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诗活动 六、红楼诗活动絮语

灯花花

<b>作者:夜引弓</b><div><br></div><div>《红楼梦》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出现诗生活的就有二十二回,占百分之十八。<br><br>~~<br>第一次诗生活是在第十八回。这是大观园落成时的一次命题写诗,也是书中第一次诗生活。<br><br>~~<br>出现的第一个写诗人是元春,她为大观园写诗题名,成为书中开篇第一首诗,也是她唯一的一首诗。接着,红楼才女们各呈现华章妙句,开始他们的第一次写作。宝玉写了三首五律,黛玉写了两首五律,宝钗探春各写一首七律,李纨迎春惜春各写一首七绝。<br><br>~~<br>集中写诗生活的是四十八回到五十二回,连续五回都有诗生活的内容。从香菱进园子学诗开始,到有了满意的作品。诗社成员扩大,开展即景联句,作五言排律。联句结束以后,邢岫烟、李纹、薛宝琴三人分别依红梅花三字为韵,各写了一首七律,宝玉作访妙玉乞红梅七律一首。接着,众人欣赏了宝琴写的十首怀古诗,听她念了外国女子写的一首五律诗。<br><br>这些活动长达五回,用漫连接的方法,依次展开,有序迂回穿插,是大观园里诗活动时间最长、内容最多、参加人数最多、形式最多的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是贾府文化生活 的重要写照,是诗生活的高潮。<br><br>~~<br>有记载的诗社活动有三次。第一次是第三十七和三十八回,活动内容为探春提议后,建起了诗社,咏白海棠。湘云加入后,又咏菊花,咏螃蟹诗。这次活动形式多样,写出的作品也最多,是诗的经典部分。<br><br>第二次为第五十回,内容为赏雪联句。这次参与的人最多,气氛热烈。联句后,又有四人写梅花诗,前后都有相关的诗活动相接。<br><br>第三次为七十回,由《桃花行》诗引起,黛玉重建桃花社,未果。后因湘云写柳絮词,诗社搞了一次唯一的词会,主题为咏柳絮。这次参与的人少,作品也少,较冷清。<br><br>三次活动形式多样,有诗有词,有限韵有不限韵,有限题有不限题,也有联句。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诗词功底。</div> ~~<br>诗社活动的主题,分别是咏白海棠、菊花、螃蟹、雪、红梅花、柳絮。她们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读书习文,目光不免狭窄单调。而薛宝琴以“素昔所经过各省内古迹”为题,写了十首怀古绝句诗,包含了诸多地方及典故,并隐喻十种器物。这些诗开了新面,足够使大观园的诗人们开阔了眼界,耳目一新。见五十一回。<br><br>~~<br>诗社联句活动有两次,呈现出白雪与冷月的对比。一次为诗社组织,主题为赏雪联句,十三个人联句共得三十五韵,见五十回。<br><br>另一次,为黛玉和湘云于中秋节自发的个人活动,时间在晚上。二人赏月玩联句,已达二十二韵。妙玉加入后,一口气续写了十三韵,随后以《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为名抄就。见七十六回。<br><br>~~<br>出诗最多的人林黛玉。她是作者笔下浓笔重彩的人物,不但参加了每次诗会活动,而且写的比别人多。从第一次命题写作开始,她都语出惊人,写得高洁旷世,飘然逸古。她还写有随感诗,如《葬花吟》、《题帕三绝》、《秋窗风雨词》、《桃花行》等。在这个封闭的自我空间里,却写得伤感悲切与缠绵。她最后的诗在八十七回,作者极力渲染这种伤悲气氛,以曲终人不见的方式,为全书的诗生活作结尾,黛玉去后再无诗。<br><br>~~<br>宝玉的诗词。除了诗社作品,还有随感诗《即事四首》、《紫菱洲歌》、悼念晴雯的《忆江南》以外,宝玉与贾环贾兰一起的诗生活有三次,两作七绝,一次作长律。<br><br>作长律在七十八回。贾政与幕僚闲聊起一个话题:恒王有爱妾林四娘,好习武,皆呼为姽嫿将军。逢黄巾犯青州,四娘出城御敌阵亡。贾政以此为题,令三人写诗以记。贾兰写了一首七言绝,贾环则是首五言律。贾宝玉写了歌行体长篇一首。他口念答述,别人笔录,一口气完成长篇《姽婳诗》。这是贾宝玉写的最长的诗,主题依然是英雄美人。