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重庆江津四面山 千年古观朝源观

陈平

<p class="ql-block">  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内的三教合一古道观朝源观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海拔1382米的插旗山腰,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建隆年间(960-963),由杨道人(杨来霖)主持修建,经明、清两次大规模整修形成现存规模。</p><p class="ql-block"> 该观依七个山峦平台呈"七星点斗"布局,是我国南派道教重要遗存,也是渝川黔三省交界处唯一融合儒、释、道三教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山林还裹在薄雾里,我踏上了通往四面山深处的栈道。小径蜿蜒向前,两旁是挺拔的竹林,木质护栏由粗壮的树干拼接而成,带着山野的粗犷与质朴。</p> <p class="ql-block">  远处的竹影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藏着什么未被揭晓的秘密。我放慢脚步,不是因为累,而是怕惊扰了这份宁静。</p> <p class="ql-block">  雾越来越浓,山道在眼前忽隐忽现。这段木质步道依山而建,护栏与森林融为一体,仿佛它本就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偶尔能看到路边设着长椅,被蕨类植物半掩着,像是等了许久也没等来歇脚的人。</p> <p class="ql-block">  这不只是登山,更像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再累,也不能停下,因为山顶的谜底,只等坚持的人去探索。</p> <p class="ql-block">  终于,在穿过一片浓雾后,我看见了那座藏于山林深处的古观——朝源观。</p><p class="ql-block"> 红石砌成的拱门静静矗立,门洞上方雕刻着古朴的铭文,像是在低语千年的故事。门前石阶斑驳,绿意从缝隙中探出头来,与古老的建筑温柔相拥。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风拂过林梢的声音,和那一句传说中的“天下第一奇联”,在寂静中悄然回响。</p> <p class="ql-block">  ‌ 古老的石门依旧挺立,拱形门洞后是朦胧的树林。门楣上的雕刻已有些模糊,但那股庄重之气丝毫未减。右侧山门石柱刻着朝源观的奇联,上联为“善茅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为“习三乘乘乘乘乘乘乘”,横批为“荡荡自清”。至今未有公认的断句解读。</p> <p class="ql-block">  一名男子刚从山下采购食品回来,正遇上我们前来参观,他正是这座古观的守护道长,他面带微笑,热情地接待我们,并为我们义务讲解朝源观的古老传说……</p> <p class="ql-block">  观前立着一块黑石碑,金文镌刻着“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朝源观道教造像”。字迹庄重,仿佛每一个笔画都承载着岁月的重量。我站在碑前,静静读着那些字,像是在与历史对视。</p> <p class="ql-block">  另一块石碑嵌在红砖墙上,风化的痕迹清晰可见。上面写着“重庆市人民政府 一九九二年公布”,简简单单几个字,却让这座深山古观的身份有了官方的印证。它不再是山民口中的传说,而是被时光和制度共同守护的真实存在。</p> <p class="ql-block">  走进观内,一座石雕神龛静静立于角落。红石雕成的两尊神像,一坐一站,姿态庄重,似在低语,又似在沉思。香火的气息淡淡萦绕,龛前摆着供品,旁边的植物绿得发亮。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信仰从不因荒僻而消失,反而在这样的深山里,显得更加纯粹。</p> <p class="ql-block">  一块详尽的石碑讲述了朝源观的前世今生:始建于北宋,历经明清修缮,曾是儒释道三教共存的圣地。碑上提到“天下第一奇观”——龟蛇石雕,还有道家三清像,字字如引路的灯。</p><p class="ql-block"> 我顺着碑文的指引,仿佛看见了当年香火鼎盛、钟鼓齐鸣的景象,而如今,只剩风声与雾气,在替它诉说。</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那座拱门之前,手扶着粗糙的石框,仿佛能感受到百年前修行者的手温。门后是更深的幽静,雾中隐约可见残存的殿宇。</p> <p class="ql-block">  在一处平石上,一只石雕乌龟静静伏着,头微微抬起,四肢分明,龟甲纹理自然。它不像是被雕刻出来的,倒像是从山中苏醒的灵物。</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中,龟蛇合体象征北方玄武,守护一方安宁。</p> <p class="ql-block">  一面红褐色的石壁上,一条巨龙盘旋而上,龙爪紧握宝珠,周身祥云缭绕。那雕刻的线条流畅而有力,仿佛下一秒它就会腾空而起,破石而出。</p> <p class="ql-block">  深入石窟,昏暗中三尊佛像端坐中央,面容慈祥,背后光环隐约可见。祭坛上供品尚存,香炉里余烟袅袅。我屏住呼吸,不敢大声,生怕惊扰了这份千年不变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古井</p> <p class="ql-block">  山腰一侧,一组道教石像被铁丝网轻轻围护。他们姿态各异,有的合十,有的持法器,神情肃穆。红褐色的石身已有些风化,却更添沧桑之美。</p> <p class="ql-block">  雾气在他们身后流动,远山若隐若现,仿佛这些神灵本就是山的一部分,千年来一直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  回望山顶,朝源观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未完成的水墨。</p> <p class="ql-block">  下山时,我又走回那条雾中的小径。石阶蜿蜒,绿草丛生,远处山峦如画。来时是探寻,去时是沉淀。这一趟深山之行,不只是看了几座古迹,更是走进了一段被雾气封存的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