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代艺术的贫困</p><p class="ql-block">忽然想起春节期间美术馆之行的感受,现在才明白那种不适的根源——展品与时代的严重错位——虚假感接连不断地灌进眼框仿佛难以下咽的食物被强行灌进食道。当对那段历史那个时代有所理解之后,我也理解了美术馆——它实在拿不出与当代所谓“主旋律”适配的作品。当下的艺术表述已被后现代思潮解构得极其扭曲变态以至于与人的存在状态处处脱臼,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宣传载体的美术馆,只能拿出陈年家底周全职责和任务了。</p><p class="ql-block">同样的画面,用历史的目光重新审视,竟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穿越回去,画中情形丝毫不虚,工人阶级激情燃烧,干劲十足,信仰坚定,内心充实,对美好未来充满憧憬。从画风不难看出当时的艺术工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赞美,艺术家与人民是站在一边同呼吸共命运的。</p><p class="ql-block">反观当代艺术,不可否认确有不少优秀作品诞生,但多数艺术家是严重脱离群众的。无论是业内精英还是在野民科一味把作品往玄虚云雾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拉扯,看起来好像百花齐放,实则难以同大众真实的精神语言产生真诚共鸣,仿佛普罗大众越看不懂他们就越高级越不同于乌合之众似的,难怪每个展馆都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艺术家与群众之间隔着的何止是一层玻璃墙,而是整个世界。</p><p class="ql-block">当然,艺术家有表达自己情绪和思想的创作自由,有站在个体视角孤芳自赏进行造型创造的权利,如果他们不把思想的同频共振作为创作目标的话。但终究,正如毛泽东所说,艺术是无法脱离时代脱离政治独自存在的,艺术是不可能超越阶级的,当观者在艺术作品中看不到创作主体与所处时代精神面貌之间的关联性时,这样的不知所云注定不会长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看这些特定历史时段的画作,与其说它们映射了当下精神生产的贫困现实,不如说是对它们所承载的积极向上的普遍时代精神的怀念和向往。不禁要思考,是什么样的时代环境和政治气候塑造了那么幸福而真实的脸庞,?城市,乡村,那样的纯真世界我们是否还能寻找得回来?</p><p class="ql-block">从创作理念和技法上看,当代艺术似乎是大大地进步了,但是透过现象看,它无非是糅合了西方元素的资本话语权与价值导向跟艺术家个人追求所谓的精神独立而野蛮生长的自恋与自负深度苟合的产物罢了。而相对于人类对自身解放的精神追求方向而言,我认为它们是大大地退步了。不禁要问,艺术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如果艺术有使命——如果艺术作品与观者产生隔阂尚且可以理解,那么,于创作者本人而言呢,艺术家的作品反应的是他与这个世界之间的没有任何外力挟持的真实关系,还是被不可抗拒的潮流力量异化后的观念合作?如果对这一点没有清晰的识别,才是最最悲催的。</p><p class="ql-block">之所以当时会产生不适的生理反应,是因为自小成长在“新时代”的我一点不相信劳动者会那样被尊重,那样的脸那样的精神面貌一定是画家为了某种目的虚构的。当稀缺的东西带着虚假的嫌疑泛滥在眼前时自然会反胃。现在想来,这些作品一点不虚假,而是放错了时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