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甘肃行(二)

明明

9月24日又是一个好天气,我们计划早餐后自驾去炳灵寺石窟,因为乘船去在登陆后只有1个半小时的游览时间,我们一般在景区观景都走得比较慢,所以就放弃乘船,还是自己去方便自由一些。 酒店的早餐在A栋,这座楼就是A栋。 早餐厅很大类似五星级酒店早餐(中西式),管理服务很到位,而且就餐的游客很多,看来酒店生意不错,有高大上的感觉。 非常丰盛的早餐,很满意。 早餐后我们就自驾去炳灵寺石窟景区,这边到景区有60公里,有一半的路都是山路,弯道很多,所以团队的大巴车不走陆路去炳灵寺景区。 我们在中午11点才来到这里,一路走了1个多小时。 炳灵寺石窟是中国重要的佛教艺术遗址之一,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35公里处的大寺沟西侧崖壁上,地处黄河之滨的小积石山。(引自) 进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黄河边上的雄伟的石林,非常壮观。 黄河石林就像是一卫士守护着石窟。 炳灵寺石窟始建于十六国西秦时期(约公元3世纪),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最早称为“唐述窟”(羌语“鬼窟”),唐代称龙兴寺,宋代改灵岩寺,明代后定名“炳灵寺”,藏语意为“十万佛洲”。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组成部分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20年,以炳灵寺石窟为核心的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引自) 炳灵寺石窟现存窟龛216个,造像815尊(石雕694身、泥塑82身),壁画近千平方米,佛塔56座。分下寺区、上寺区和洞沟区,以唐代“自然大佛”(171窟,高27米)和西秦169窟为代表。(引自) 我们顺着景区道路往里走,这里不仅自然风光很美,而且游客不多,没有干扰。 跟着景区观光路一直往里面走,就可以看到石窟了。 在一片山上,从下至上有大大小小很多石窟,这些石窟里面还有很多残存的壁画,它融合了汉藏风格,涵盖西秦至明清11个朝代的艺术演变。西秦造像受西域影响,北魏呈现“秀骨清像”,唐代丰腴华贵,元明融入藏传佛教元素。 看着这些依旧有鲜明色彩的壁画,体会到先人们的艺术造诣是多么地了不起。 壁画和雕塑栩栩如生,另外还有一些距离地面更高的石窟,要爬直上直下的楼梯才能看到,我们没有去特窟。 相传,晋代名僧法显当年就是从这里渡黄河赴印度取经,并留有他的题记。西秦氏信佛法,并聘中原和西域著名高僧昙摩毗、玄高等为护国大禅师。昙弘、玄绍诸僧也到过西秦。高僧玄绍就在炳灵寺“蝉蜕而逝”。由此可知,当时的西秦已有“凿仙窟以居禅”的风气。至唐代,唐述山已成为佛教丛林,改称灵岩寺,强胜的吐蕃王朝政权也一度占领此地。到宋代,笃信佛教的吐蕃赞普王朗达玛第五世孙确斯罗于1032年建立了以青唐(今西宁)为中心的确斯罗藏族政权,占有整个河州地区,炳灵寺也随之为其所有,唐之灵岩寺才改称为藏语音译的炳灵寺,方沿用至今。(引自) 大佛为弥勒佛,高28米,石胎泥塑,建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原有七层楼阁覆护,后坍毁于兵火。 从 明永乐年间兴起的格鲁派是对炳灵寺影响最大的教派,被永乐皇帝封为“ 大慈法王”的宗喀巴第四大弟子绛钦却杰代表宗喀巴进京朝觐时,曾两次路过炳灵寺宣讲佛法教义。其后格鲁派在寺院内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弘法活动,对炳灵寺的寺院建筑、洞窟、壁画等连续两次进行了重修、重绘,在炳灵寺重绘的窟龛中,格鲁派壁画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并且,还重新开建了一些新的洞窟,从而形成了炳灵寺石窟汉藏佛教并存的独特风貌。(引自) 这座睡佛是保护搬迁过来的。 参观石窟的路在大佛脚下终止了,然后过桥到对岸往回走。 我们在景区的小服务区买了简单的食品当午餐,我们在里面参观了近3个小时。 姐妹石。 回到酒店我们在附近餐馆吃过晚餐。 晚饭后又来到水景公园散步,发现公园里面一夜之间就插满了国旗,距离国庆节的到来越来越近了。 到处都是节日的氛围。 红旗招展,迎风飘扬,一派节日景象。 与五星红旗同框。 9月25日早晨日出时从我们住的酒店房间看出去,那边是个大型的游乐园。 它夜晚的景色也很漂亮,晚上可以自由进出散步。 我们吃过早餐后就要离开这里去武威市,记得曾经在2011年国庆节去额济纳时在武威住过一晚,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和网络,找酒店都是在大街上看到一家问一家,而且那时候酒店条件一般,十月一日早上离开武威去的额济纳。 吃完早餐回我们住的楼,准备离开永靖县。 酒店旁边有一座红石山,这里有一座藏庙,我们在离开前先来打卡。 还有这个黄河花海也很美的,打个卡再离开吧,永靖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 这天离开永靖县去往武威市,途中有两个打卡地,第一个就是距永靖县60公里的永登苦水镇的苦水丹霞,第二个是距武威市60公里的天梯山石窟。