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反躬自省(节选)》是一篇精短文艺散文。季羡林先生以闲谈、对话或心灵“独白”“自剖”的语式,经由叙述、记实、思辨、描写、抒情等途径,表达其人生经历的回望与感悟,而读者从文中当可感受到季羡林先生虚怀若谷的襟怀、通达的人生智慧和真诚坦荡的人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文大体上从三个方面展开自我省察。首先,“剖析”自己的天赋、才能,“自信”自己具备客观且实事求是地分析能力,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中不溜丢的人”,不具备什么特别的天赋,比不上许多人;其次,自检自查伦理道德品质,认为自己的“基础也不雄厚和巩固”,没有人们认为的“那样好,那样清高”,坦诚地表明自己也是个“名利之心兼而有之”的平凡人,却也明确地“告白”:“即使我想再往上爬,我绝不会奔走、钻营、吹牛、拍马,只问目的,不择手段。那不是我的作风,我一辈子没有干过。”其三,“反思”自己“当前处境”,清晰地说出自己“不大相信”目前所拥有的“名人”身份、“差堪比拟于万一”的美好待遇等是真实的,认为自己一直是个“无大志”的人,不会为了名利而去钻营,并且感谢社会和人们对自己的褒扬,表明自己没有“那样好,那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三个方面内容,季羡林先生但以通俗、朴实、淳厚而自然的语言,从容散淡,娓娓而谈,毫不造作,也不做高深语,其真诚坦荡之心朗朗可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心的读者还可以感受到文中朴实语言所承载着的智慧、哲思,那些来自作者观照社会与内心、思索与体察现象后的精到表达。如,“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才能、学问、道德、成就等评估过高,永远是自我感觉良好。这对自己是不利的,对社会也是有害的。许多人事纠纷和社会矛盾由此而生。”作者洞察到生活中种种纠纷矛盾与人“永远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特征相关。又如,“名是为了满足求胜的本能;而利则是为了满足求生。二者联系密切,相辅相成,成为人类的公害,谁也铲除不掉。”可见作者冷静、理智地透视名利之于人的危害,却又根深蒂固,难以“铲除”!而“岂不大可喜哉!又岂不大可惧哉!”之语,置于前后情境之中,难道没有蕴含作者观照内心情致后的生命觉悟,如对长寿的喜,对节操的戒惧?此间真谛或者不足对外人道,但也不阻绝读者以心映心地去品读,努力靠近季羡林先生的心海深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本文的构思,貌似闲散,实则谨严。其一,作者以“反躬自省”为题,统辖了全文的内涵;其二,首段“认识自我”其实是全文的核心概念,无论后文怎么运笔疏阔、漫延,终是不离文章“首脑”;即便如文章末尾处叙述描写生活景象的文字,实质也是形象与暗示并存,“‘难道这就是我吗?’‘不错,这就是你!’”仍然直指本怀“认识自己”!至于文末“我感到惭愧。”那岂不是以真诚地检讨来回应“反躬自省”“认识自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宋·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一文中写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五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倘用这等文辞来做季羡林先生此文的注脚,岂不颇为恰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