<br><br>这类似第十七回的大观园试才,是对宝玉的再一次家考。这诗进一步突出了宝玉的空灵娟逸的性格。他天性聪敏,喜好杂书,不是正常的读书人,没有按照他们希望的路走。 ~~<br>一次不见诗的诗活动。在七十五回,贾府过中秋节,搞击鼓传花。传至宝玉鼓止,贾政要他即景做诗,限秋字,不许用冰玉晶银彩光明素等样堆砌字眼。宝玉写了四句,贾政虽认为词句不雅,但把海南带来的扇子取两把给他。贾兰也做了一首,获得贾政好评并得奖。贾环见二人做诗受奖,也趁花在手中,笔成一绝。贾政觉得词句终带着不乐读书之意,遂不悦。贾赦却说甚是有气骨,不失侯门的气概,回头吩咐人去取了许多顽物来赏赐。但三人的诗,书中始终未见一字,只见活动不见诗。<br><br>~~<br>第五十二回,宝琴给大家展示了一首外国女子的诗。这首诗的出现,仿佛给读者打开了一面窗子,带来异域气息,说明大观园以外,还有广阔的世界。从创作上来说,起到以下作用:<br><br>社会历史背景的交代。真真国的出现,以及女孩的穿戴所用,表现明清之际中外贸易的一个缩影。书中反映的生活,有了确切和真实的历史认证,不再虚幻。<br><br>活跃文化生活气氛。一个异域女子的出现,使大观园的空气更为鲜活,使囿于闺阁的女儿们放宽了眼界,有了对外面世界的一份兴奋,一份想象。<br><br>提升宝琴的形象。宝琴是继黛玉宝钗和探春之后升起的新星,她的文采已经多次显露。异族女子的诗,为她的经历,才干,见识等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和提升。<br><br>这些,体现了作者本身广阔的见闻,以及构思的细腻。<br><br>~~<br>一首圈外男子的诗。在九十回,薛蝌写了一首绝句。他是薛蟠的堂弟,在薛蟠入狱后,被薛姨妈叫来料理家事,作依靠。他是个正派人,感叹自己年纪也不小,家中又碰到如此横祸,致使幽闺弱质,凄凉寂寞。为此,写下这首诗。<br><br>问题是,除薛家以外,薛蝌和贾府的故事人物毫无交集,他的诗虽有前因却没见后果,这诗起什么作用呢。<br><br>我觉得,这可能是伏笔,而且和薛宝琴有关。<br><br>《红楼梦》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薛家是其中之一,其衰败的原因,源于薛蟠的胡作非为。那么薛家能否再兴,靠谁再兴,薛蝌的诗留下蛛丝马迹,这就是伏笔。<br><br>薛宝琴是伏笔人物之一。在前面几回里,读者已见识了她的才能、闯荡江湖的阅历、办事的利落。薛家再起,肯定离不开她。另一个人就是薛蝌。他为人本分,办事勤勉有分寸,有一股正气,是薛姨妈和宝钗信得过的人。薛家再兴,有赖于二人。<br><br>只是由于伏笔所限,书中只是点到为止,未能展开,但读者当细思。 ~~<br>最后一次诗生活是在九十四回,这是一次仓促的非诗社组织的诗生活。怡红院枯死的海棠冬日开花,有人视为凶兆,要除掉。贾母却令宝玉贾环贾兰各作诗一首志喜,以此去凶为吉。三人各作了一首七绝,贾兰成为全书最后的写诗人。接着,宝玉失玉,变为懵懂之人。<br><br>~~<br>不应该缺少诗的最后聚会。一百零八回,史湘云出嫁回门,给贾母请安,感于气氛,提出给宝钗过生日,热闹一天。贾母采纳后接来薛姨妈等人,以掷骰子点数,取曲牌名,再接一句千家诗句,以此定赏罚为乐。酒令进行的很愉快,但吃饭时,却发现宝玉不在,原来他偷偷跑到潇湘馆伤心去了。在找人的过程中,聚会结束。<br><br>这是书中最后一次带文化情趣的聚会,是诗生活的大结尾,大收笔。对此,应该有诗的特殊表现方式,应有诗的创作。但是没有,只有玩。<br><br>我的想法是,这里不应缺少有分量的一笔作交代。最好有个人的随感诗出现,悼念黛玉的伤逝、回味之前的诗社和诗生活、感叹人生的无常。而此时,其他方式都不合时宜。<br><br>能够担当此任的唯有湘云。她在这里长大,和黛玉的关系更不一般。以她的才能、气质和资格,完全能够驾驭这种气氛下的感情伸屈。她生性敏锐豁达,这次回来,立即觉察并直言这里的人际变化和悲伤气氛,应当让她以诗的形式来发泄一番。<br><br>至于情节的安排,可以放在吃饭时发现宝玉不在,湘云直觉地到潇湘馆寻找之时。人情旧物两依依,她一定会写出终结全篇的好诗。<br><br>不知是否有人同意这样的安排。<br><br>(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