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文标题《血写桃花》,发表于《新华日报》2006年3月4日,转载于《散文选刊》2007年第7期、《世界中学生文摘》2008年第7期</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孔尚任先生给我们后人演绎的爱情传奇《桃花扇》,之所以能够三百年经久不衰,不仅仅因为李香君和侯方域两人爱情故事的感天动地,更因为它是对中国文人永远无法挣脱的“徘徊情结”的深度表现。我们完全可以说,李香君宁死不嫁、以头触桌、血溅诗扇的忠贞,就是对中国文人深藏于骨髓深处的“徘徊情结”的最成功的艺术对比和最鲜明的形象反衬。</p><p class="ql-block"> 那天傍晚,我就是带着对《桃花扇》的这种评价,借着昏暗的余辉,沿着孔林那条被阴森杂乱的灌木掩映的小道,踩着被萧瑟秋风刮得四处飞扬的枯叶,想寻找埋在孔林墓群一隅的孔尚任墓,想聆听三百年前孔先生给我们后人演绎的悲剧传奇。然而寻了又寻,找了又找,就是没能找着,反而又走到了已经拜谒过无数次的孔老夫子的高大墓前。</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我忽然觉得自己是在官场与文坛之间查找,在情场与仕途之间寻觅,在封建与自由之间盘桓,在显贵与清贫之间追问了。</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的文化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徘徊于官场与文坛之间。读书做官、光宗耀祖早已深入每一个文化人的骨髓。作为孔夫子的64代孙的孔尚任更是如此。穷困潦倒、屡试不弟的他终于受到祖先的恩泽,在康熙23年玄烨南巡途经曲阜,被荐为皇上讲经,从而受到了皇上的赏识,破格录用入京为国子监博士,从此开始了16年的官场生涯。从孔尚任一朝为官而欣喜若狂、春风得意的言行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对仕途是何等的痴迷。</p><p class="ql-block"> 亲瞻龙颜,让他欣喜若狂、心花怒放;为君讲经,更让他踌蹰满志、春风得意!他兴奋得三天三夜没能合眼。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憧憬着被皇上宠幸的荣耀,畅想着升官发财的美梦。他又想到自己31岁赴济南参加乡试名落孙山,34岁在世人耻笑声中卖尽田产,买了个国子监生的功名,当时自己的心情是多么的可悲、可叹、可笑啊!正如他在给他的亲家颜光敏的信中所写的那样:“弟近况支离可笑,尽曲负廓田,纳一国子监生,倒行逆施,不足为外人道也。”然而,就在自己几近心灰意冷之际,命运却让自己一举成名,一跃而成为世人景仰的国子监博士!</p><p class="ql-block"> 孔尚任从一个国子监生一下子变成国子监博士的狂喜程度肯定是你我都无法想象的。他觉得龙恩浩荡,他简直感激涕零。他在《出山异数记》一文中写道:“君臣于父子,一日之间三问臣年,真不世之遭逢也。”当他翌年二月高高地站在京城的讲坛之上,看着环绕四周的三百多八旗子弟虔诚地向自己连拜三拜而怜听自己教诲的时候,你能想象得出他的心里又是怎样的一种淋漓畅快么?这时得意有点忘形的孔尚任简直放屁都能吹着火了!更何况在康熙28年,玄烨皇帝第二次南巡,已经被派往淮安治水的孔尚任到江口迎驾,让孔尚任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皇上在众目睽睽之下居然高兴地呼唤着他的名字,并且召他登龙舟、赐御宴!当天晚上自然又是彻夜未眠,他一手抹着盈眶的热泪,一手提笔写下了“彻出琼筵惊两岸,尚方饼饵非常品;最是光辉人队里,龙颜喜顾唤臣名。”大有唐代大诗人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气和豪情。</p><p class="ql-block"> 这种寒窗十年一朝得中的狂喜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最高理想,而仕途的腾达正是他们达到这种人生理想的必经之路。