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留坝寻秋去!

岭南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走,到留坝寻秋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岭南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了,就是这一阵风。它拂过面颊时,已褪尽了夏日的黏腻,带着一种清澈而又微凉的甜意,像一枚无形的青果,在不知不觉间熟透了,酿出了酒的醇香。这风里,有远山木叶的私语,有昨夜新落的雨痕,有秋分过后的微凉,有一种不容分说的召唤。于是,心中那点蠢蠢欲动的念头,便再也按捺不住了对秋天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到留坝寻秋去!</p><p class="ql-block"> 我不禁为我说出的“寻秋”这个词语而惊叫。秋,不像春那般招摇,不像夏那般坦荡,又不像冬那样冷酷。秋,它是一位矜持的、内敛的隐士,将它的宝藏——那些最浓烈的情感和最深邃的哲思,都一一悄悄地藏在了山峦的褶皱里、流水的转弯处、村落升起的炊烟中,更藏在了那层层叠叠、被时光浸染的历史卷帙里。我们这些风尘仆仆的赶路人,便是要去寻觅,用眼睛,用耳朵,更用一颗渐渐褪去浮躁的心,去触摸那片土地肌理下依然温热的过往。</p><p class="ql-block"> 车行山中,便像是闯入了一轴正在徐徐舒展的、秾丽酣畅的山水长卷。这留坝的秋,是不屑于用单一色调的。它是一位豪奢而又技艺超群的画师,将整个天地都当作了它的调色盘。你看那紫柏山,名字里便带着几分玄妙的紫气。相传汉初名臣张良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后激流勇退,曾慕名至此隐居,这山名或许便与这位深谙“功成身退”天道的“谋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五山环抱、二水夹流中间的张良庙,古柏参天,殿宇清幽,秋色点染其间,更添了一份远离尘嚣的仙风道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闻名遐迩、星罗棋布的天坦高山草甸,不再是夏日一味的青翠,边缘已染上了浅浅的赭色,像是画幅裱糊的古雅绢边。而漫山的低矮灌木夹着错落有致的乔木,才是这画卷的主角。落叶松是毫无保留的明黄,黄得那般纯粹、那般耀眼,仿佛把积攒了一整年的阳光都凝固在了薄薄的叶脉里,让人想起“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华贵气象;枫树与槭树则是奔放的火红,一簇一簇,像跳动的火焰,又像美人饮醉后颊上的酡红。更有那无数的、叫不出名字的杂木,呈现出深深浅浅的橙、褐、绛、赭,交织融合在一起,织成一片望不到边的、温暖厚实的锦缎。这色彩并非静止的,山风过处,便漾起层层涟漪,仿佛整座山都在微微呼吸。阳光也来助兴,时而明亮,将一切照耀得如同盛大的节日;时而透过云隙,投下几束光柱,如同舞台的追光,恰好打在某一处最绚烂的树冠上,那瞬间的辉煌,真教人疑是仙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至太子岭,视野豁然开朗,心胸亦为之大畅。盘山路如一条灰白的带子,在无边的彩林间蠕动、蜿蜒,成就了太狮路那一弯弯、一道道、一沟沟绝美的风景线。停下车立于山巅极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那一种壮阔,逼得人屏住呼吸。这里的秋色,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气度,它不与你细语,而是用排山倒海般的色彩向你宣告一个季节的鼎盛。“太子岭”其名,便引人遐思。虽已难确考是哪位太子的行迹曾与此地关联,但这名号本身,已为这片山岭平添了一抹传奇的色彩。或许曾有某位失意或巡边的龙子凤孙,在此伫立,眺望过同样壮美的河山,发出过家国天下的慨叹。山风浩荡,林涛阵阵,那缤纷的落叶便簌簌地飘舞下来,不像是凋零,倒像是一场盛大而静默的庆典。此情此景,唯有杜牧那两句诗可堪描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此刻,我才算真正读懂了这“坐爱”二字,那是一种心甘情愿的沉溺,一种被无边美色绊住了脚步的、甜蜜的羁留。