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引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近阅读《江阴县月城初级中学建校委员会建校公约》,令我想起有的书上关于月城初级中学(简称月城初中)的创建文章,文中对月城初中的创建史实,有的可以相互印证,有的却相互矛盾,更与创建事实有出人。为了探究月城初中的创建史实,我走访了许多上世纪50年代初在月城初中补习班或月城初中读书的同志,加上自己在1952年暑期参观月城初中补习班的记忆,综合各方面的材料,现将月城初中的创建过程简述如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月城初中补习班的创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1年夏,地方党政干部钱金堂、丁仰箴、端木章、陈银清、徐朝生等会同地方上热心办教育的各界人士黄云东、唐湘成、董炳芳、唐祖绳、庄纫龄等与月城桥中心小学负责人潘锡安向江阴县文教科申办月城初中补习班。经批准,由月城桥中心小学负责人潘锡安(后任命为校长)具体筹办。月城初中补习班设在月城桥中心小学内,9月1日开学。学生除来自月城、夏城两乡镇外,还有黄桥、秦南、南闸、峭岐等乡镇。开学时,部分凳子由学生自带。补习班开设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学科,课程设置与普通中学相同,上课教师全由月城桥中心小学老师兼任,潘锡安校长教政治,高征湘老师为班主任教英语,李岳老师教语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月城初中补习班移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2年夏,补习班又要招收初一新生,加上原初一学生要升初二,补习班面临扩班,但缺少课桌椅。为了添置课桌椅,决定选用质地坚硬不易弯曲变形而价钱又较便宜的楝树来做。这种树苏北较多,价钱也比本地便宜,为此要到苏北去采购棟树。以往,港里人黄鸣岐常来往于苏南、苏北两地,在苏北有熟人。于是由时任月城工商联主任、热心教育事业的庄纫龄会同黄鸣岐带了木工去苏北采购楝树,两天后返回。木工及时做好50多副双人课桌椅,确保暑假开学学生用上了新课桌椅。1952年暑期开学,新招收1个初一班,这样补习班就有初一、初二2个班。由于初中的程、作息时间、学生年龄等与小学有很大的不同,加上小学已无多余的教室,两个初中班不宜再办在小学院子里。经地方干部及热心办教育人士研究商定,选择在小学北边离其100多米的城隍庙作为校址,将其10多间殿舍略加整修改建,因陋就简,隔成2只教室和1个教师办公室。是年9月1日,月城初中补习班在城隍庙的新教室中开学上课,李铭遂老师为学校负责人,大部分学科由月城桥中心小学老师任教,并聘任了部分社会知识分子为教师。当时李岳老师教语文,沈明志老师教初二数学、英语,缪超群老师教动物,杨德章老师教史地。月城初中补习班已成为一所独立的学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月城初中补习班的整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3年,江阴县文教科整顿初中补习班,要求撤销部分办学条件较差的初中补习班。为解决初中补习班学生的上学问题,青阳区的青阳中学及城区的征存中学等学校,向各初中补习班招收插班生。经考试,当年月城初中补习班的初一学生插入青阳中学有近10人,初二学生插人青阳中学10人,入征存中学10人。因为听说补习班要停办,有些年龄较大,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学生自动辍学参加农业劳动等。到暑期开学,上级决定月城初中补习班继续开班,但因初二学生转学。辍学的多,无法开设初三班。1953年9月1日开,月城初中补习班仍设初一、初二两个班,原有初二升初三的少数学生留在初二学习。教室还设在城隍庙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4年春,月城旅沪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丁君匋先生,返乡扫墓时,听说家乡创办的初中补习班面临扩班而遇到建造校舍的困难,他“自觉地热情地捐助月城初中补习班人民币四千五百万元(旧币,每1万元折合新币1元,笔者注)正,作为建造校舍和添置设备的经费”,(注①)“决定就小学附近补习班原址扩大为初级中学,聘建校委员会以董理其事,凡二十六人。”(注②)为此,月城初中建校委员会订立一份“建校公约”,要求建校本着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精神,按计划办事。当时由建校委员会经办购得城隍庙北面薛姓桑田1亩多,鸠工庄材、建造砖木结构平房6间,是年7月底落成。丁君匋先生还先后捐资修筑部分围墙,赠送乐器、图书、教学仪器等。1954年8月,招收2班初一新生,其中有部分苏北学生来校寄宿就读。9月,董仁毅任学校负责人。此时,学校已有3个年级4个班,庄纫龄也成为学校教工,负责学校总务、舍务等工作。初三、初二及初一1个班搬入新落成的平房内,西首第一只教室是初三年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5 年,学校又将扩班,要增建教室。由建校委员会成员带头捐资并出面劝募,不少地方人士解囊捐助,唐湘成先生捐了可买建造6间平房木料的一大笔钱款,董炳芳先生捐了10多石米钱,黄云东先生捐助水稻田一亩,换得桑树田一亩七分作为建造教室的地基,在城隍庙南首建成砖木结构平房6间,学校又新增教室3只,从此已形成一所像样的初中学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补习班转换成公立初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5年,经江阴县文教科批准,月城初中补习班改名为私立江阴县月城初级中学。县文教科委派青阳中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政治教师汤奉年为学校负责人。是年暑期开学,学校已形成了3个年级5个班的初中学校,学生全部在平房内上课,城隍庙殿舍改作厨房,餐厅(兼大礼堂)和学生及教职工宿舍等,教师由县教育部门统一调配,缪希明、黄增信、李承昌、刘国兴等老师陆续来校任教,办学经费和校舍仍由地方筹资解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6年7月,私立江阴县月城初级中学由江阴县人民政府接管,成为公立学校,学校改名为江阴县月城初级中学。汤奉年被任命为教导主任,代理校长职务。办学经费和校舍建设均由县文教科负责,月城初中建校委员会自动解散。1956年暑期由县文教局(科)出资在北面教室的东首增建砖木结构平房6间,3间作为教师办公室,还有作为少先队大队部、医务室和理化生仪器室,还增建了3间教师宿舍和厕所,一所3个年级6个班的公办乡村初级中学创建完成。</p><p class="ql-block">作者:薛德馨(原月城中学教导主任)</p><p class="ql-block">备注:文中董炳芳系小编曾祖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