼泪,有人因此重拾希望。</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那位穿绿色上衣的女士伸出手,与身旁的男歌手相视而笑。他们没有言语,却仿佛完成了最深的交流。那一刻,我忽然懂了——音乐最动人的地方,不是技巧,而是人与人之间那种无需翻译的懂得。就像今晚,无论你来自纽约、上海,还是地球的另一端,只要旋律响起,心就靠得更近。</p> <p class="ql-block">一位男士手持花束走在前方,身后几位女士缓步跟随,像是仪式的尾声,又像新的开始。灯光柔和地洒在他们身上,仿佛为这段旅程镀上金边。我忽然想起,这场音乐会的英文名是“Autumn Rhythm”,而“rhythm”不只是节奏,更是心跳的共振。今夜,无数颗心,因歌声同频跳动。</p>
<p class="ql-block">这场“秋</p> <p class="ql-block">演出结束后,两位女士站在幕布前,手里捧着花,笑容灿烂得像秋日的阳光。她们说笑着,仿佛刚完成的不是一场国际级演出,而是一次久违的家庭聚会。我悄悄按下相机快门,不是为了记录舞台,而是想留住这份纯粹的喜悦——那是艺术最本真的模样:不为名利,只为共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