这秋日的热烈,何尝逊于春朝?它更厚重,更沉静,是一种历经风霜后,生命在落幕前极致绽放的、庄严的华美。这壮丽,或许也慰藉过历史上那些登临此地、心怀块垒的过客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 若说山岭的秋色是慷慨激昂的交响乐,那高江路与柴关岭的秋,便是一支清丽婉转、令人回味无穷的小曲。高江路,被誉为“最美乡村公路”、“全国最美十大最美自驾路”、“秦岭最美廊道”,实在是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 而这条路真正的灵魂,在于那两排巍然矗立、直插云霄的水杉和满目金黄的银杏及风情万种的法国梧桐。水杉和银杏不是寻常的树木,而是穿越了亿万年的时光,从恐龙时代漫步而来的“活化石”。在别处,或可见三三两两,但如高江路这般,形成如此规模宏大、气象庄严的廊道,实属罕见。秋日,是水杉和银杏还有梧桐树最辉煌的时刻。水杉的针叶和梧桐的枫叶由翠绿转为一种浓郁深沉的锈红色,仿佛被岁月精心浸染过。阳光穿透这些红褐色的叶幕,滤下柔和的光线,在路上投下细碎而迷离的光斑。而此时的银杏也别有一番情趣。深秋时节,银杏叶已变得金黄,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在路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p><p class="ql-block"> 车行其间,不时有落叶飘落在车窗前,旋舞着,像一只只疲倦的蝴蝶,仿佛穿行在一条由时光和生命共同构筑的红色隧道里,光阴在此仿佛也变得缓慢而黏稠。一种肃穆而又辉煌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这些沉默的树种,它们见证过比人类文明更悠远的地质变迁,此刻却静默地守护着这条乡村公路,用它们一秋一度的绚烂,为过往的行人演绎一场关于坚韧与传承的剧目,最终归于泥土,完成一生中最美的谢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柴关岭这条路,并非自古便是坦途。它曾是古道上的一段,承载过商旅的疲惫、马蹄的嘚嘚,以及红军志士北上坚定的足迹。柴关岭之名,便透着一股关隘的肃杀。古时这里曾设有关卡,稽查行旅,守望着这秦巴腹地的安宁。想象当年,多少人在此歇脚,望关山难度,思故乡渺渺。而如今,道路已改线修建了隧道,险关已变通途,只剩下柴关岭关隘秋日的静美与祥和。路的一侧,溪水潺潺,水色清浅,露出底下圆润的卵石。几片落叶浮在水面,像一叶叶小小的舟,随着水流悠悠地荡向远方,不知要载去谁的秋思。这里的秋色如此的静谧安详,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王维笔下辋川的秋韵:“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时光在这里仿佛也放慢了脚步,变得从容不迫。静静地放缓你的脚步,你甚至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听见落叶触地的微响,听见秋天最细微的呼吸。这里适合漫步,适合冥想、更适合发呆,让那金黄的暖意,一点点渗透进被都市生活绷紧的神经里,也仿佛能感受到古道上那些终于得以片刻安宁的灵魂叹息。</p><p class="ql-block"> 然而,若论时间的厚重,高江路的水杉虽古,却仍不及另一处神迹——那棵位于玉皇庙镇石窑坝村、被誉为“子孙满堂”的4000年古银杏。前往拜谒它,需要怀着一颗近乎朝圣的心。当它终于出现在视野里时,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显得苍白。那不是一棵树,那是一座山,一尊神,一个活着的传奇。它的主干之粗壮,需十余人方能合抱,仿佛大地本身隆起的力量。枝干虬龙般伸向天空,铺展开的树冠遮天蔽日,洒下将近一亩的阴凉。此时,它通体金黄,那是一种无法形容的金色,厚重、辉煌、沉静,仿佛凝聚了四千个秋天的阳光与风霜。秋风拂过,万千金叶纷扬而下,如下着一场黄金雨,瞬间将树下铺成一片厚厚的、松软的金色地毯。站在树下,人会瞬间失语。四千年!它静静伫立于此,看惯了王朝更迭、人世代谢。