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今日,我们怀揣着对教学的热忱与期待相聚于此。本次教研聚焦于小学数学中的关键内容——平均分与除法的教学策略研讨。这两个知识点犹如数学大厦的基石,承载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使命。在低年级教学中,怎样让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可感?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度理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开启一场充满智慧碰撞与思想交融的教研之旅,共同探寻更优的教学路径。</span></p> <p class="ql-block">《平均分》课堂展示</p> <p class="ql-block">在《平均分》教学中,王雯进老师先以 8 袋饼干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每 2 袋一份能分成几份,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接着提出把 6 块糖分成 3 份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平均分并记录。最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平均分的应用实例。从知识层面看,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这一重要数学概念,为后续学习除法等知识奠定基础。在能力培养上,通过圈一圈、分一分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小组讨论环节则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与语言表达能力。从生活关联角度讲,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亲近感。</p> <p class="ql-block">《除法的含义》课堂展示</p> <p class="ql-block">在《除法的含义》教学中,邓苗老师先以 12 个竹笋,每 4 个放一盘为例,引导学生通过连减的方法得出能放 3 盘。接着介绍除法算式 12÷4 = 3,解释除号的写法和读法,以及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还设置了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展示。最后通过“除法扭蛋机”等趣味活动巩固知识。从知识层面看,帮助学生理解除法作为平均分的工具,建立除法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在能力培养上,连减和除法算式的推导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小组合作提升了合作交流与问题解决能力。趣味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负担。同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p> <p class="ql-block">说课环节</p> <p class="ql-block">王雯进老师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用“8袋饼干”等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发兴趣。通过“圈一圈”“说一说”等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将抽象数学知识具象化,符合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设置开放性问题“还有其他平均分的方法吗?”,鼓励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教学时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给予充分探索空间。看到孩子们积极讨论、尝试不同分法,我深刻体会到操作活动对低年级学生理解概念的重要性。这种设计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正实现寓教于乐。</p> <p class="ql-block">《除法的含义》这一节课中,邓苗老师紧扣“除法是平均分的简便运算”这一核心,以具体情境引入。如用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总数、每份数和份数的关系。通过对比不同方法,自然引出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设置解析算式中数字含义的环节,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操作与讨论中逐步构建除法模型。看到他们从困惑到豁然开朗的表情,我深感直观教学的重要性。这种设计让抽象知识变得生动可感,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在轻松氛围中掌握除法本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评课环节</p> <p class="ql-block">陈俊怡老师:本次聆听了两位老师关于“平均分与除法”的精彩课堂,收获颇丰。王老师则善用生活情境,以秋游分食物激发兴趣,借助学习单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课堂氛围活跃。邓老师的课注重知识建构,从操作活动入手,让学生经历圈一圈、分一分的过程,自然引出除法算式,并巧妙引导学生理解各部分含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两位老师都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与思维发展。总体而言,这两堂课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将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值得借鉴与学习。</p> <p class="ql-block">易琛老师:本次“除法的含义”公开课亮点突出。小组合作环节设计可更精妙,教师巧设任务,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培养协作能力。如讨论算式中数字意义时,学生各抒己见,深化理解。重点把握精准,围绕除法概念,借助生活实例与直观演示,将抽象知识具象化,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引导得当,及时点拨关键,助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整堂课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是一堂值得借鉴的好课,展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创新精神 。</p> <p class="ql-block">刘潇老师:本次课程围绕“平均分”与“除法含义”展开,设计巧妙。以8袋饼干分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圈画操作直观感受平均分概念。在讲解除法时,自然衔接前期经验,借助实例明确算式各部分意义。教学过程注重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分法,培养思维灵活性。课件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教师引导得当,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抽象知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是一堂扎实且富有启发性的数学课,值得肯定与借鉴。 </p> <p class="ql-block">李沛主任:本次数学课堂围绕“除法的含义”与“平均分”展开,通过情景图引导、AI课件辅助与多样化互动,呈现了一节结构清晰、学生参与度高的数学课。以下从三方面进行评析:首先,两位老师的情景图设计贴近生活,问题导向明确。教师以“分竹笋”“分糖果”等生活场景导入,如“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和“把6块糖分成3份”,引导学生理解“每份同样多”的概念。这些情景图不仅激发学生兴趣,也帮助他们在具体操作中建立“平均分”与“除法”的直观联系,体现了数学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其次,AI课件应用灵活,支持分层教学。教师使用PPT动态呈现不同解题方法,如“连减”与“除法”的对比,并通过图示、算式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是“连续减去相同数”。AI课件中“编辑”功能也为教师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提供了便利,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p><p class="ql-block">最后,课堂互动丰富,合作探究贯穿全程。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学生使用圆片、画图等方式动手操作,并在组内交流不同的分法。这种“做中学”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对平均分和除法含义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p> <p class="ql-block">许主任:王老师这堂课重视主题图,它是本节课内容的来源。重视了活动,圈的过程,动手操作。重视了结果交流展示.练习设计精巧.12等饼干不同平均分的方法去加深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联系了生活中的平均分,数学联系生活。邓老师重视旧知的复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平均分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景创设展新知,自然的把教学内容进行呈现。学以致用,课堂作业的布置准确把握教材的意识较高.提出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本次数学教研课即将落下帷幕。在这场思维碰撞的盛宴中,我们共同探索了数学教学的新路径、新方法。各位老师的分享如点点星光,照亮了前行的方向;热烈的讨论似熊熊烈火,点燃了创新的热情。希望大家能将今日所学所思融入日常教学,让课堂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未来,愿我们继续携手共进,深耕数学教育这片沃土,培育出更多热爱数学、善用数学的栋梁之才,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p> <p class="ql-block">撰稿人:邓苗</p><p class="ql-block">审核人:李沛、王雯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