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苦水镇,先在镇上的餐厅吃一碗香喷喷的牛肉面。 这个丹霞景观是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因为它与水而邻,又是顺路所以不能错过。 离开苦水镇10分钟就到了,车就停在这个防护网旁边,再继续走转弯后的路就更不好了,而且前面有一个管理这个鱼塘的小屋,管理人员不允许进里面的。 这个不是景区的景区过来的游客很少,池塘对面虽然有小路但是不允许进入,害怕有危险。 在这里观赏它已经很满足了。 从空中看它,它的区域不是太大,从地图上找点,它与兰州“水墨丹霞”景区很近,所以它可能是水墨丹霞的余脉,我们旅程的最后一个打卡地就是兰州的水墨丹霞景区。 在这里看了美景,我们离开了,直奔下一个点——天梯山石窟。 从苦水镇到天梯山石窟有200公里,需要近3个小时,我们下午4点来到天梯山景区。 这个石窟位置比较偏,也是有一段山路,下午游客不多。 天梯山石窟又称凉州石窟,俗名大佛寺,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城南约50公里处的张义镇灯山村,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1600余年的历史。(引自)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它的开凿对同时期周边或更远地区的石窟开凿具有示范和启蒙作用,形成了我国佛教石窟艺术史上有名的“凉州模式”。天梯山石窟以它独特的湖光山色和古老的佛教文化艺术吸引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游人前来观光旅游。(引自)<div>这个牌匾很有意思。<br></div> 天梯山山峰巍峨,道路崎岖,登临之难,形若悬梯,故名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为古凉州八景之一的“天梯积雪”。其中第十三窟主尊释迦牟尼造像高约28米,宽约10米,依山面水而坐,右臂前伸,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引自) 现在才知道原来在甘肃有这么多的石窟艺术。2001年天梯山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2月25日,天梯山石窟被正式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天梯山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学术界有“石窟鼻祖”之称。“历代延续修建,文物层叠分布”是天梯山石窟中壁画和雕塑的重要特征。天梯山石窟现存洞窟三层,共18个。(引自) 看大佛的路是这样的。 与佛对掌是不是别有意蕴。 现在天梯山石窟仅存3层,大小洞窟17处。最大的洞窟残高30米,宽19米,深6米。窟内有释迦牟尼造像1尊,高15米,宽10米,大佛左右两旁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和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造形生动,神态威严,形象各异。(引自) 我们站在佛脚下是渺小的存在。 大佛巍然端坐,左手平放在膝盖,略出膝部;右臂前伸,手掌外撑,向对面的山推去,所指之处叫磨脐山。石窟建成后,世人仿此陆续开凿了金塔寺、马蹄寺、文殊山、榆林窟等。后来,北魏在大同开凿云岗石窟时,主持人也是凉州僧人昙曜,所用能工巧匠大都是凉州人。因此著名考古学者宿白先生将新疆以东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在风格上称之为“凉州模式”(引自) 我们参观完了,应该去武威市了,去探寻凉州的秘密。 傍晚时分我们再次来到了这里,对这个城门楼我是有记忆的。 我们安排好酒店住宿就在附近寻觅到美食,就在武威明清街夜市。 9月26日是我们甘肃行的第七天了,早餐依然是在酒店解决的, 品种很多很满意。 这天我们选择了公交车出行,首先来到了武威博物馆,武威市区不算太大,景点比较集中, 武威市博物馆是甘肃省武威市的重要文化地标,成立于1982年9月,最初馆址位于武威文庙院内,2019年5月新馆建成并免费开放。新馆位于凉州区宣武街姑臧路25号,集文物陈列、学术交流、青少年教育等功能于一体。2024年5月,该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同年12月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引自) 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已经成为我国的旅游标志;这个铜奔马是复制品,真品在甘肃省博物院,它出土于武威的雷台汉墓,我们在2020参观甘肃省博物院时看到过它,那个展示区是挤满了观众。 截至2024年,馆藏可移动文物46,191件,涵盖新石器时代彩陶、汉简、西夏木板画、明代大藏经等,其中一级文物170件,包括国宝级文物如铜奔马(马踏飞燕)、彩绘漆木鸠、西夏文泥活字佛经等。