它或许萌芽于夏朝末年,见证了武王伐纣、秦皇一统、汉唐盛世、宋元风云……它才是这片土地最古老、最智慧的居民。当地百姓视其为神树,枝干上缠绕的红绸,寄托着无数代人的祈愿。这棵古银杏,已经超越了植物学的意义,它是留坝大地上的定海神针,是历史最直观的刻度,它用自己磅礴的生命力,向每一个到访者无言地诉说着关于永恒、关于传承、关于生命韧性的终极奥秘。面对它,个人那点微小的悲欢,便如它脚下的一粒尘埃,瞬间被这浩瀚的金色与时光所涤荡、所抚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水,山便有了灵气;有历史,山水便有了魂魄。留坝的秋,怎能离了那褒斜栈道畔的褒河水?这千古流水,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它切穿了秦岭的险峻,造就了这条连接中原与巴蜀的命脉——褒斜道。行走在恢复的栈道上,脚下是仿古的木板,发出“咚咚”的声响,仿佛叩问着历史。悬崖峭壁上,犹可见当年开凿栈道的孔眼,黑黝黝的,像历史凝视我们的眼睛。这些方形的孔洞,曾支撑起凌空的阁道,堪称古代工程的奇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虽非确指此处,但褒斜道作为帝王刘邦崛起的关键通道,其战略地位毋庸置疑。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曹魏,也曾苦心经营褒斜道,试图以此作为进军路线。站在栈道上,俯瞰清澈的褒水,耳边仿佛响起千军万马的喧嚣,运粮车的吱呀声,以及诸葛亮那一声“对天不假年”的深沉叹息。这褒水,不仅映照过英雄的宏图,也流淌着美的传奇。它下游的褒谷,便是传说中“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的褒姒的故里。那位冰山美人,或许也曾在这水边嬉戏,她那令人费解的笑颜,最终竟与一个王朝的覆灭联系在一起。水畔的芦苇,已抽出了洁白的花穗,在风中摇曳,如满头华发的哲人,对着如镜的水面沉思。岸边的石头,被秋水洗刷得干干净净,静静地卧在那里。偶有白鹭掠过水面,留下一圈圈渐渐扩大的涟漪,那是它写给秋天的诗行。这水光山色,清冷得如同一首五言绝句,一首浸润着历史墨香的绝句。白居易的句子蓦地涌上心头:“秋水淅红粒,朝烟烹白鳞。”虽非实写此景,但那一种对闲适山水、宁静岁月的向往,却是相通的。历史的烟云早已散尽,英雄美人俱成黄土,唯有这秋水,年年如此,清澈如初,映照着今人与古人心头同一轮月亮,教人顿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富人间烟火气的秋,则藏在那些古朴的村落里。火烧店、狮子沟,这些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乡土的质朴与温暖,其背后也往往藏着鲜活的民间记忆。譬如“火烧店”,相传源于古代一家生意兴隆的客栈不慎失火,重建后名声更显,地名便由此流传下来,寄托着一种浴火重生、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朴素愿望。这里的“晒秋”,是农人们用最直白的方式,书写在大地上的丰收诗篇,比任何画作都更生动,比任何诗歌都更真挚。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院坝里、甚至窗台上,都铺开了圆圆的竹匾。里面晒着的,是火红的辣椒,铺成一片,热烈得像要燃烧起来,与“火烧店”的传说遥相呼应;那金黄的玉米粒堆积如山,闪烁着阳光的颜色;那橙黄的柿子皮卷曲着,像一朵朵盛开的花;那褐色的干豆角、白色的萝卜条、金亮的土豆片、金色的谷穗、火红的大枣……五彩缤纷,琳琅满目。那一片片鲜艳的色彩,在秋日晴空的映衬下,饱满、扎实,充满了生命的张力。空气中弥漫着新稻谷的清香和辣椒干爽的辛烈气味,这是秋天最踏实、最迷人的味道。农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而憨厚的笑容,那是一种与土地紧密相连的、从辛勤劳动中获得的踏实与喜悦。看着这情景,你会觉得,秋天不只是一个季节,更是一种确凿的幸福。范成大在《秋日田园杂兴》里写得真切:“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这晒秋的场景,正是这首古诗最生动、最温暖的注脚。它让人感到,在这片土地上,春华秋实,天道酬勤,一切的努力都有回响。