当然,正是因为他们是文人,所以比起别的什么人来要多几分酸气。</p><p class="ql-block"> 康熙二十四年(1658)七月初,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淮安,协助疏浚洪泽湖的入海水道废黄河的入海口。孔尚任本来期望自己身为朝官,意在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将洪泽湖水患治理好,结果却落得个“与渔人为邻,鸥鹭为伍”,使他大失所望。在淮安治水的四年,孔尚任“时有迁客羁宦、浮沉苦海之感”,亲见“河政的险峻反复,官吏的挥霍腐败,百姓的痛苦悲号”,故而大发“呻吟疾痛之声”,成诗630余首,后来编为《湖海集》。孔尚任的这些作品彻底摆脱了他早期应酬、颂圣的写作倾向,较深切地反映了当时淮安河道以及社会现实的腐败。淮扬一带是明清之际政治军事斗争的重要地区。在这里,孔尚任感慨于淮安清江浦河道府的声色犬马,凭吊于扬州梅花岭的史可法衣冠冢,去南京又走访了明故宫明孝陵,还特地到栖霞山白云庵访问了后来被写进《桃花扇》的张瑶星道士。可以说在淮安治水的四年,不仅使孔尚任对现实认识不断深化,而且也是创作《桃花扇》最重要的思想和素材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四年之后,他被召回京城仍任国子监博士,到了48岁两鬓已经熬成白发,皇上似乎把他给忘了。直到这时,他终于感到前途的缈茫。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棵又老又黄的荠菜,花开花落无人问津。他的那首七绝《国子监博士厅》正是抒写出他心中的这种无奈:“雀噪新槐吏散衙,十年毡破二毛加。不知城外春深浅,博士厅前老荠花。”那十年前的春风得意一扫而光,剩下的只有满脸的皱纹、满头的白发和满身的晦气。他果然在1700年55岁那年,只当了两个月的户部广东清吏员外郎就被革职,心灰意冷地回归乡野。他终于用了16年的时间,重走了一回中国文人都已走了千百遍的发奋勤学、得弟出仕、被贬放归的老路。他这才猛然醒悟到书房与庙堂之间的道路是多么的漫长,在这条路上自己用了大半辈子徘徊犹豫,结果还是一事无成。他只有用文学来稀释这官场失意的缠绵情怀了。</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心里,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和衣锦还乡这人生的三大乐事中,金榜题名是最为得意的,而洞房花烛则被认为是“小登科”。孔尚任金榜并未题过名,只弄了个“不拘定例”破格提拔,16年后还乡时已被革职,压根儿就没有尝到过衣锦还乡的滋味。因此,他就幻想在洞房花烛这个“小登科”上好好地乐一把,企望着品味到别人无法承受得到的江南第一佳人的艳福了。</p><p class="ql-block"> 孔尚任先生在他的文学世界里,发生的“艳遇”是他官场失意之后思想王国的一次情感自慰。这个爱情故事发生的时间被他设计在310年前春天的一次诗会上。那天正是清明佳节,按照秦淮地方的风俗,佳人们都要作一次以吟诗弹唱为主要形式的Party。那一天,秦淮河边,梨花似雪,绿草如烟,先生踏青而来,穿过莺花深巷,走过烟水板桥,只见得那暖翠楼的黑漆双门上插了一枝带着晶莹露珠的柳花,又有抚琴小曲从楼上飘下。他听得入了神,魂已被勾了大半。他得知所有人等一律不得入内,只能在楼下赏听,若是相中了楼上的佳人就把扇子抛上去,楼上若是扔下了果子就可以密约幽会了。这在中国封建制度森严的背景下又是一种多么令人费解的浪漫呀!从此,先生以他的多情和多才赢得了芳龄十六的阿香的芳心。</p><p class="ql-block"> 只有在这时,什么仕途腾达,什么功名利禄,什么皇权贵胄,什么江山社禝,一切的一切,全都变得不足挂齿了;只有这时,他才能悉心体验到一位旷世奇女的恩爱情怀;只有在这时,他才能被这位南国佳人风情万种的抚慰而暂且忘却仕途失意带来的心灵苦痛。</p><p class="ql-block"> 然而,激情过后仍旧是现实,高潮过后仍旧是世俗。孔尚任先生在石门山头仍然眺望着京城,在江湖之远仍然心系着皇上。