藏品总量在甘肃省内仅次于甘肃省博物馆和甘肃简牍博物馆。(引自)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民国三十年(1941年),将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改为武威专员公署,治所武威县。1985年4月,撤销武威县,设立县级武威市。2001年5月,撤销武威地区设立地级武威市,原县级武威市改称为凉州区。(引自) 凉州会盟,又称“凉州会谈”,凉州,今武威市,六朝古都、西北首府、雍凉之都、天下要冲、国家番卫,凉州雄踞于西北中心,西凉王府所在,西凉府所在,成为历朝历代西北之中心。公元1247年,蒙古宗王阔端代表萨蒙古汗廷与西藏萨迦派活佛萨迦·班智达在这块土地上成功举行了“凉州会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使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引自) 先秦时期(约7500~4000年前),从凉州的磨嘴子、马家窑文化,皇娘娘台、海藏寺的齐家文化,沙井子、暖泉的沙井文化等证明从那时起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主要是游牧部落。(引自) 我们在博物馆参观了两个小时后乘公交车返回市区,吃了午餐后继续下午的行程。 午饭后第一个打卡点就是雷台汉墓,这里是著名的铜奔马的出生地。 <div>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高34.5厘米,长40.5厘米,后腿右足踩一飞鸟,三足腾空,长尾翘举,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汉墓,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br></div> 铜奔马,一蹄着燕,三足凌空,昂首举尾,呈飞奔状。体型矫健,气韵生动,神形兼备,是现实和想象的完美结合。把奔马的一足摆在了一只飞燕身上,让飞燕探首回顾,收足展翅,仿佛是凌空奔驰的骏马超过了流星般急翔的飞燕。使人感到风驰电掣,瞬间千里的动感,“天马行空”,势不可挡的气势。创作者奇妙而和谐地排除了地面和空间障碍,解决了造型艺术中重量和速度、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同时又科学地达到了平衡稳定的效果,完美地塑造了一个凌空飞驰的奔马形象。(引自) 1971年9月,郭沫若先生陪同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宾努首相在甘肃省博物馆参观时发现铜奔马,称其为“马踏飞燕”。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武威市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引自) 雷台汉墓位于现在的武威市凉州区境内,处在“雷祖观”下方。分为墓道、墓门、前室、两侧耳室、中室、右耳室以及后室,目前里面基本上是空空如也,实物都已被转移至博物馆,但仍有两处看点。一是内部从上到下的汉砖,它们中间没有任何粘合剂,完全是严丝合缝地堆砌而成,且经过测定其强度超过现在红砖的30%,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造出如此坚硬的古砖着实叫人匪夷所思。(引自) 据马俑胸前铭文记载,武威雷台汉墓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186—219年之间。(引自)<br>从墓主人的身份来看,他不仅是一位显赫的,还是一位文化人,墓室内的文物和陪葬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引自) 1969年9月在台下东南角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公元186-219)大型砖室墓,墓葬由墓道、墓门、甬道、前、中、后室等部分组成, 通长40米;前室有左右耳室,中室有右耳室,墓葬虽经盗掘,但遗存尚多,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等珍贵文物共231件,古钱币3万枚,被史学界称为一座丰富的"地下博物馆"。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铸造精致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艺术价值最高的是一匹铜奔马。(引自) 汉代古井,位于雷台东南角,距墓道入口2米处,贯穿了整个夯土层,与墓道相邻,一直修到古墓中。古井深12.8米,是用典型的汉代古薄砖砌成。底部以“人字形”方式砌成,在我国考古中也不多见。据考证这口古井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逐渐干涸。这是一口用砖堆砌而成的井,砖与砖之间没有使用任何粘合材料,井壁的砖大部分已经严重风化,只有井底的部分壁砖仍保存良好。经过测绘,工作人员发现它并不是一口垂直的井,开口处直径0.95米,井底直径0.86米,而井中部的直径达1.15米,古井整体呈腰鼓状。