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峰随笔 两位知青大姐

杨安琪

<p class="ql-block">肖峰随笔 两位知青大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 肖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晋姐,中秋节快乐!</p><p class="ql-block"> 今生有幸!遇到俩位我入党的榜样、领导、恩人。1974 年秋冬,我从宜昌下乡枝江县新场公社团结大队,是原晋姐1973 年10 月入党为我树立了榜样。虽然只有一面之缘,但大姐稳沉、敏捷、智慧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递交入党申请书,好好表现,体验艰辛劳动,不怕苦,一门心思就是想入党,为了信念,要求进步当劳动模范。</p><p class="ql-block"> 1976 年夏秋之际,袁发翠大姐调任团结、胜利总支书记,工作作风干练、直爽,敢抓敢管,以身作则。我的入党问题,就是在她任上解决的。1976 年12 月,我招工进宜昌柴油机厂后,俩位大姐对我在农村成长时的引导、帮助,起到了火箭助推器的作用。每当我在采访、写稿辛苦时,我就常常想起在农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割麦大汗流,腰疼嘴巴苦的日子,熬夜写新闻稿,也不觉得苦啦!</p><p class="ql-block"> 我的命运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76 年12 月,我招工进厂后,在机加车间流水线上第一道工序。三班倒,搬运工,铁屑飞进眼睛里,凌晨三点盼天明。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墙报编辑,然而,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却不能实现。节假日、三班倒的日子,抽空读书、采访、写稿子,被评为市广播站的模范通讯员。</p><p class="ql-block"> 1978 年6 月,宜昌市文物管理处主任常宝琳老师,非常器重我,跑了一年多,临门一脚,把球踢偏了一一办调动手续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是国营企业宜昌柴油机厂的“集体指标”,也就是说,是 “黑人黑户”,被挡在了“体制”城门之外!我真是沮丧透了!天无绝人之路。凭着一本“剪报薄”,还有文学青年、二高毕业、农村入党、电大生、笔杆子,宜昌巿委机关报《动态报》老报人、肖身材的大儿子一一这些“沾光”的“硬件”,曲线就业,又赶上人事制度改革的机遇一一1979 年10 月,我从工厂破格调任市广播局,人事关系在宜昌市广播器材服务门市部,身份是宜昌市广播站的“打工记者”。</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非进即退”的“考核期”,我还不玩命地干?!第一个月,我釆写的稿子上了省台,第二个季度,我的稿子上了《湖北日报》、《光明日报》等大报大刊。当年,被评为省报模范通讯员、省台集体记者。</p><p class="ql-block"> 那时,23 岁的我,就是一个“工作狂”。团市委干部、《宜昌科技报》总编辑何林兄,经常带着我下农村、进学校,采写科普新闻,拜访来宜昌采访的《人民日报》科教部编辑陈祖甲老师,获得帮助和指导。我和何林兄合作的调查报告《宜昌市建立青少年科技活动网》上了《人民日报》科教版。1980 年10 月1 日,宜昌人民广播电台成立,根据我的表现好、业务能力强,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5 个进编指标之一,从此,我进入“体制内”,成为一位党的新闻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每当人们对我人生传奇感到惊讶时,我都会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人事制度的改革,没有市文教委、广播局、广播站领导的思想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没有许多好心人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知恩图报,好好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肖峰 1974 届宜昌二中校友,华中科技大学文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媒学院教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10.6 中秋节 湖北省宜昌市 江南 点军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