所以,他不得不按照中国古代文人的天赋秉性,将这个爱情传奇往下推演。男主人公也就不得不离别女主人公,身不由己地避祸远去,心底下仍然存有出将入相的妄想。事实上他本来就没有再想回来与阿香重逢的打算,恐怕连明媒正娶的念头都没有过,就这样撇下被他“破瓜”的女子,头也不回地奔他的前程去了。他没有留下一句承诺,没有留下一丝希望。而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简直傻得头脑进水的阿香,洗尽铅华,闭门谢客,天天凝视那把和他定情的绢扇,一心等待着他的归来。她后来在权贵300两黄金的面前,甚至在坐牢杀头的恫吓面前,居然死着心眼地念着他。最后在封建恶霸逼嫁时,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大义凛然、义无反顾地用她那充满爱情理想的头颅,去猛烈地撞击那个坚硬冰冷的残破河山,以身殉情的悲壮了。我想,在阿香用她那纯洁的鲜血染红了那柄素洁的绢扇上桃花的时候,金钱顿时变成了粪土,权贵顿时变得缈小,乌纱与顶戴顿时变得一钱不值!</p><p class="ql-block"> 先生的好友看着昏迷不醒的阿香,深深地为她的贞节忠烈感慨唏嘘,提毫将扇面上的血迹稍加点染,描画成了一朵朵鲜艳夺目的桃花。从此,这把桃花扇一直到阿香死去也没有离过她的身边。当清兵攻下南京之后,到处火光冲天,夜空一片血红的时候,她带着这把生死相随的桃花扇,随着逃难的人流高一脚低一脚地逃往苏州。由于一路颠簸劳苦,精神上又是极度的悲伤,到了苏州便身染重病倒下了。她得了当时被称为不治之症的肺痨。她深知自己来日不多,每天总是凝视着那把桃花扇发呆,一幕一幕地回想着与他一起生活的美好往事,憔悴清癯的脸庞便凝固着甜美的笑容。她倦卧在病榻之上思念他到了极至的时候,泪水就会悄悄地流出她的眼帘,浸透她那亦已破烂的衣衫。不久,她的病情开始恶化,咯出的浓血一日多于一日,终于在那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独自一人悄然离世。在弥留之际,她用尽全身的力气,剪下一绺青丝,小心翼翼地用红绫包好,再把它绑在她早已视为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桃花扇上,然后请人转交给自己心爱的人,并且留下了遗言:“先生当为大明守节,不可事奉异族,妾于九泉之下会铭记先生的厚爱。”就这样她在极度悲惨之中悄然死去。</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吴光辉,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第三届和第四届理事、江苏省作协第八届理事、淮阴师院文学院兼职教授、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 作品连续16年入选《中国散文排行榜》,散文《绝境狂奔》入选小学生道德课本和《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课本》,《裸木黄桑》入选《语文报》高一年级暑假作业推荐阅读篇目,数十篇作品入选全国各地中高考练习试卷。</p><p class="ql-block"> 曾获2009年中国随笔排行榜第九名、2013中国当代文学最新排行榜散文类第二名;曾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中国作家》征文一等奖,第五届、第六届老舍散文奖提名,第九届、第十一届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孙犁散文奖优秀作品奖,首届江苏紫金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中国散文精英奖、《北京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奖,大湾区文学奖一等奖,第一届、第二届、第十一届淮安市“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第六届吴承恩文艺奖等。</p>