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李的美篇

语文老李

<p class="ql-block">我学生优秀习作,让我惊喜!</p><p class="ql-block">(经查重,完全原创)</p> <p class="ql-block">仿中考作文题:</p><p class="ql-block">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才是生命”。</p><p class="ql-block"> 根据这句话引发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商店</b></p><p class="ql-block">C11 冯经媛</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家是开小商店的,小学时,每天放学回来都得看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天放学,当同龄人都在讨论游戏或在小摊贩买东西时,我只能坐在柜台后面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讨厌这份的工作。讨厌数不完的零钱,硬币总是黏糊糊的;讨厌扯塑料袋的声音,刺啦刺啦的;最讨厌的是遇到同龄人,当他们用零花钱买零食时,我却要站在柜自后面给他们找钱——那种感觉,就像有一道看不见的墙把我隔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五的下午,店里来了个老奶奶。她掏出一个洗得发白的手帕,层层打开,里面是几张皱巴巴的零钱。“姑娘”,她小声说,“我想买包盐,但还差五毛钱。”我正要摇头,却看见她手里还拎着菜篮子,里面只有两个土豆这时,妈妈走过来,笑着把盐装好,“正好今天店庆,这包盐打折,您的钱刚好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奶奶商兴地走了。妈妈转身对我说:“记住,咱们开的是小商店,不是大超市。街坊邻居买的不只是东西,还有一份情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天晚上,我开始留意起来:王阿姨下班晚,总会来买一把挂面;看门李爷爷每天雷打不动要一包烟;还有幼儿园的小朋友,举着一块钱来买棒棒糖时,眼睛总亮晶晶的。慢慢地,我发现小商店像个小小的舞台。我知道张叔叔爱喝什么牌子的啤酒,晓得刘奶奶的孙子喜欢哪种口味的饼。当同龄人们再来买东西时,我不再觉得难为情,反而会提醒:“这个新出的薯片很好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让我意外的是,我居然开始期待每天的开店时间。在这里,我怎么快速算账,怎么分辨真假钞票,怎么记住每个顾客的习习惯。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成了这条街上最受欢迎的人——不是因为我能卖给他们什么,而是因为我记住了每个人的喜好,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递上一杯水,或者在雨天借出一把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来,这间小小的店铺教会我的,不只是怎么做生意,更是怎么和人打交道,怎么在平凡的日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些我曾经讨厌的零钱、塑料袋和人来人往,现在都变成了我最熟悉的温暖。</span></p> <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 立意深刻,情感真实动人:文章以 “看店” 为线索,从最初 “讨厌数零钱、怕遇同龄人” 的抵触,到因母亲的话留心顾客、最终发现小店温暖与自身价值,情感转变自然细腻,将 “平凡小店” 与 “人际交往、自我成长” 关联,立意从生活小事中提炼出深刻感悟,贴近学生生活,易引发共鸣。</p><p class="ql-block"> 细节描写鲜活,画面感强:“黏糊糊的硬币”“刺啦响的塑料袋”“老奶奶皱巴巴的零钱与两个土豆”“小朋友亮晶晶的眼睛” 等细节,用感官体验(触觉、听觉、视觉)还原场景,让 “讨厌” 与 “温暖” 的对比更具体,也让小店的 “烟火气” 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结构清晰,线索分明:以时间(日常放学→周五下午→后来)和心理变化为双线索,从 “排斥” 到 “留意” 再到 “期待”,层层递进,结尾 “小店教会我与人打交道、找自身位置” 的升华,收束自然,呼应前文,让文章主旨更鲜明。</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