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京西拒马河畔的六渡村,四面环山,地势平阔,曾被先民视为堪舆之地。这里自古便有“西寺”与“东寺”的说法,村边亦有“庙岭”与“寺沟”之地名,一岭一沟皆与寺庙有缘。</p><p class="ql-block"> 伫立村头西望,隔着河沟便是一座平缓的小山,不高不险,宛如一道舒展的岭脊,向西北延申,又与远山勾连。因为山上曾建有一座古庙,先民便将此山取名为“庙岭子”。</p><p class="ql-block"> 蔡姓与隗姓是村中两大门户。据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回忆,都说山上有庙,可就连他的曾祖也未曾见过。如此推算,大约在150年前,那庙便已不复存在,其始建年代、塌陷时间、庙宇类型与规制,均湮没于时光与尘埃之中,唯独“从前山上有庙”这一说法,在村中代代流传,成为山村不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关于庙的由来,村里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一位南方术士游历至此,观其山势,断定此地风水绝佳,人杰地灵,必有大人物出世。出于嫉妒,他假意献策,称若不镇压,山势将不断延伸,终与村南高台相连,堵住山洪,淹没村庄。为防患未然,须在山上建庙以镇山势。村中长老信以为真,于是筹资聚力,上山建庙,以保村社安宁。</p><p class="ql-block"> 这虽为传说,山上有庙却并非虚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正值“农业学大寨”热潮,社员在山上刨地,岭的顶端就有一堆乱石,夹有残砖,说这就是庙的遗址。八十年代初,工艺美院学生吴强来此写生,于岭上拾得一块雕有精美花纹的瓦片,视其年代久远,又有美术元素,觉得稀有,遂带回与同学研赏。九十年代末,村里为解决饮水问题,在岭上平坦处挖掘水窖,旁边竞偶然挖岀了几块残砖与瓦砾。在庙西不远的山坡上,村民植树造林,挖掘树坑,亦曾发现数块旧时瓦块。这种种迹象与实物成为古庙最有力的物证,表明庙岭之上确曾有过寺庙建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 有庙便有神位。有人猜测这可能是一座镇山庙,供奉的一定是山神。山神被视为掌管山岳、护佑山林、驱灾赐福的神灵。它不仅是村民信仰的寄托,更是地方文化与历史的缩影。人们在庙前焚香祷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亦是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p><p class="ql-block"> 昔日,七渡、五合人家稀少,与六渡同属一村。每逢年节或遇灾厄,村民常来庙中焚香祈福。庙东是正路,岭西还有一条崖路,天然形成,不过百米,俗称“老牛道”,从山间向下,直通河沟。听闻五合山民为图便捷,常沿此道上山,前往庙中祈愿。看着这山间古道,脚步匆匆、香火袅袅的景像便由然而生。山道虽短,山岭不高,却承载着村民对神灵的虔诚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庙西崖路</p> <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六渡村东亦曾建有古庙。距村庄不远处,有一地名为“寺沟子”,其庙便立于寺沟西侧山坡,一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梵音缭绕,香火鼎盛,承载着又一方信仰与记忆。这庙同样古老,立于沟侧,寺沟之</span>名便随之而生。庙的存在也是有物可证的,2000年,村里在此挖掘水窖,依旧出土了多块方砖与青砖瓦块,还有多个烧制而成的童人,高约二十余公分,头身基本完好。砖瓦的雕花刻纹透露着艺术,也显露着高贵。这一发现成为该庙存在的唯一物证,只是村民缺乏文化意识,没有将这砖瓦留存,实地走访已不见踪影。</p><p class="ql-block"> 六渡村庙岭与寺沟遥相呼应,形成“西寺与东寺”并存的格局。这一西一东,左右相对,仿佛成为守护村庄的两翼。如今虽已无庙影可寻,然古庙遗迹斑斑,传说悠悠,旧砖残瓦,依旧让人遥想当年香火缭绕之景。两座庙宇,在历代山民中口耳相传,成为村庄永不消逝的古老印迹,模糊而又清晰。</p> <p class="ql-block">寺沟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