(引自)<br>现在井底全是钱币。 <div>登上雷台,上面有庙宇的建筑。</div> 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为前凉(301年─375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因在一10米高的夯土堆上建有明代天顺年间的雷祖观而得名,数百年来香火不绝。(引自) 据史料记载,雷台为前凉(公元301年-375年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资治通鉴》中记载:为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始筑"周轮80余堵,基高9仞"。现雷台保存基本完好,长106米、宽60米、高8.5米。台上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10座,其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周围古树参天,湖波荡漾,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观光胜地。(引自) 这株近1700年的古槐屹立在雷台上,应该是雷台修筑好以后就栽下的。 看看雷公爷爷的房子。 雷神 这些都是汉墓里面的出土文物,但只有铜奔马最出名。 下午天气突然就热起来了,参观完后在文创店休息一下,买一只铜奔马,品赏一下它的味道,这个雪糕的磨具做的很好,铜奔马的造型很完美,味道也好吃。 雷台的土夯墙确实很高。 离开雷台汉墓,不远处就是我们下午打卡的第二个目标的——鸠摩罗什寺。 鸠摩罗什这个名字我们第一次知道他,是2023在南疆库车的克孜尔石窟,在那里有纪念他的雕塑,我们才知道鸠摩罗什是把佛教引进中国的传奇式人物,是佛教经书的翻译家。 南疆的克孜尔石窟。 鸠摩罗什(344—413年,一说343—413年),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是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与玄奘、真谛、不空并称),被誉为“译经泰斗”。其名梵语为Kumārajīva,意译“童寿”,祖籍天竺(印度),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出身婆罗门贵族,父鸠摩罗炎弃相位出家,母为龟兹王妹。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对佛教中国化及东亚文化影响深远。(引自) 鸠摩罗什7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佛教,日诵佛经三万二千字,被称为“日诵千偈”的神童。后游学罽宾(今克什米尔)、沙勒(今新疆喀什)等地,师从大乘高僧须利耶苏摩,转向大乘佛教,精通梵语、西域诸国语言及汉文,20岁受具足戒后,名震西域,龟兹王为其造金狮子座,西域诸王甚至以脊背为阶供其登坛说法,被誉为“道震西域,名被东国”(引自) 前秦苻坚为迎请罗什,于382年派吕光西征龟兹。吕光攻陷龟兹后,将其劫至凉州(今甘肃武威),滞留17年。期间被迫破戒娶妻,但仍坚持译经与汉语学习,401年,后秦姚兴灭后凉,迎罗什至长安,尊为国师。译出《妙法莲华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等74部384卷(一说35部294卷),圆寂于长安草堂寺,火化后“舌不焦烂”,其舌舍利葬于甘肃武威罗什寺塔(现存),象征译经无谬。(引自) 鸠摩罗什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翻译成就上,还体现在他所培养的弟子们身上。他的著名弟子包括道生、僧叡、道融和僧肇,他们合称为“什门四圣”。这些弟子在各自的领域中继续弘扬鸠摩罗什的教义,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引自)<br> 鸠摩罗什被誉为中国佛教八宗之祖,他的学说和翻译为后来的多个佛教宗派提供了理论基础。他所翻译的经典不仅影响了佛教徒的修行,也为中国哲学、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引自) 鸠摩罗什的一生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他是著名佛教圣地、西域古国龟兹国的王子。他的父亲鸠摩炎是龟兹国的国师,母亲耆婆则是龟兹国的公主。(引自) 来到武威才知道这些,才更进一步知道了鸠摩罗什的经历。 离开鸠摩罗什寺我们乘车回到南门城楼。 夜幕下的南城门楼很漂亮,武威南城门(又名昭武门)是武威市标志性历史建筑,始建于隋代,为纪念凉州总管卫王杨爽的功绩所建,历经战乱损毁,至20世纪末仅存两座土台,2001年重修后恢复原貌,通高39.6米,复原三层重檐歇山顶式建筑。 我们两次到这里都没能登楼参观(关门了)。 城楼外面的小广场很热闹,小广场旁边就是明清街夜市一条街。 我们进入美食一条街,晚上随意买了一些食品当做晚餐了。 比较丰盛的夜市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