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靠谱“多面手” <p class="ql-block">卸任不卸责,牵挂村里事</p><p class="ql-block">这份对村里事的“上心”,即便卸任会计后也没断过。直到现在,村里分土地、核地界,还总少不了他的身影——新任会计遇到拿不准的事,第一个就找他请教,哪家该分多少地、哪块地的边界在哪,他都记得门清,仿佛村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刻在了他心里。他总说“我熟,搭把手能少走弯路”,跟着年轻人一起在田埂上丈量、记录,阳光晒得他额头冒汗,却笑得格外踏实。热心肠暖了乡邻父亲的热心肠,不仅体现在村务上,更暖在乡亲们的生活里。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他必主动上门帮忙,就连撮合姻缘、筹备婚事也格外尽心——他曾和母亲一起,前前后后协助4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看着新人成家,他比自家办事还高兴,常说“能帮年轻人牵手成功,是积德的事”。为家奔波的“多面手”为支撑有五个子女(四子一女)的家庭,父亲半生操劳,辗转于多个岗位:早年在造纸厂、砖厂、焦化厂挥洒汗水,披星戴月,家常便饭,村里灌溉田地时需整夜守在田埂记时间,为了贴补家用操碎了心,过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生活;1987年至2004年,他在东湖龙信用社里屯第二服务站负责信贷工作,期间常揣着账本跑遍村内外,逐户核对信息、落实业务,从不怠慢。那时他一晚上常只睡三四个小时,却从无半句怨言。难得的是,这位常年奔波的汉子还精通针线活,织毛衣、纳鞋底样样在行,是母亲最得力的帮手,用双手将琐碎日子打理得妥帖。母亲获得“人民子弟兵好母亲”和“三八红旗手”荣誉,有一半是他的功劳。“砸锅卖铁”供子女读书他和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始终秉持“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们上学”的信念,省吃俭用凑学费,哪怕自己啃掺糠窝头,也从未让子女因家境辍学。在他与母亲的含辛茹苦下,五个子女均成家立业:长子为人民教师,次子、四子均从部队转业,三子留乡搞运输、种庄稼,女儿在钢材厂任副经理负责销售,每个小家都过的蒸蒸日上。晚年的体谅与牵挂可即便我们都有了能力,他也从不愿麻烦我们——生病时自己悄悄去村医那拿药,家里东西坏了琢磨着自己修,打电话总说“我啥都不缺,你们好好忙工作就行”。2012年母亲去世后,父亲独自生活,这份“不添麻烦”的心思更重了,对村里事的牵挂却丝毫未减。日常他就到地里种种菜,偶尔帮邻里搭把手,赶上村里分地就去帮个忙;子女们想接他去城里住,他总婉拒:“村里熟人多,有事干,住着自在,不给你们添乱。”他的开心很简单,无非是我们回家时带的一袋水果,或是帮村里把地分妥帖后的一句“多亏了你叔”,可这份简单背后,是他一辈子对子女最深沉的谅,对家乡最朴素的牵挂。父亲的一生没有波澜壮阔的事迹,却如黄土高原上的老槐树,以沉默的坚守、无私的付出与热忱的善意,温暖着家人与乡亲。他用一辈子的行动,诠释了“父爱”的模样——不张扬、不索取,只愿把最好的留给子女;也诠释了“乡情”的重量——不褪色、不降温,始终把村里的事揣在心里,堪称中国老父亲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父亲王星春1946年5月1日出生,他老爷灾荒年代挑儿担女从平遥县卜宜乡果子沟逃难到介休,好心的介休人民接受了他,从此在介休开枝散叶,父亲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一生朴实坚韧、热心待人,在平凡岁月中扛起家庭与责任。他身上最让人动容的,是刻在骨子里的“不添麻烦”——一辈子自己咬牙扛下辛苦,从不向子女伸手,只要看着我们过得好,他就满脸知足;更难得的是这份“闲不住”的热忱,即便年事已高,仍牵挂着地里的活、村里的事,活脱脱是中国老父亲的缩影。早年求学与村会计岁月早年,父亲曾就读于山西省太原电力技校,怀揣着对技术的热忱求学,后因1966年与前苏联关系恶化,学校被迫解散,他便带着所学知识回到农村,成为村里的骨干,担任村里会计。那时村里没有像样的办公房,他就把自家八仙桌当办公桌,账本用红绳捆得整整齐齐,铅笔头用到捏不住了还舍不得扔。每次核对收支,他都逐笔演算,算完再用算盘复核一遍,从不让账目出半分差错;村民来查工分、问补贴,他总能一口报出明细,耐心解释到对方明白为止,是大伙口中“比自家还上心”的好会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