这人间烟火,与天地大美,在留坝的秋天里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了最动人、最暖心的风景。若有机缘,走进任何一家农户,热情的主人或许会端上一杯自酿的土蜂蜜水,那甜,是直接从山野和花朵里采撷来的,是秋天的味道,也是留坝人厚道的味道。这种淳朴的民风,或许正是这片土地历经千年沧桑而依然保持活力的根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宿山间民宿,推窗便可拥抱整座山的夜色与清寂。秋月如霜,静静地洒在层峦叠嶂之上,给白日里绚烂的山林披上了一层朦胧的银纱。白日的五彩斑斓,此刻都化作了深浅不一的墨色,宛如一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山间的夜晚,是彻底的静,静得可以听见露水凝结的声音,听见一片叶子离开枝头时那一声微弱的叹息。空气清冽,吸入肺腑,有草木的清香,还有一种淡淡的、说不出的甜味。白日里所有的喧嚣与色彩,此刻都沉淀下来,归于一种巨大的、安宁的怀抱。或许,只有在此刻,寻秋的旅程才算真正抵达了它的深处——那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与丰盈。</p><p class="ql-block"> 独立中庭,看星子疏朗,不由得想起刘禹锡的豪情:“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的,这留坝的秋,何曾有半分寂寥?它饱满,它丰盈,它宁静而热烈,它绚烂而又庄严。它让你看见时间的力量,生命的轮回,以及岁月静好的真谛。若说春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夏是热情奔放的青年,那么秋,便是一位睿智深沉的中年,它拥有了太多,也懂得了太多,于是变得沉默,将一切纷繁复杂,最终沉淀为一片简净与华美。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不也如此吗?曾经的刀光剑影、鼓角铮鸣,曾经的繁华驿路、商贾云集,如今都沉寂下来,化作了山间的一缕风、水中的一道影,滋养着这方水土与人民,构成了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翌日离去,回望群山,它们依旧静默在斑斓的色彩里,仿佛我从未到来,也从未离开。正如大诗人徐志摩先生说的那样“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是的,我们都是尘世间的过客,别说高悬在空中的云彩,就算是地上一叶金黄我们同样也带不走。但,我却将这满山遍野的秋色,和这水的清响、路的静谧、人间烟火的温暖,以及那沉甸甸的、层层叠叠的历史感,都妥帖地收藏在了我的心底。</p><p class="ql-block"> 留坝的秋,不是匆匆一瞥的风景,而是一杯需要静静品咂的、醇厚的美酒。它让人的心,也变得如同这秋日的天空一般,高远、明净、而又充满了深沉的温柔。这趟寻秋之旅,寻的又何尝只是外在于我们的景色?更是在寻觅我们内心深处那份久违的宁静、那份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切热爱,以及那份与悠久历史对话后的通透与释然。</p><p class="ql-block"> 那么,你呢?当秋风再起时,当空气里再次弥漫起那种清澈的甜意时,可愿也与我一同,收拾行囊,摒弃烦扰,到留坝寻秋去?去亲身感受那“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壮阔,去体味那“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的闲逸,去见证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喜悦,更去触摸那栈道孔眼里的千年风霜,聆听那褒河水中流淌的古老传说。这秦岭深处的秋日盛宴,这自然与历史交织的瑰丽画卷,正虚席以待,等着每一位懂得它的、真诚的寻秋人。走,到留坝寻秋去!</p><p class="ql-block"> ——岭南风于2025年9月25日深夜·拙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