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青青小诗

青青.宋春霞

<p class="ql-block">《印》</p><p class="ql-block">文/青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母亲的印</p><p class="ql-block">是很窄的一条</p><p class="ql-block">母亲用它去领工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也有了一枚</p><p class="ql-block">与母亲的一样</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又有了一枚方形的</p><p class="ql-block">上面有四个字</p><p class="ql-block">可以加盖在银行的专用纸上</p><p class="ql-block">便觉有点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后来,税务局里的小红印泥里</p><p class="ql-block">收集到许多食指纹路</p><p class="ql-block">原来最有效的印</p><p class="ql-block">一直随身携带</p><p class="ql-block">出生而来,老去而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些宽的窄的方的圆的印</p><p class="ql-block">都只是好看而已</p><p class="ql-block">写着我的名字</p><p class="ql-block">喊它,却不会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10.13 青青</p> <p class="ql-block">以“印”为绳,串起半生岁月与生命本真——评青青《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首《印》最动人的力量,在于以小见大的细腻:将“印”从具象的器物,写成串联人生阶段、勾连亲情与自我的符号,字句浅淡却藏着沉甸甸的生命感悟,读来如饮温水,余味却漫过心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诗的开篇,“母亲的印”是“很窄的一条”,落点在“领工资”的日常,没有刻意抒情,却让“印”成了母亲生活的印记,也成了“我”最初的记忆锚点——这枚印,是亲情的传承,也是成长的起点。这里的亲情从不是直白的“思念”或“感恩”,而是藏在“印”的“复刻”与“延续”里:母亲的印关联着谋生的日常,更成了“我”人生中第一枚印的模板,“与母亲的一样”这句,没有多余修饰,却把“我”对母亲的追随、两代人生活轨迹的重叠写得真切,像小时候模仿母亲的模样,亲情顺着印的纹路悄悄流淌,淡却绵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接着写“我”的两枚印,从“与母亲一样”的复刻,到“方形四字”能盖在银行纸上的“不同”,又悄悄勾勒出“我”的成长蜕变:从追随着母亲的脚步,到拥有独立的社会身份,“印”在这里,成了社会角色的凭证。而转折恰恰藏在“税务局的小红印泥”里,“收集到许多食指纹路”这句轻描淡写,却突然点破全诗核心:那些被我们视作“有效”“重要”的印,其实远不及与生俱来的指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诗人用“外界之印”与“指纹之印”的对比,更把生命的本质拆解得通透。前半段的印,无论是窄的、方的,都带着鲜明的“社会属性”:母亲的印是谋生工具,“我”的印是身份证明,税务局的印是规则象征,它们都需要依附“工资条”“银行纸”“印泥”才存在,不过是外界赋予的“标签”。而指纹这枚印,“出生而来,老去而失”,不依赖任何器物,完全与生命同频——它不会因为“刻着名字”就被定义,却能精准对应独一无二的个体,是与生命共生、无法剥离的本真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末段的感慨便顺理成章:“宽的窄的方的圆的印”,不过是刻着名字的“好看”器物,喊不应、留不住;即便印着“我”的名字,也无法承载“我”的生命温度,更替代不了指纹那枚与生命绑定的印。整首诗没有复杂的意象,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顺着“印”的变迁慢慢道来,却在平淡中戳中人心:我们总在追逐外界赋予的“印记”,以为那是自我的证明,到头来才懂,最珍贵的“印”,从来都是生命本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